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开办以来招收的两届生源中随迁子女占65%左右,本市生源中,50%为市区动迁和廉租居民,家庭教养观念与条件差异较大,相对散养的生活模式,让这些幼儿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争抢、攻击性行为等;而一些户籍独生子女则由于家庭圈养缺乏交往群等因素形成了一些自私、退缩等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这些行为都成了幼儿间交往的障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因此抓住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有了兴趣,幼儿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因此,我园尝试通过在幼儿有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运动游戏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1、在运动游戏中培养幼儿勇敢自信
刚入小班的幼儿还比较胆小,对于有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表现出胆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注意减少让幼儿产生胆怯的因素,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如在尝试玩滑板时,有的幼儿怎么也不敢坐上去,这时老师可以从容地示范玩,带着他玩,让他看同伴玩,从中获得乐趣,也尝试着玩,现在面对滑板幼儿都不再退缩,并且在一开始接触从滑梯上滑滑板时,小朋友都抢着说:“老师,我敢的,让我先来试一试。”梯子,现在已不常见,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也没有尝试着玩过。看着高高搭起的梯子,有许多幼儿都躲在后面,说真的,老师心理有担心。因此,在幼儿不在时,老师勤奋地练到自如,然后自信满满地表演给幼儿看,吸引小朋友大胆尝试。在部分幼儿取得成功后,请他们说说心里的高兴劲,引发其他幼儿尝试的愿望。
2、在运动游戏中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的孩子已有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攻击性行为的存在是一时难改的,特别是运动游戏中,冲突较多,如拿器械、玩大型玩具等,幼儿在拥挤中就会出现推人、打人现象。如何减少此类行为,让幼儿控制攻击性行为呢?首先找出存在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让他们轮流做小老师,发玩具、带弱小朋友,这样在责任感的驱使和老师的语言激励下,幼儿就会减少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其次,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坚持主张和睦相处,以最文明的方法来解决纠纷,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逐渐感到:我这样做并得不到好处,并慢慢地用文明方法解决问题。
3、在运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教师在运动游戏组织时,既要不放过每一次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利用现有器械或专门设置合作游戏,让幼儿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跷跷板,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玩,中班的小朋友自然会想出找个朋友一起玩,两个人分两边,上下翘着玩真高兴。幼儿在特定的器械中,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在专门设置的游戏中,幼儿尝到了游戏的乐趣,如游戏夹球走,两个小朋友面对面(背对背)一个球放在两人中间,靠两人相互顶着球,再一边横着朝终点走,才能取得胜利。还有在一些小组竞赛游戏,如唐老鸭造房子等,也使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有了提高。
二、积木游戏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积木玩具是幼儿园最为普遍一种玩具,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游戏,能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广阔天地,幼儿在拼搭积木中,锻炼手的灵活性、眼手协调性,提高感觉灵敏度,能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木游戏是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与同伴接触的首推游戏,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欣赏、评价等。积木的拼搭是项细致工作,一幢楼房一个造型的拼搭需要几十块积木,不仅要求幼儿认真、细心、坚定地去实现,还会需要同伴支持与合作,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能自然形成良好的集体品德,增进有关知识、技能。积木游戏是幼儿期的亲密伴侣,积木游戏时间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时机。
1、引导幼儿玩具共享,按需取放
幼儿刚入园,与同伴的接触多为积木游戏,争夺积木材料,成了矛盾焦点。这时,教师和幼儿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对使用材料做出一些要求:
(1)搭一片拿一片
幼儿初到集体生活,往往没有集体共享规则,一篮积木只当自己一人独享。因此,我们引导幼儿按照使用需求取用积木,用“搭一片拿一片”的语言指导来形成幼儿的自觉行动。当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够,又寻找无果时,不能任意取走他人的材料,而应与同伴协商,经他人同意后,才能取走材料。同时,让幼儿明白,协商不等于强索,无法达成一致时,要另外想办法解决。
(2)幼儿园的玩具大家爱
取收玩具时要注意:小心谨慎,以免把玩具洒一地:轻拿轻放,切不可随意扔在桌上,使玩具破损;要把玩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能伤害它。
(3)“人满了,下次再来”
在游戏人数方面,教师可在活动矮柜、桌面上添置辅助材料,规定每个积木区的人数,按照区域大小人数的安排确保幼儿能活动自如,少有不必要的碰撞。在环境有序的积木游戏中,幼儿在不断的控制自己和遵守规则,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2、带班教师观察细致,适时引导
在积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克服困难和不懈、持久地努力。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不足、结构技能的局限、同伴之间的矛盾,致使游戏出现停顿,玩不下去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因而放弃继续游戏。教师必须观察细致,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1)抓住时机,调动幼儿积极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尝试、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拼搭结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搭的东西像房子、车子、灯笼……这时,教师大加赞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油然而生,游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游戏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2)创设条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对幼儿来说,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游戏的最好催化剂,教师必须有意识创设条件给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搭建万达广场时,幼儿开始搭的是普通楼房,看不出什么特征。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万达的建筑与我们普通的房子有什么最明显的不一样。马上有幼儿反应过来,万达有大大的广场,弯曲的建筑组合……还有地铁站。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再经过尝试果然获得成功,并衍生出金沙江路、幼儿园等。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幼儿游戏的时间得到了延长,超过一小时还意犹为尽,活动坚持性逐渐增强。
(3)针对年龄,给予幼儿适当指导
