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母婴传播 (MTCT)是 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最主要途径, 婴儿和儿童 HIV感染约有 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 分娩和哺乳过程中, 通过 HIV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 安全分娩、 人工喂养等系列措施可阻断 HIV母婴传播。 随着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可降至 2%。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母婴阻断
1 引言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 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 在不干预的情况下, HIV阳性孕妇约15% ~ 50%会发生母婴传播, 发达国家为 15% ~ 25%, 发展中国家为 25% ~ 30%, 非洲约为 25% ~ 50%。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 HIV最主要途径, 婴儿和儿童 HIV感染约有 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随着我国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 儿童感染 HIV的机会和数量随之增加, 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保护儿童免受艾滋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是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2 艾滋病母婴传播机制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 分娩和哺乳过程中, 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 母产道、 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2.1 宫内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 艾滋病病毒可直接感染绒毛膜细胞或通过破损的缺口进入胎儿循环。 胎盘对 HIV有屏障作用, 当孕妇体内病毒载量超过胎盘的缓冲能力时, 将可能发生垂直传播。 HIV宫内传播途径, 一是病毒感染的母体细胞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 使胎盘巨噬细胞、 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暴露于病毒颗粒并被感染。 二是 HIV直接侵入滋养细胞并在细胞内自我复制, 或者 HIV经细胞内吞的方式完整地横穿滋养细胞, 从基底膜释放。
2.2 分娩过程中传播
分娩过程中传播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及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造成的。 产时 HIV传播途径可能是:一是分娩时子宫收缩, 胎盘滋养层破裂, 游离病毒或病毒感染的母体细胞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导致胎儿细胞感染;二是胎儿的皮肤黏膜直接与母体血液或宫颈、 阴道分沁物接触, HIV通过破损处入侵;三是可能经羊膜感染。
2.3 产后传播
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 新生兒感染是乳汁内病毒通过口腔或胃肠道造成的。
3 影响 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经科学家研究, 影响 HIV母婴传播几率因素有社会学和生物学两大类。
3.1 社会学因素
主要有社会人口学特征影响、 HIV/AIDS的知识与态度方面的影响、 需求与服务利用的影响、 社会性别方面影响、 社会经济、 文化、 政策的影响等因素。 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孕妇的感染率增加, 母婴传播机率也随之增加。 孕产妇对感染 HIV的消极态度, 直接影响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抗病毒药物治疗, 婴幼儿 HIV抗体检测服务。 由于孕产妇在孕期没有得到HIV抗体检测以及临产急诊分娩不能及时检测而延误了服药时间 。 能否得到免费奶粉、 孕妇个人文化水平、 所处社会环境会影响到能否人工喂养实施。
3.2 生物学因素
主要有孕产妇因素、 胎盘因素、 产科因素、 产后哺乳、 婴儿因素、 病毒因素。 孕妇的病情程度, 是影响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 艾滋病病人孕产妇比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机率高 3倍;母体病毒数量也是决定垂直传播最重要的因素, 病毒载量越高, 传播的机率越大;母体 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母婴传播机率成反比, 当母体 CD4T淋巴细胞 >800 个时, 母婴传播率为 11%;母体维生素 A含量越低,
4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
4.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VCT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发现 HIV阳性孕妇, 通过咨询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相关知识, 让孕妇自己决定妊娠结局 , 对有生育愿望的孕妇, 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达到预防 HIV传播目的。
4.2 抗病毒治疗
研究证实妊娠期艾滋病病毒载量低至测不出水平时, 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极低。 因此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重要措施。 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率达 10倍以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泰国研究表明:通过孕期 +分娩期 +新生儿抗病毒预防用药, 并对新生儿采取人工喂养,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到 2%。
4.3 安全分娩
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 HIV阳性不作为剖宫产指征, 临产后、 胎膜早破后, 孕产妇病毒载量 <1 000拷贝 /mL时, 剖宫产对预防 HIV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 对服药不规范的孕妇在孕 38周可进行择期剖宫产。 阴道分娩产程处理原则是避免产科损伤操作、 尽量缩短产程、 避免强宫缩、缩短胎膜早破时间。
5 展望
综上所述, 艾滋病母婴传播受诸多因素影响,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否成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在全世界、 在中国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艰巨工作。 在孕产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 可使 HIV传播机率下降到8%, 在欧美地区可达到 2% 。 相信随着母婴阻断技术的完善和成熟, 通过制定规范母婴阻断工作方案, 促进母婴阻断工作的开展, 最终达到降低 HIV母婴传播, 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关汉, 程何荷, 曹韵贞, 等 .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 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 [ 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2, 8 (4):204-207.
