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天使爱美丽》的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把一个法兰西平凡小姑娘的故事杂糅在充满爱和善良的诗篇中,让人在看多了好莱坞大片的疯狂特技后,静下心来,寻找着人世间或者是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暖,而这些小情愫的设置无论从画面效果或者情节构思上来说都是非常精美的。影片频繁运用一些意象来表达导演的意图,看似凌乱,却又能从另外的角度回归统一。这样的组合让整部影片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关键词:《天使爱美丽》;情节;人物;象征
整部影片如这样的歌曲,当你听到它,就如同身临其境地骑着自行车穿越法兰西的大街小巷,欣赏着露台上的团团花朵,看着铜像广场上的孩子们表演可爱的杂技,一切,如同雨后的阳光一样美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把有趣押韵的古体诗歌和一个年轻女孩的内心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内心的色彩随着爱美丽有些神经质的行为变换着,像春日里流淌在林间的小河,有起伏跳跃,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首愉快、优美的乐曲。
爱美丽·布兰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法国小镇,幼年时期是一个内心有着丰富情感却从未表现出来的孤独小孩,妈妈被跳楼的观光客砸死了,从此她和爸爸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孤独中,到了法定年龄她便搬到外面一个人住,并在双磨坊酒吧当了一个侍应生。而在戴安娜王妃去世那天,她找到了一个若干年前住在她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留下的小盒子,盒子里装着房客童年时期的照片和一些被小朋友看做是宝贝的东西。爱美丽历经辛苦找到了盒子的主人,盒子主人表现出来的惊喜和感慨改变了爱美丽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决定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此后,爱美丽在地铁站遇到了尼诺并对他一见钟情,在捡到尼诺丢下的相册并还给他的过程中,更是深深地爱上了尼诺。在玻璃老人的鼓励下,羞怯的爱美丽大胆地接受了尼诺这个跟她一样孤独的人。
每个人只擅长讲述他所经历或者所感知的。这部电影的导演生平颇为传奇,幼时被父母遗弃后沦落为小偷,青少年时期几乎全是在流浪、行窃或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侮辱不计其数,难以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今天在影片里的寥寥数笔,却是当年一个孩子不堪回首的炼狱。不过可能正是由于拥有这样孤独的体验,让·皮埃尔·热内才能知道影片中的小爱美丽在想些什么,当处在孤独中的时候能为自己找到怎样动人的乐趣和幸福感,比如为什么会喜欢打水漂,为什么喜欢把手插在豆子里。为了拍摄这部童话一般的影片,导演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所有的场景,导演都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拍摄的现场(如火车站)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乎连一块纸片都找不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才能拍摄出童话一般的法国小镇和爱美丽童话一般的生活。
象征主义手法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多变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被秩序化,让影片产生超然于电影之外的“诗情”,让观影者和电影之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联系。影片中有趣的情节也不是由漫无边际的幻想而得来,而是用来自生活的最普通素材,配以拍摄手段和导演编剧的巧妙组合,让影片音乐化,成为一段难以分割的旋律。
一、人物:高度个性化下的统一
这部影片脉脉地传达了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表达的方式虽然都是诙谐或者仿佛是不轻易的,但是这高度一致的外壳下却有着典型的象征主义重视个性化、重视个体内心活动的内核,这一特点即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也是导演运用得最恰到好处的地方,更是电影能够带给人鲜活感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介绍人物并配以旁白的时候,多次用到从远景直接推或切到近景的拍摄手法,按照人们的观影习惯来说,这样的拍摄手法是很容易让人感到不适应的,人物僵硬地看着摄像机,本来这是电影拍摄的大忌,但当配上了充满人物个性的旁白,整个效果让人感到特别,而且忍俊不禁。比如爱美丽的父亲出场时穿着白大褂,笔直地站在一座大楼门口,严肃地看着镜头,摄影机迅速从远景推至脸部特写,旁白介绍到“爱美丽的父亲是退役的军医,他讨厌跟人并排撒尿,也讨厌人们瞧不起他同时穿着袜子和凉鞋,讨厌湿漉漉的泳裤贴在身上,他喜欢,把墙纸一块块撕下来……”这样的表述浓墨重彩地体现了“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的生命力”[1]。人物不再是只有一个侧面的纸片,成年人不再只是老成持重、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坚韧的“顶梁柱”,而是充满了生命张力、充满了“老成持重”以外可能的人,人物有了三个“维度”——社会的维度、人性的维度和观众的维度。
