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普通的外交官、建筑师兼诗人、独立制片人兼导演。他们是活跃在中国和以色列这东亚和西亚两端上的许许多多人之一。无论是CCTV还是CNN,网络媒体或是传统纸媒,有关以色列或是巴以问题的报道总是出现在显要位置。两年前我参与翻译了第一本描述当今以色列人生活状态的纪实文学作品——《以色列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作者唐娜·罗森塔尔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了特殊国度上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以色列人,读起来让人久久回味。今天再次提笔写以色列人,情境有所不同,写的是我身边的以色列朋友。
自1992年正式建交算起,2012年中以将迎来建交20周年纪念,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两个同样具有5000年以上文明史的国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不断尝试定义新的伙伴关系。以色列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上是世界范围内的绝对小国,而中国相对而言却在大部分的领域,占据了全球范围内的总量前茅,这一大一小、源自不同文明的两个国家,却出乎意料地在对方的版图和日志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又一页。20周年和5000年文明间的对比和反差,有一丝扎眼,但我却认为,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相称,促使我们不断抛开地理的阻隔、文化的差异,而走到一起。
有故事的前以色列外交官
以色列外交部中国事务主管、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副馆长、前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这位有着一个浪漫中文名字——蓝天铭——的以色列朋友,最近正忙于安排来自中国的政府和商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的各项行程,在所有曾经踏上中国土地的以色列人中,他一定是最幸运者之一。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成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并被派驻上海总领事馆,又在这段任期内有幸担任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的副馆长,成为以色列首次以自建馆身份参展世博会的亲历者,回到以色列,又再次被委以重任,主管外交部中国事务。也正是如此,每当我们之间谈起他的下一次驻外工作,他总是会反复跟我强调依然会选择前往中国继续他的外交生涯,“固执”得有些可爱。
当蓝天铭5年前初任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时,因工作原因,我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单独会面。在坐落于虹桥开发区一座写字楼内的领馆会议室里,我们面对面打量着对方,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名副总领事,笑起来总是大大地裂开一张嘴,没有印象中外交官所具有的职业微笑,而我那时也才刚进入大学工作,两个年轻人坐在一起除了谈工作,自然还聊起各自的生活。从那个时刻,缘分就这么展开了。我们发现彼此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进而又发现两人还是北大的校友,并且学的都是对方国家的语言,关系又拉近了一些。
此后的三年,我们俩成了搭档,无论我俩谁受邀做关于以色列的讲座,都会叫上对方一起,一来有时候我们可以在语言上形成互补,二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自眼中的中以两国。我们这个中以组合活跃了三年。有一天他交给我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他的婚礼请柬,再一看婚礼地点以色列地中海边一个叫Canaan Land的小村庄——这个婚礼地点似乎有些遥远。
如果说在出了特拉维夫本
自1992年正式建交算起,2012年中以将迎来建交20周年纪念,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两个同样具有5000年以上文明史的国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不断尝试定义新的伙伴关系。以色列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上是世界范围内的绝对小国,而中国相对而言却在大部分的领域,占据了全球范围内的总量前茅,这一大一小、源自不同文明的两个国家,却出乎意料地在对方的版图和日志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又一页。20周年和5000年文明间的对比和反差,有一丝扎眼,但我却认为,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相称,促使我们不断抛开地理的阻隔、文化的差异,而走到一起。
有故事的前以色列外交官
以色列外交部中国事务主管、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副馆长、前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这位有着一个浪漫中文名字——蓝天铭——的以色列朋友,最近正忙于安排来自中国的政府和商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的各项行程,在所有曾经踏上中国土地的以色列人中,他一定是最幸运者之一。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成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并被派驻上海总领事馆,又在这段任期内有幸担任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的副馆长,成为以色列首次以自建馆身份参展世博会的亲历者,回到以色列,又再次被委以重任,主管外交部中国事务。也正是如此,每当我们之间谈起他的下一次驻外工作,他总是会反复跟我强调依然会选择前往中国继续他的外交生涯,“固执”得有些可爱。
当蓝天铭5年前初任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时,因工作原因,我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单独会面。在坐落于虹桥开发区一座写字楼内的领馆会议室里,我们面对面打量着对方,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名副总领事,笑起来总是大大地裂开一张嘴,没有印象中外交官所具有的职业微笑,而我那时也才刚进入大学工作,两个年轻人坐在一起除了谈工作,自然还聊起各自的生活。从那个时刻,缘分就这么展开了。我们发现彼此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进而又发现两人还是北大的校友,并且学的都是对方国家的语言,关系又拉近了一些。
此后的三年,我们俩成了搭档,无论我俩谁受邀做关于以色列的讲座,都会叫上对方一起,一来有时候我们可以在语言上形成互补,二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自眼中的中以两国。我们这个中以组合活跃了三年。有一天他交给我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他的婚礼请柬,再一看婚礼地点以色列地中海边一个叫Canaan Land的小村庄——这个婚礼地点似乎有些遥远。
如果说在出了特拉维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