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刀剑书写的永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4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素有“兵学盛国”之美誉,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传统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当是首屈一指,这从我国古代兵书的数量中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见诸著录的兵书有3380部,其中存世者有2308部。如果加上大量史书失载、散佚失传的兵书,古代兵书总数应在4000部左右(《中国兵书知见录》,许保林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还只是就独立兵书而言。经、史、子、集等典籍中的论兵篇章,其数量又远远多于独立兵书。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军事文化遗产!
  面对丰厚的传统军事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得远远不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少人问津,成果亦是寥寥,实在是愧对先人。古代酌《孙子》仍在影响着世界,而现在的我们又有些什么以示世人?我们的那些“战略专家”和“军事明星”,不知对此有何高论?惋惜之余,又不免会感到纳罕:为什么传统军事文化研究会如此不景气呢?原因或许很多,我想,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特殊性应当是重要因素之一吧。
  军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内容,;传统文化精神是传统军事文化的品格与灵魂。研究传统军事文化,应当放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观照,否则难以窥其堂奥。这就对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要求:除了要有较专业的军事学素养外,还需要有较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功底。地方学者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军事学训练,难以从军事的层面揭示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而军队学者又往往因为历史学或思想史方面知识的不足,无法以充足的史学论证来支持自己对兵学文化现象及其本质的体认。这也正是传统军事文化研究长期沉寂的深层原因。
  2002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朴民先生的《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以下简称《刀剑》),这部四十余万字的文集,是黄先生长期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结晶,也是他将军事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黄朴民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军事思想研究,成果丰硕。他曾在黎子耀、王仲荦、田昌五、杨向奎等名师门下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史学训练,为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奠定了较深厚的史学准备和思想方法基础。1988年,黄朴民先生获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后,投身戎伍,到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古代军事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十几年来,他心无旁骛,潜心治学,代表作有《董仲舒与新儒学》、《何休评传》、《孙子评传》、《春秋军事史》、《战国军事史》、《五千年的征战》等。2船1年,黄朴民先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高校,将他从事军事思想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为《力剑》一书。
  《刀剑》一书不是为历史而历史的“纸上谈兵”,它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经世追求。正如批判理论家罗伯特·考克斯所说:“理论总是为什么人的什么目的服务的”,一个学科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军事史研究(包括传统军事文化研究)也是如此。对于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黄朴民先生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刀剑》一书的序言中说:
  军事史虽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之一,但更是军事科学整个学科体系
  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表面
  上看,它的基本宗旨仅仅是叙述总结
  以往往的军事活动陈迹,提示军事历
  史上准备战争与实施战争的一般性规
  律,与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等直接
  服务于现实军事斗争需要的学科相
  比,似乎不怎么显赫与重要。尤其是在整个社会被急功近利心态与氛围所包围和充斥的今天,军事史研究更有意无意地被置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可有可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如果不尊重自己的悠久军事文化传统,不善于从以往的军事历史中借鉴得失、启迪成败,那么它就没有资格侈谈什么军事理论创新,也不能建树真正有价值的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更遑论在世界大变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施展自己的影响了。一句话,不珍惜传统,肯定不会有光明的未来;漠视历史,迟早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刀剑书写的永恒·序言》)
  那么,军事史研究应当如何服务现实?黄朴民先生认为,研究历史固然是要服务现实,但“服务”不是从历史上找一些类似现象,简单地比附,而是既包括“通古今之变”的沟通,也包括思想文化的发掘总结。他以西汉历史为例,指出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等固然重要,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何尝没有伟大价值?他说:
  倘若我们撰著的《中国军事通史》
  在学术价值上全面超越中国台湾编写
  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喊为世界各国
  学者和民众了解和研究中国军事历史
  的首选著作;假如我们撰著的《世界战
  争史》能打破帕克之辈《剑桥战争史》
  的西方中心观,客观全面反映世界军
  事发展的真实面貌,难道不同样是政
  治与思想文化斗争的胜利?不同样是
  为现实服务?