又比如影片中双磨坊酒吧的老板娘出场的时候,旁白说道“老板娘叫苏珊,她喜欢看到沮丧落泪的运动员,不喜欢看到男人在儿女面前丢脸……”这样的人物介绍旁白让人感到了剧中人物特别的生机和韵律,一个“喜欢”,一个“不喜欢”,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的,但是却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力,老板娘是善良的,同时又有一点小怪癖,人物立体了起来,双磨坊酒吧也因之活了起来,而以双磨坊酒吧为中心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也可以顺理成章、诙谐特别、有血有肉。观众可以顺着苏珊这样的可爱个性联想到这个中年妇女也曾经有过的少女时期。
二、情节:音乐化的和谐诗篇
一只蓝丽蝇每分钟拍动翅膀14670次,风吹动着蒙马特某个餐厅的桌布,几个看似没有逻辑联系的镜头却千丝万缕地带着我们走向了主人公生命的开始。一个陌生男性朋友的去世,换来的是主人公爱美丽·布兰的降生,在同一时刻,我们各自做着自己平凡或者伟大的事。一分钟可以包含很多意义,喜剧、闹剧、死亡、新生。这种有趣的情节贯穿着我们生活的始末,这些情节可能有的时候常常被我们忽略,但这些情节却像音符一样,让整部影片产生了和谐的整体性旋律。
瓦莱特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无法产生的感情。”[2]文字的组合同样可以运用在电影中,在电影中,形成这样组合的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情节。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其细腻动人,当两个人在城市的两端打着手电筒于茫茫人海中找寻与自己相似的孤寂,当孤僻的白发老人和年轻小女孩心有灵犀,当冰雪聪明的姑娘能够体恤到一个低能儿的不易……这些动人的场景均是由一些富有意味的小情节堆砌起来的。而这些情节必然是经过导演的反复揣摩才会这么自然流畅但又打动人心,人各有各的梦和心事。但是最能够让人们动容的,还是那些心底深处的小温暖和小情绪,而导演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爸爸很少给爱美丽拥抱或者是亲近的接触,这让小女孩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爸爸每年一次给小爱美丽做的心脏检查都让她变得很害羞,导致心跳加快,让爸爸妈妈以为女儿心脏有问题从此不让她去上学,一家人也没去旅行过。这个情节的出现很合理地解释了后来爱美丽性格中的害羞和不善与人交谈接触的一面。这样有趣的小情节既让人感到有意思,又符合人们理性审美的需要,让人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对剧中的小女孩有了疼惜和怜悯。你会看到孩子的天真和丰富的想象被圈了起来,没有办法到阳光下、溪水边或是别的什么地方去挥洒,只能自己在自己的世界中绘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比如她把胶水涂在手上干后再撕下来,或者用小小的相机照下漫天的云彩。在她的眼中,那些云彩是兔子,是小熊。在这些有趣的小情节里穿插着不少的黑色幽默,比如一个大人告诉爱美丽,是她的拍摄造成了眼前的交通事故……看,虽然你无法说出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如同一段优美的旋律,流淌在每个人的内心,只要你经历过童年,只要你曾经纯真,你都会对这样的情节会心一笑,这象征着每一个人永远不会老的过去。从心理学上讲,人其实本身总是被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包围着,这种孤独感是挥之不去的,无论你跟多少人在一起,无论你拥有多少金钱,这些都会离开、消失,只有童年是你切切实实拥有过的。你玩过的泥巴、你唱过的歌谣,都会永远住在心底,无论好坏,一生都会陪伴着你。
影片在讲述这一种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时,却非常精确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几个画面,已经让电影银幕面前的人会心一笑:“是的,那是我的童年”;“对,我小时候也是那样做过”……并没有太多的童声合唱,也没有太多的欢声笑语,小姑娘倔强的表情和一个人孤独的玩耍方式比起那些关于童年的模式化拍摄要生动得多,也给现代的电影人和导演开辟了一条从“小处”着眼的叙事道路。
影片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爱美丽教训她讨厌的水果店老板,爱美丽复刻了老板插在门上的钥匙,在老板的屋里做了一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足以教训那位刻薄老板的事。比如把他的闹钟调到凌晨三点,把他的牙膏换成擦脚气的药,或者是把他电话的快捷拨号转到精神病院,让老板的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小小惩罚、黑色幽默,让爱美丽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立体,为整部影片增添了卡通的意味。