[2] 郭光萍, 李燕, 王兴田, 等 .云南省部分地区孕产妇艾滋病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 [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9 (13):2 416 -2 417.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母婴阻断
1 引言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 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 在不干预的情况下, HIV阳性孕妇约15% ~ 50%会发生母婴传播, 发达国家为 15% ~ 25%, 发展中国家为 25% ~ 30%, 非洲约为 25% ~ 50%。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 HIV最主要途径, 婴儿和儿童 HIV感染约有 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随着我国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 儿童感染 HIV的机会和数量随之增加, 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保护儿童免受艾滋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是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2 艾滋病母婴传播机制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 分娩和哺乳过程中, 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 母产道、 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2.1 宫内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 艾滋病病毒可直接感染绒毛膜细胞或通过破损的缺口进入胎儿循环。 胎盘对 HIV有屏障作用, 当孕妇体内病毒载量超过胎盘的缓冲能力时, 将可能发生垂直传播。 HIV宫内传播途径, 一是病毒感染的母体细胞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 使胎盘巨噬细胞、 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暴露于病毒颗粒并被感染。 二是 HIV直接侵入滋养细胞并在细胞内自我复制, 或者 HIV经细胞内吞的方式完整地横穿滋养细胞, 从基底膜释放。
2.2 分娩过程中传播
分娩过程中传播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及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造成的。 产时 HIV传播途径可能是:一是分娩时子宫收缩, 胎盘滋养层破裂, 游离病毒或病毒感染的母体细胞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导致胎儿细胞感染;二是胎儿的皮肤黏膜直接与母体血液或宫颈、 阴道分沁物接触, HIV通过破损处入侵;三是可能经羊膜感染。
2.3 产后传播
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 新生兒感染是乳汁内病毒通过口腔或胃肠道造成的。
3 影响 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经科学家研究, 影响 HIV母婴传播几率因素有社会学和生物学两大类。
3.1 社会学因素
主要有社会人口学特征影响、 HIV/AIDS的知识与态度方面的影响、 需求与服务利用的影响、 社会性别方面影响、 社会经济、 文化、 政策的影响等因素。 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孕妇的感染率增加, 母婴传播机率也随之增加。 孕产妇对感染 HIV的消极态度, 直接影响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抗病毒药物治疗, 婴幼儿 HIV抗体检测服务。 由于孕产妇在孕期没有得到HIV抗体检测以及临产急诊分娩不能及时检测而延误了服药时间 。 能否得到免费奶粉、 孕妇个人文化水平、 所处社会环境会影响到能否人工喂养实施。
3.2 生物学因素
主要有孕产妇因素、 胎盘因素、 产科因素、 产后哺乳、 婴儿因素、 病毒因素。 孕妇的病情程度, 是影响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 艾滋病病人孕产妇比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机率高 3倍;母体病毒数量也是决定垂直传播最重要的因素, 病毒载量越高, 传播的机率越大;母体 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母婴传播机率成反比, 当母体 CD4T淋巴细胞 >800 个时, 母婴传播率为 11%;母体维生素 A含量越低,
4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
4.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VCT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发现 HIV阳性孕妇, 通过咨询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相关知识, 让孕妇自己决定妊娠结局 , 对有生育愿望的孕妇, 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达到预防 HIV传播目的。
4.2 抗病毒治疗
研究证实妊娠期艾滋病病毒载量低至测不出水平时, 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极低。 因此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重要措施。 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率达 10倍以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泰国研究表明:通过孕期 +分娩期 +新生儿抗病毒预防用药, 并对新生儿采取人工喂养,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到 2%。
4.3 安全分娩
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 HIV阳性不作为剖宫产指征, 临产后、 胎膜早破后, 孕产妇病毒载量 <1 000拷贝 /mL时, 剖宫产对预防 HIV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 对服药不规范的孕妇在孕 38周可进行择期剖宫产。 阴道分娩产程处理原则是避免产科损伤操作、 尽量缩短产程、 避免强宫缩、缩短胎膜早破时间。
5 展望
综上所述, 艾滋病母婴传播受诸多因素影响,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否成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在全世界、 在中国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艰巨工作。 在孕产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 可使 HIV传播机率下降到8%, 在欧美地区可达到 2% 。 相信随着母婴阻断技术的完善和成熟, 通过制定规范母婴阻断工作方案, 促进母婴阻断工作的开展, 最终达到降低 HIV母婴传播, 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关汉, 程何荷, 曹韵贞, 等 .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 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 [ 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2, 8 (4):204-207.
[2] 郭光萍, 李燕, 王兴田, 等 .云南省部分地区孕产妇艾滋病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 [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9 (13):2 416 -2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