  “古为今用”的思想,是《刀剑》一书一以贯之的指导原则。如书中《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和启示》、《历代军队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传统国家安全战略鸟瞰》、《中国古代军事预测考述》、《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等文章,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和启示》一文,在分析历代几次重要的统一事件的基础上,概括出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模式,认为凭借必要的武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学者忽视军队实力建设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过程中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片面认识。
  《历代军队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一文,在分析历史上军队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肯定了改革对于军队建设和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提出决定军队改革成败的关键不在军事,而是军事以外的因素,历史上军队改革的许多做法是与军队改革的基本宗旨相背离的。此文发表于军队改革如火如荼之际,在当时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在当前军事变革中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传统国家安全战略鸟瞰》一文,对传统国家安全进行了宏观的总结与概括,提出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封建大一统格局,是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保证;重视军队建设,加强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在总结传统国家战略经验做法的同时,也指出传统国家安全战略自大保守、人治传统、重道轻器等局限性。
  如果说,上面这类文章是根据现实需求,从历史中寻求智慧与启迪,属于传统军事文化的应用研究;那么,本书的另一类文章,则是从传统军事文化现象出发,探求中国兵学发展演变的奥秘与规律,属于传统军事文化的基础研究。如《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比较》一文,作者对中国思想文化源头的先秦诸子学说的异同分合及其嬗递演变的轨迹进行考察,分析诸子之学对当时兵学发展的影响。又如,对于墨家兵学中衰的命运,黄朴民先生以独特视角进行了分析。他从道德与功利关系人手,分析了墨家军事思想之所以沉潜不彰的根源,指出“墨家在道德功利之间处心积虑寻找平衡的结果,是既丧失了道德上的崇尚纯洁性,又制约了功利上的现实可行性”,最终导致其学说的中衰。再如,《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与两汉社会思潮走向》一文,在讨论西汉后期兵学思潮主题的变化时,从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严重后果这一角度切人,论证了这种转变的不可逆转性。作者的这些努力,使古代兵学的研究引向深入,超越了历史事实分析的层次,进入到了思想文化的领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索空间。不管是从现实需要出发,还是从历史本身人手,强烈的“古为今用”、服务现实、服务社会的学术追求,是《刀剑》一书的突出特色。 学术研究创新不易,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创新也难。黄朴民先生深深地懂得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我相信,片面或局部的深刻要远远胜于整体或全面的平庸,与其面面俱到、了无新意,不如个别深入、悠然会心。”
  
  正是基于这种独出机杼、不落窠臼的自觉追求,《刀剑》一书或言人未言,旧说新解,或纠偏正谬,或别立新说,令人感到新见迭出。如《”伐交”本义考证》一文,对兵学理论的“伐交”原则进行了全新阐释。长期以来,“伐交”被解释为进行外交斗争瓦解敌方联盟、巩固已方联盟;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孤立敌方,迫其屈服。黄朴民先生通过对“交”与“伐交”的字义的文字学考证、对春秋时期军事斗争的形式与特点的考察,以及对孙子兵学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分析,提出孙子“伐交”的本义应当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实力、震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并非通常所称的以外交斗争制服敌人,澄清了长期以来层叠累积而形成的学术讹误。再如,《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和《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运用地缘战略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的地缘战略态势,揭示其所处的地缘环境与其战略动态、发展前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认识当时的战略格局及其演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总之,《刀剑》一书,从思想文化的视角对传统军事文化作了一次俯瞰式的系统考察,尽管有些部分尚显粗疏,有些内容没能充分展开,但是,这种开拓性的研究,必将推动传统军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军事文化的伟大复兴,无疑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刀剑书写的永恒:传统军事文化散论》,黄朴民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8,00元)
其他文献