这些情节如同小小的溪流,汇集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也汇集成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暗涌。不同的人观看,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目睹这个世界的最细微之处——人的内心。
三、物品——直达人物内心
(一)爱美丽的石块
爱美丽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去见谁,无论正在做什么,只要见到路上有适合打水漂的石块,都会弯腰捡起来,放进兜里,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去找伯多图的路上,去见爸爸并搬走爸爸的圣诞老人的晚上……而在她有了心事,或者是有了烦恼的时候,她还是喜欢走到河边打几个水漂。打水漂的行为,对她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孤独的女孩从小就习惯把话埋在心里,但她是一个“人”,是人都需要情感的宣泄。于是,她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她用石块把心事告诉河流,让流水把她的苦恼带走。人们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地方,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3],而爱美丽在作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她也在作着艰难的选择。因为在归还伯多图盒子之前,她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每一个收集起来的石块都是选择。爱美丽想在清澈的河面上抛出它们的时候,知道哪块是好的哪块是坏的。对于一个对生活尚处于迷茫状态的小女孩来说,她的种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行为,其实也不是那么奇怪,那只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有太多的希冀,太多的选择。
(二)尼诺的相册
尼诺的相册算是这部影片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也是让这部影片变得更加有趣的物象。各色各样的脸孔被他工整地粘贴到一个相册上,而这些相片,都是他从火车站的“立拍得”下面捡的,都是大家不满意而撕毁的相片,这些照片却让尼诺如获至宝,上面或扭曲或麻木或开朗的表情,晚上纷纷开口说话,和尼诺聊天,陪伴他。尼诺曾被人群欺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对人性产生一定的好奇。那些人为何扭曲,又为何麻木,为何开心,为何怪异,这是从他幼年时期便在内心埋下的种子,以至于他对那个经常在各处的“立拍得”照相但是又撕毁相片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的身份、他的内心、他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而爱美丽帮尼诺揭开了这个谜底。当爱美丽在车站遇见尼诺的那一霎那,她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太多的东西。也是这二十几年来她一直在找的东西。尼诺在意人们各种各样的表情,爱美丽则在意天空中飘荡的一片云,同时这个过程让尼诺有了对人生情感更加深刻的认识,相册是尼诺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和爱美丽的媒人。
(三)玻璃老人的画
玻璃老人杜辉耶从爱美丽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画着他那副《船上的午餐》,老人甚至感受到了画中人物的表情在悄悄地改变。玻璃老人虽不能出门,但是他是和爱美丽一样的人,有着一样细腻的心思——如果他能出去,他也会在意草长莺飞、花开花落。他把他的细腻全都灌注到了画上,而如同无法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爱美丽一样,玻璃老人画了二十年都无法画出画中拿水杯的女孩的神情,怎么画都不满意,而爱美丽看出了画中女孩的与众不同。老人虽足不出户却一直清楚地知道爱美丽从小的经历和当下的心情,帮助和鼓励爱美丽找到了她的人生方向和真爱。
如果爱美丽是一个失落的天使,玻璃老人就是让这个天使找到方向和真正自由的人,他的双眼洞悉着这个如他孙女一般的女孩的内心,他用他的方式疼惜她、保护她。而他也在爱美丽身上,实现着他无法实现的爱情和梦想。爱美丽这个天使,也帮助老人把他的愿景带到了天堂。于是,在爱美丽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真爱的时候,他的那幅画终于完成了,画中的女孩露出了甜美的笑脸。
四、结语
象征主义的特点出现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利用了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物品来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整部影片在诙谐优美的气氛中让人体味人生。庞德在象征主义意象派诗学中提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从而让人有感官和思想上的双重感受。”[4]实现观众在观影时和导演的意图进行“直接对话”,《天使爱美丽》做到了。讲述人生道理不再需要繁复和艰深的辞藻,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片叶,孩童的笑脸,摊上的瓜果,任何东西,都暗藏玄机,只要你愿意去寻找,你也可以是天使。影片在愉快的气氛中让观众完成了一次象征主义电影之旅。
