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所居身的墨尔本,两性关系与家庭暴力是报纸、电视上比较活跃的一个话题。当地对性的相当“开明”的文化视野与诠释,使得这个城市里“正式”的两性关系(包括婚姻关系、长期的同居伴侣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等),伴随着相当高比例的“cheating”(即出轨),有时甚至是双方“各自出轨”。
态度尽管“开明”,但根据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墨尔本人还是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对自己伴侣出轨实际上还是相当恼火的(换言之,“开明”只是对己不对人),并因此整个社会范围内出现数量居高不下的家庭暴力。当地电视台更是从美国引入一种极具人气的综艺节目形式,实际上就是专门给日常生活中那形形色色带有“cheating”的性关系,在节目舞台上公开地进行几方“对质”,然后让激动状态中的男女当着摄像机和现场观众的面彼此吵架乃至打架。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实用主义精神:弥散性的家庭暴力既已成为解决不了的现实状况,不如让它们同时给人们制造大量综艺娱乐,为社会稳定发挥一些积极力量——要打可以到电视上来打,还有钱拿。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一对夫妇身上。
这对夫妻结婚5年了,从第三年起,妻子就开始知道丈夫外面有“cheating”,而3个月后,丈夫也开始知道了妻子知道自己的“cheating”。之后,彼此都继续装作不知,丈夫还是每天回家、也还是很照顾妻子和孩子,妻子也就接受了这种状况,反正“cheating”在这边也没什么“大不了”,很多家庭都有,日子也就这样过着……
然而有一天丈夫回家,却对妻子坦白承认自己在外面有了外遇。在这“承认”的一刻,妻子瞬间所感到的,不是因丈夫“坦诚”所产生欣然,而恰恰却是一种绝望性的深度恐慌,尽管这一刻她只是“知道”了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立即出现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妻子直觉感觉到,那永远不只是一个“承认”,而总是包含着溢出性的“更多”,比如,他现在完全爱上了外面那个女人、准备提出离婚……这实质上就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论点:日常生活中的表述,总是在它表面所宣称的“字面内容”下面,隐秘承载了更多的东西,即使是在最私密的两性关系领域。尽管我到现在也并不知道该“承认”背后的“更多”到底是什么(由于这直接涉及他们家里隐私,我特别跳过去而没有去探听),但那对夫妻不久就分居了,镜破不再能圆。
为什么“承认”背后一定有隐秘性的“更多”?那是因为:如果不含有这层隐秘的、溢出性的“更多”,那么就根本不会出现这一“坦白”的“承认”。“坦白承认”本身,永远不只是坦白承认。
正是具有如此之变态结构,“现代”的两性关系才会结构性地远离“纯真”;也正是在如此的“现代社会”中,《绝望的主妇》才会登上美剧热播之首。在家庭主妇之“绝望”这方面,伊迪丝·华顿那部曾被改编为好莱坞大片的小说《纯真年代》,是本不可不读的书。一直到全书之末,读者才获悉,男主人公的那位妻子——全书中唯一仍保持纯真的角色——也并不“纯真”:她实际上从头到底知道自己丈夫的感情出轨(日常生活下面的溢出性的“更多”),但她正是以那表面的“纯真”方式(即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装作一无所知),使得她丈夫最后在她本人去世之后,都未能下决心走向那另一个女子……换言之,丈夫因感情出轨而对家里的太太假情应付,却因为太太的纯真而选择假情到底,而更令人难堪的状况就是那份“纯真”本身,读者最后发现了它的“真相”。
假如我认识的那对夫妇能一直彼此伪装“不知道”下去,那么,他们或许也能成为占墨尔本总体统计之绝对少数的一对能白头偕老的“纯真夫妇”。然而,这份“纯真”,竟然是被一方的“坦诚”所破坏,假情到底反而可能长远。
大人们教导小孩子,“真”只能被“假”来破坏,而实际上在大人们的日常世界里,“真”可以是被“真”来破坏:我们现实生活中最痛苦的问题,还不是“真”被破坏、破镜难圆,而是——镜不破时的那个“圆”。被伤的“心”、遭破的“镜”本身就是“假”的,那么伤人者破镜者固可恨,但那假心假镜不更是变态?从两性领域的现实状况,我们就可以看到日常世界的那结构性的变态。
是故“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的“悼红轩”主人,索性贾宝玉甄宝玉一起登场,索性“真事隐”“假语存”,索性日常现实套着太虚幻境。一镜“风月宝鉴”,照尽人间假假真真这部用“一把辛酸泪”写出来的巨著,篇首即“立意”分明——“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今天一众“红学家”们把“红学”搞成“曹学”,实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批人读不懂雪芹书,只能转而去搞雪芹人,捕风捉影地去“索隐考证”作书人的七舅舅八姑妈做做学术狗仔队,今天亦能成“家”。