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先生多年来著书立说,力求把中国诗画艺术的精髓和魅力传达绐西方读者。他介绍分析中国诗画的著作透彻而又有自己的创建,成为法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书。程抱一先生的诗歌自成一格,深受诗歌爱好者们的喜爱。1999年,步入古稀之年的程抱一先生发表了用十二年心血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天一言》。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誉接踵而来。《天一言》获得当年"费米娜文学奖"。评委们特别欣赏作者炉火纯青和优
期刊
以制度为招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有两个学派,一个即大名鼎鼎的新制度经济学,英文为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一个为有—百年历史的制度经济学,英文为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从英文看,都可以译为新制度经济学,但这两个“新制度经济学”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 先说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新制度经济学是威廉姆森
期刊
为袁枚写一本评传是我长期的愿望。七十余年前曾有杨鸿烈先生的《袁枚评传》问世,这是关于袁枚的第一本评传,其开拓之功令人钦佩。此书的袁枚年谱颇有价值,为后人研究袁枚提供了方便;评论亦十分大胆开放,富于启迪。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亦有许多不足。比如以年谱代替“传”,就无法描述袁枚的生平与思想的发展轨迹,更不能进行分析评价;评论部分则嫌粗略,注重资料而阐释不够;思想观点有些偏激;体例亦欠完善,等等。因此
期刊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职能是解决教育问题,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教育对于国家、对于全人类,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其教育体制有着至少3000年的历史,与西方的教育体制有诸多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将这种讨论放到中西文化比较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然而,这么大的一个题目,远非本文所能容许的篇幅所能包容,所以我这里仅就比较重要的若干概
期刊
艾丽丝因偶尔往来于地上与天国产沟通了两界的有无,双方都有意利用她的天真无邪,于是把她选为形象大使。《天国公民报》和地上《真理报》时常刊出她的大幅玉照,艾丽丝也不乏得意。她的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也纷纷找上门来。  艾丽丝有一拐了好几道弯的老表舅,姓全,学问不大却好张扬,人唤“全都明白”。老表舅在大学真理系真理专业读真理方向的本科,现在尚读大二。假期学校布置每人写一篇论文,开学时评奖。老表舅苦思
期刊
马克·吐温应该算中国读者最熟悉也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了。今天的中国读者在如数家珍一般说出“汤姆·索耶”、“哈克贝里·费恩”、《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等吐温佳作的同时,恐怕也把《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这部马克·吐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遗忘得干干净净。  《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涉及到了西方历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即万古长如夜的欧洲中世纪和十九世纪美国。  赫赫有名的亚瑟王朝曾出现在西欧主要国家的许多作
期刊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化的传播学体系的建设,一定会从二十世纪的理论上的研讨和呼唤阶段,发展到实践上的具体运作成型和实际收获的阶段。也就是说,有了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中,中国传播学者们的锲而不舍的学术努力,传播学体系的中国化问题,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化传播学体系的建设,仍然还不是招之即来或者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化的传播学体系的真正建设成功并且完全以中国化的传播学
期刊
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著名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五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没有能力识别出作者有意识捏造的一些常识性科学错误,也没能识别出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一致通过把它发表。这就是著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班主任在一学期中至少要对每个学生做1~2次家访。但凡学生思想上、学习上以至生活和身体方面有了什么情况。教师会自然地想到做一次家访,以便沟通情况,商量办法,及时教育和帮助学生。“文革”以后,家访渐次冷落;到了近些年,在许多学校,只听说频繁召开家长会,已很少看到教师进行家访了。  家访传统的失落,我看有以下诸种原由:一是应试教育的影
期刊
一般来说,倾听音乐是一种快感。人们对于音乐的分析也大多基于审美角度,把音乐当成一门艺术。理论上再深入一步,便是音乐文化学、音乐社会学。如马克斯·韦伯有《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学基础》,法兰克福领袖代表人物阿多诺不但是著名的哲学家,更是著名的音乐社会学家,其音乐学著作在其二十三卷全集中占十二卷。但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说聆听音乐是一种政治经济行为的人很少见。《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噪音》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