注释:
[1][2][4] 转引自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第13页、第21页。
[3] 参见冯绍群《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本栏责编:贝力
关键词:《天使爱美丽》;情节;人物;象征
整部影片如这样的歌曲,当你听到它,就如同身临其境地骑着自行车穿越法兰西的大街小巷,欣赏着露台上的团团花朵,看着铜像广场上的孩子们表演可爱的杂技,一切,如同雨后的阳光一样美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把有趣押韵的古体诗歌和一个年轻女孩的内心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内心的色彩随着爱美丽有些神经质的行为变换着,像春日里流淌在林间的小河,有起伏跳跃,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首愉快、优美的乐曲。
爱美丽·布兰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法国小镇,幼年时期是一个内心有着丰富情感却从未表现出来的孤独小孩,妈妈被跳楼的观光客砸死了,从此她和爸爸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孤独中,到了法定年龄她便搬到外面一个人住,并在双磨坊酒吧当了一个侍应生。而在戴安娜王妃去世那天,她找到了一个若干年前住在她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留下的小盒子,盒子里装着房客童年时期的照片和一些被小朋友看做是宝贝的东西。爱美丽历经辛苦找到了盒子的主人,盒子主人表现出来的惊喜和感慨改变了爱美丽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决定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此后,爱美丽在地铁站遇到了尼诺并对他一见钟情,在捡到尼诺丢下的相册并还给他的过程中,更是深深地爱上了尼诺。在玻璃老人的鼓励下,羞怯的爱美丽大胆地接受了尼诺这个跟她一样孤独的人。
每个人只擅长讲述他所经历或者所感知的。这部电影的导演生平颇为传奇,幼时被父母遗弃后沦落为小偷,青少年时期几乎全是在流浪、行窃或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侮辱不计其数,难以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今天在影片里的寥寥数笔,却是当年一个孩子不堪回首的炼狱。不过可能正是由于拥有这样孤独的体验,让·皮埃尔·热内才能知道影片中的小爱美丽在想些什么,当处在孤独中的时候能为自己找到怎样动人的乐趣和幸福感,比如为什么会喜欢打水漂,为什么喜欢把手插在豆子里。为了拍摄这部童话一般的影片,导演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所有的场景,导演都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拍摄的现场(如火车站)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乎连一块纸片都找不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才能拍摄出童话一般的法国小镇和爱美丽童话一般的生活。
象征主义手法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多变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被秩序化,让影片产生超然于电影之外的“诗情”,让观影者和电影之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联系。影片中有趣的情节也不是由漫无边际的幻想而得来,而是用来自生活的最普通素材,配以拍摄手段和导演编剧的巧妙组合,让影片音乐化,成为一段难以分割的旋律。
一、人物:高度个性化下的统一
这部影片脉脉地传达了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表达的方式虽然都是诙谐或者仿佛是不轻易的,但是这高度一致的外壳下却有着典型的象征主义重视个性化、重视个体内心活动的内核,这一特点即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也是导演运用得最恰到好处的地方,更是电影能够带给人鲜活感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介绍人物并配以旁白的时候,多次用到从远景直接推或切到近景的拍摄手法,按照人们的观影习惯来说,这样的拍摄手法是很容易让人感到不适应的,人物僵硬地看着摄像机,本来这是电影拍摄的大忌,但当配上了充满人物个性的旁白,整个效果让人感到特别,而且忍俊不禁。比如爱美丽的父亲出场时穿着白大褂,笔直地站在一座大楼门口,严肃地看着镜头,摄影机迅速从远景推至脸部特写,旁白介绍到“爱美丽的父亲是退役的军医,他讨厌跟人并排撒尿,也讨厌人们瞧不起他同时穿着袜子和凉鞋,讨厌湿漉漉的泳裤贴在身上,他喜欢,把墙纸一块块撕下来……”这样的表述浓墨重彩地体现了“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的生命力”[1]。人物不再是只有一个侧面的纸片,成年人不再只是老成持重、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坚韧的“顶梁柱”,而是充满了生命张力、充满了“老成持重”以外可能的人,人物有了三个“维度”——社会的维度、人性的维度和观众的维度。