在大人们的日常世界里,“表述的字面”内容其实是“幻”;“真理”其实是意识形态;“坦白承认”永远不只是坦白承认;“纯真夫妇”因“真”而分因“假”而存……当你对这一切都“见怪不怪”了,你就长成大人了。
态度尽管“开明”,但根据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墨尔本人还是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对自己伴侣出轨实际上还是相当恼火的(换言之,“开明”只是对己不对人),并因此整个社会范围内出现数量居高不下的家庭暴力。当地电视台更是从美国引入一种极具人气的综艺节目形式,实际上就是专门给日常生活中那形形色色带有“cheating”的性关系,在节目舞台上公开地进行几方“对质”,然后让激动状态中的男女当着摄像机和现场观众的面彼此吵架乃至打架。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实用主义精神:弥散性的家庭暴力既已成为解决不了的现实状况,不如让它们同时给人们制造大量综艺娱乐,为社会稳定发挥一些积极力量——要打可以到电视上来打,还有钱拿。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一对夫妇身上。
这对夫妻结婚5年了,从第三年起,妻子就开始知道丈夫外面有“cheating”,而3个月后,丈夫也开始知道了妻子知道自己的“cheating”。之后,彼此都继续装作不知,丈夫还是每天回家、也还是很照顾妻子和孩子,妻子也就接受了这种状况,反正“cheating”在这边也没什么“大不了”,很多家庭都有,日子也就这样过着……
然而有一天丈夫回家,却对妻子坦白承认自己在外面有了外遇。在这“承认”的一刻,妻子瞬间所感到的,不是因丈夫“坦诚”所产生欣然,而恰恰却是一种绝望性的深度恐慌,尽管这一刻她只是“知道”了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立即出现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妻子直觉感觉到,那永远不只是一个“承认”,而总是包含着溢出性的“更多”,比如,他现在完全爱上了外面那个女人、准备提出离婚……这实质上就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论点:日常生活中的表述,总是在它表面所宣称的“字面内容”下面,隐秘承载了更多的东西,即使是在最私密的两性关系领域。尽管我到现在也并不知道该“承认”背后的“更多”到底是什么(由于这直接涉及他们家里隐私,我特别跳过去而没有去探听),但那对夫妻不久就分居了,镜破不再能圆。
为什么“承认”背后一定有隐秘性的“更多”?那是因为:如果不含有这层隐秘的、溢出性的“更多”,那么就根本不会出现这一“坦白”的“承认”。“坦白承认”本身,永远不只是坦白承认。
正是具有如此之变态结构,“现代”的两性关系才会结构性地远离“纯真”;也正是在如此的“现代社会”中,《绝望的主妇》才会登上美剧热播之首。在家庭主妇之“绝望”这方面,伊迪丝·华顿那部曾被改编为好莱坞大片的小说《纯真年代》,是本不可不读的书。一直到全书之末,读者才获悉,男主人公的那位妻子——全书中唯一仍保持纯真的角色——也并不“纯真”:她实际上从头到底知道自己丈夫的感情出轨(日常生活下面的溢出性的“更多”),但她正是以那表面的“纯真”方式(即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装作一无所知),使得她丈夫最后在她本人去世之后,都未能下决心走向那另一个女子……换言之,丈夫因感情出轨而对家里的太太假情应付,却因为太太的纯真而选择假情到底,而更令人难堪的状况就是那份“纯真”本身,读者最后发现了它的“真相”。
假如我认识的那对夫妇能一直彼此伪装“不知道”下去,那么,他们或许也能成为占墨尔本总体统计之绝对少数的一对能白头偕老的“纯真夫妇”。然而,这份“纯真”,竟然是被一方的“坦诚”所破坏,假情到底反而可能长远。
大人们教导小孩子,“真”只能被“假”来破坏,而实际上在大人们的日常世界里,“真”可以是被“真”来破坏:我们现实生活中最痛苦的问题,还不是“真”被破坏、破镜难圆,而是——镜不破时的那个“圆”。被伤的“心”、遭破的“镜”本身就是“假”的,那么伤人者破镜者固可恨,但那假心假镜不更是变态?从两性领域的现实状况,我们就可以看到日常世界的那结构性的变态。
是故“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的“悼红轩”主人,索性贾宝玉甄宝玉一起登场,索性“真事隐”“假语存”,索性日常现实套着太虚幻境。一镜“风月宝鉴”,照尽人间假假真真这部用“一把辛酸泪”写出来的巨著,篇首即“立意”分明——“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今天一众“红学家”们把“红学”搞成“曹学”,实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批人读不懂雪芹书,只能转而去搞雪芹人,捕风捉影地去“索隐考证”作书人的七舅舅八姑妈做做学术狗仔队,今天亦能成“家”。
在大人们的日常世界里,“表述的字面”内容其实是“幻”;“真理”其实是意识形态;“坦白承认”永远不只是坦白承认;“纯真夫妇”因“真”而分因“假”而存……当你对这一切都“见怪不怪”了,你就长成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