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伦·科普兰曾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在小学音乐欣赏的课堂中,所有的欣赏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并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养成安静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首美妙的音乐必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聆听与感受音乐。如果聆听音乐的环境是喧嚣嘈杂的,那么,再动听的音乐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在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之前,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安静地教学环境,平复孩子的心境,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例如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在欣赏之前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首乐曲展现了‘大自然的声音’,你们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与这森林之中,去发掘各种美妙的声音吧!”当孩子闭上眼睛后,感官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听力之中,静心聆听。之后,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乐曲营造的虫鸣蛙叫、梦幻精灵般的热带雨林。此时,教师再简介这些“大森林的声音”皆为台湾山林里的真实录音时,孩子们就更能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寻找音乐中自然声音的踪迹,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容易了。
2巧设问题,专注聆听
欣赏课中的“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广为人知的乐曲可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也可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拓宽思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中高年级的欣赏课堂中,可以在初步感受乐曲之后,尝试直接抛出问题,讓学生有意识地在乐曲中聆听、分辨主奏乐器、描述乐器音色;找出音乐主题、想象描绘音乐场景;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给乐曲划分乐段,说说是按什么变化来划分的,并根据乐曲旋律、节奏情绪的变化,描绘不同的情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专注音乐、从而了解音乐。
3对比欣赏,理解音乐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其实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有意识地去理解音乐,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可以再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对比欣赏,从而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2~3首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欣赏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4参与体验,自由表现
音乐是一门表现艺术,它必须通过人声演唱、乐器演奏以及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并用自己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演绎歌曲,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狮王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学生初听乐曲、大致了解音乐内容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听音乐编故事和表演”。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完全走进音乐,用自己的形式表现着心中的《狮王进行曲》。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森林音乐会”“狮王散步”“狮王旅行曲”“狮王出巡”等各种故事和多种表现形式。虽然各组的表现并非十全十美,各组问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我都肯定并鼓励了他们的表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5唱响主题,走进音乐
在我们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乐曲“过耳即忘”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记忆,让经典陪伴孩子一生呢?在欣赏教学的真学课堂研究实践中,我发现最有效的即是“唱响主题”。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所以在安静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是熟悉作品的最有效渠道。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学生听赏歌曲之前,引导学生熟悉演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感受乐曲主要情绪和旋律走向,使从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从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如欣赏《快乐的啰嗦》,在听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唱歌曲《花儿朵朵》,也就是乐曲《快乐的啰嗦》的主题。在学生们学会歌曲后、欣赏作品时,会立即发现曾经演唱过的旋律出现在欣赏内容中,学习与听赏的积极性马上提高,在听赏中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与参与的习惯,音乐欣赏课堂将不再枯燥无味。当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音乐后,音乐就走近了孩子,孩子在课堂中体现出音乐的活力,提升了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这样才会有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
1养成安静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首美妙的音乐必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聆听与感受音乐。如果聆听音乐的环境是喧嚣嘈杂的,那么,再动听的音乐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在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之前,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安静地教学环境,平复孩子的心境,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例如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在欣赏之前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首乐曲展现了‘大自然的声音’,你们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与这森林之中,去发掘各种美妙的声音吧!”当孩子闭上眼睛后,感官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听力之中,静心聆听。之后,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乐曲营造的虫鸣蛙叫、梦幻精灵般的热带雨林。此时,教师再简介这些“大森林的声音”皆为台湾山林里的真实录音时,孩子们就更能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寻找音乐中自然声音的踪迹,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容易了。
2巧设问题,专注聆听
欣赏课中的“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广为人知的乐曲可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也可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拓宽思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中高年级的欣赏课堂中,可以在初步感受乐曲之后,尝试直接抛出问题,讓学生有意识地在乐曲中聆听、分辨主奏乐器、描述乐器音色;找出音乐主题、想象描绘音乐场景;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给乐曲划分乐段,说说是按什么变化来划分的,并根据乐曲旋律、节奏情绪的变化,描绘不同的情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专注音乐、从而了解音乐。
3对比欣赏,理解音乐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其实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有意识地去理解音乐,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可以再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对比欣赏,从而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2~3首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欣赏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4参与体验,自由表现
音乐是一门表现艺术,它必须通过人声演唱、乐器演奏以及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并用自己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演绎歌曲,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狮王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学生初听乐曲、大致了解音乐内容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听音乐编故事和表演”。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完全走进音乐,用自己的形式表现着心中的《狮王进行曲》。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森林音乐会”“狮王散步”“狮王旅行曲”“狮王出巡”等各种故事和多种表现形式。虽然各组的表现并非十全十美,各组问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我都肯定并鼓励了他们的表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5唱响主题,走进音乐
在我们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乐曲“过耳即忘”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记忆,让经典陪伴孩子一生呢?在欣赏教学的真学课堂研究实践中,我发现最有效的即是“唱响主题”。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所以在安静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是熟悉作品的最有效渠道。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学生听赏歌曲之前,引导学生熟悉演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感受乐曲主要情绪和旋律走向,使从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从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如欣赏《快乐的啰嗦》,在听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唱歌曲《花儿朵朵》,也就是乐曲《快乐的啰嗦》的主题。在学生们学会歌曲后、欣赏作品时,会立即发现曾经演唱过的旋律出现在欣赏内容中,学习与听赏的积极性马上提高,在听赏中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与参与的习惯,音乐欣赏课堂将不再枯燥无味。当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音乐后,音乐就走近了孩子,孩子在课堂中体现出音乐的活力,提升了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这样才会有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