又比如影片中双磨坊酒吧的老板娘出场的时候,旁白说道“老板娘叫苏珊,她喜欢看到沮丧落泪的运动员,不喜欢看到男人在儿女面前丢脸……”这样的人物介绍旁白让人感到了剧中人物特别的生机和韵律,一个“喜欢”,一个“不喜欢”,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的,但是却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力,老板娘是善良的,同时又有一点小怪癖,人物立体了起来,双磨坊酒吧也因之活了起来,而以双磨坊酒吧为中心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也可以顺理成章、诙谐特别、有血有肉。观众可以顺着苏珊这样的可爱个性联想到这个中年妇女也曾经有过的少女时期。
二、情节:音乐化的和谐诗篇
一只蓝丽蝇每分钟拍动翅膀14670次,风吹动着蒙马特某个餐厅的桌布,几个看似没有逻辑联系的镜头却千丝万缕地带着我们走向了主人公生命的开始。一个陌生男性朋友的去世,换来的是主人公爱美丽·布兰的降生,在同一时刻,我们各自做着自己平凡或者伟大的事。一分钟可以包含很多意义,喜剧、闹剧、死亡、新生。这种有趣的情节贯穿着我们生活的始末,这些情节可能有的时候常常被我们忽略,但这些情节却像音符一样,让整部影片产生了和谐的整体性旋律。
瓦莱特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无法产生的感情。”[2]文字的组合同样可以运用在电影中,在电影中,形成这样组合的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情节。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其细腻动人,当两个人在城市的两端打着手电筒于茫茫人海中找寻与自己相似的孤寂,当孤僻的白发老人和年轻小女孩心有灵犀,当冰雪聪明的姑娘能够体恤到一个低能儿的不易……这些动人的场景均是由一些富有意味的小情节堆砌起来的。而这些情节必然是经过导演的反复揣摩才会这么自然流畅但又打动人心,人各有各的梦和心事。但是最能够让人们动容的,还是那些心底深处的小温暖和小情绪,而导演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爸爸很少给爱美丽拥抱或者是亲近的接触,这让小女孩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爸爸每年一次给小爱美丽做的心脏检查都让她变得很害羞,导致心跳加快,让爸爸妈妈以为女儿心脏有问题从此不让她去上学,一家人也没去旅行过。这个情节的出现很合理地解释了后来爱美丽性格中的害羞和不善与人交谈接触的一面。这样有趣的小情节既让人感到有意思,又符合人们理性审美的需要,让人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对剧中的小女孩有了疼惜和怜悯。你会看到孩子的天真和丰富的想象被圈了起来,没有办法到阳光下、溪水边或是别的什么地方去挥洒,只能自己在自己的世界中绘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比如她把胶水涂在手上干后再撕下来,或者用小小的相机照下漫天的云彩。在她的眼中,那些云彩是兔子,是小熊。在这些有趣的小情节里穿插着不少的黑色幽默,比如一个大人告诉爱美丽,是她的拍摄造成了眼前的交通事故……看,虽然你无法说出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如同一段优美的旋律,流淌在每个人的内心,只要你经历过童年,只要你曾经纯真,你都会对这样的情节会心一笑,这象征着每一个人永远不会老的过去。从心理学上讲,人其实本身总是被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包围着,这种孤独感是挥之不去的,无论你跟多少人在一起,无论你拥有多少金钱,这些都会离开、消失,只有童年是你切切实实拥有过的。你玩过的泥巴、你唱过的歌谣,都会永远住在心底,无论好坏,一生都会陪伴着你。
影片在讲述这一种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时,却非常精确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几个画面,已经让电影银幕面前的人会心一笑:“是的,那是我的童年”;“对,我小时候也是那样做过”……并没有太多的童声合唱,也没有太多的欢声笑语,小姑娘倔强的表情和一个人孤独的玩耍方式比起那些关于童年的模式化拍摄要生动得多,也给现代的电影人和导演开辟了一条从“小处”着眼的叙事道路。
影片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爱美丽教训她讨厌的水果店老板,爱美丽复刻了老板插在门上的钥匙,在老板的屋里做了一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足以教训那位刻薄老板的事。比如把他的闹钟调到凌晨三点,把他的牙膏换成擦脚气的药,或者是把他电话的快捷拨号转到精神病院,让老板的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小小惩罚、黑色幽默,让爱美丽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立体,为整部影片增添了卡通的意味。
这些情节如同小小的溪流,汇集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也汇集成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暗涌。不同的人观看,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目睹这个世界的最细微之处——人的内心。
三、物品——直达人物内心
(一)爱美丽的石块
爱美丽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去见谁,无论正在做什么,只要见到路上有适合打水漂的石块,都会弯腰捡起来,放进兜里,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去找伯多图的路上,去见爸爸并搬走爸爸的圣诞老人的晚上……而在她有了心事,或者是有了烦恼的时候,她还是喜欢走到河边打几个水漂。打水漂的行为,对她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孤独的女孩从小就习惯把话埋在心里,但她是一个“人”,是人都需要情感的宣泄。于是,她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她用石块把心事告诉河流,让流水把她的苦恼带走。人们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地方,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3],而爱美丽在作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她也在作着艰难的选择。因为在归还伯多图盒子之前,她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每一个收集起来的石块都是选择。爱美丽想在清澈的河面上抛出它们的时候,知道哪块是好的哪块是坏的。对于一个对生活尚处于迷茫状态的小女孩来说,她的种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行为,其实也不是那么奇怪,那只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有太多的希冀,太多的选择。
(二)尼诺的相册
尼诺的相册算是这部影片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也是让这部影片变得更加有趣的物象。各色各样的脸孔被他工整地粘贴到一个相册上,而这些相片,都是他从火车站的“立拍得”下面捡的,都是大家不满意而撕毁的相片,这些照片却让尼诺如获至宝,上面或扭曲或麻木或开朗的表情,晚上纷纷开口说话,和尼诺聊天,陪伴他。尼诺曾被人群欺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对人性产生一定的好奇。那些人为何扭曲,又为何麻木,为何开心,为何怪异,这是从他幼年时期便在内心埋下的种子,以至于他对那个经常在各处的“立拍得”照相但是又撕毁相片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的身份、他的内心、他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而爱美丽帮尼诺揭开了这个谜底。当爱美丽在车站遇见尼诺的那一霎那,她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太多的东西。也是这二十几年来她一直在找的东西。尼诺在意人们各种各样的表情,爱美丽则在意天空中飘荡的一片云,同时这个过程让尼诺有了对人生情感更加深刻的认识,相册是尼诺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和爱美丽的媒人。
(三)玻璃老人的画
玻璃老人杜辉耶从爱美丽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画着他那副《船上的午餐》,老人甚至感受到了画中人物的表情在悄悄地改变。玻璃老人虽不能出门,但是他是和爱美丽一样的人,有着一样细腻的心思——如果他能出去,他也会在意草长莺飞、花开花落。他把他的细腻全都灌注到了画上,而如同无法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爱美丽一样,玻璃老人画了二十年都无法画出画中拿水杯的女孩的神情,怎么画都不满意,而爱美丽看出了画中女孩的与众不同。老人虽足不出户却一直清楚地知道爱美丽从小的经历和当下的心情,帮助和鼓励爱美丽找到了她的人生方向和真爱。
如果爱美丽是一个失落的天使,玻璃老人就是让这个天使找到方向和真正自由的人,他的双眼洞悉着这个如他孙女一般的女孩的内心,他用他的方式疼惜她、保护她。而他也在爱美丽身上,实现着他无法实现的爱情和梦想。爱美丽这个天使,也帮助老人把他的愿景带到了天堂。于是,在爱美丽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真爱的时候,他的那幅画终于完成了,画中的女孩露出了甜美的笑脸。
四、结语
象征主义的特点出现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利用了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物品来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整部影片在诙谐优美的气氛中让人体味人生。庞德在象征主义意象派诗学中提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从而让人有感官和思想上的双重感受。”[4]实现观众在观影时和导演的意图进行“直接对话”,《天使爱美丽》做到了。讲述人生道理不再需要繁复和艰深的辞藻,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片叶,孩童的笑脸,摊上的瓜果,任何东西,都暗藏玄机,只要你愿意去寻找,你也可以是天使。影片在愉快的气氛中让观众完成了一次象征主义电影之旅。
注释:
[1][2][4] 转引自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第13页、第21页。
[3] 参见冯绍群《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本栏责编: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