小班幼儿会敲打积木、无意识的堆积,反复各种动作,但新鲜感过去后,这种探究活动就停滞。老师可以坐在孩子中,以伙伴的形式参与搭建积木。可以边搭边表达,用兴趣感染幼儿,用动作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从模仿中获得基本的搭建技能。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共同游戏的快乐,让他们自然地关注到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行为,于是,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还会产生相互间的初步交流,奠定悦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基础。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受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局限,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开展,这是,教师启发性的帮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到帮助幼儿有层次的完整表述意见上,也可放在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意见的分歧上。
大班幼儿不再需要“情境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满足创造的需求。幼儿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建构的具体内容及细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师更多的是要注重适宜的材料的提供,给予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3、通过积木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在积木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建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建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在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从制定计划,如何分工入手帮助幼儿,让幼儿形成整体意识,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其次,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如游戏讲评时,老师经常会指着某样作品问:“这么好的消防车,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五六只小手,教师追问其中一名幼儿:“是你搭的吗?”“不!我搭车头。”他们会分别说:“我搭梯子”“轮子”“我是专门帮他们找材料的”,教师听完后赞叹:“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的,你们干得真不错!”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这样一个较抽象道理的重要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一贯性的问题,我们将坚持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明天的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开办以来招收的两届生源中随迁子女占65%左右,本市生源中,50%为市区动迁和廉租居民,家庭教养观念与条件差异较大,相对散养的生活模式,让这些幼儿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争抢、攻击性行为等;而一些户籍独生子女则由于家庭圈养缺乏交往群等因素形成了一些自私、退缩等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这些行为都成了幼儿间交往的障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因此抓住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有了兴趣,幼儿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因此,我园尝试通过在幼儿有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运动游戏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1、在运动游戏中培养幼儿勇敢自信
刚入小班的幼儿还比较胆小,对于有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表现出胆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注意减少让幼儿产生胆怯的因素,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如在尝试玩滑板时,有的幼儿怎么也不敢坐上去,这时老师可以从容地示范玩,带着他玩,让他看同伴玩,从中获得乐趣,也尝试着玩,现在面对滑板幼儿都不再退缩,并且在一开始接触从滑梯上滑滑板时,小朋友都抢着说:“老师,我敢的,让我先来试一试。”梯子,现在已不常见,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也没有尝试着玩过。看着高高搭起的梯子,有许多幼儿都躲在后面,说真的,老师心理有担心。因此,在幼儿不在时,老师勤奋地练到自如,然后自信满满地表演给幼儿看,吸引小朋友大胆尝试。在部分幼儿取得成功后,请他们说说心里的高兴劲,引发其他幼儿尝试的愿望。
2、在运动游戏中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的孩子已有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攻击性行为的存在是一时难改的,特别是运动游戏中,冲突较多,如拿器械、玩大型玩具等,幼儿在拥挤中就会出现推人、打人现象。如何减少此类行为,让幼儿控制攻击性行为呢?首先找出存在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让他们轮流做小老师,发玩具、带弱小朋友,这样在责任感的驱使和老师的语言激励下,幼儿就会减少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其次,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坚持主张和睦相处,以最文明的方法来解决纠纷,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逐渐感到:我这样做并得不到好处,并慢慢地用文明方法解决问题。
3、在运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教师在运动游戏组织时,既要不放过每一次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利用现有器械或专门设置合作游戏,让幼儿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跷跷板,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玩,中班的小朋友自然会想出找个朋友一起玩,两个人分两边,上下翘着玩真高兴。幼儿在特定的器械中,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在专门设置的游戏中,幼儿尝到了游戏的乐趣,如游戏夹球走,两个小朋友面对面(背对背)一个球放在两人中间,靠两人相互顶着球,再一边横着朝终点走,才能取得胜利。还有在一些小组竞赛游戏,如唐老鸭造房子等,也使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有了提高。
二、积木游戏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积木玩具是幼儿园最为普遍一种玩具,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游戏,能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广阔天地,幼儿在拼搭积木中,锻炼手的灵活性、眼手协调性,提高感觉灵敏度,能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木游戏是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与同伴接触的首推游戏,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欣赏、评价等。积木的拼搭是项细致工作,一幢楼房一个造型的拼搭需要几十块积木,不仅要求幼儿认真、细心、坚定地去实现,还会需要同伴支持与合作,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能自然形成良好的集体品德,增进有关知识、技能。积木游戏是幼儿期的亲密伴侣,积木游戏时间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时机。
1、引导幼儿玩具共享,按需取放
幼儿刚入园,与同伴的接触多为积木游戏,争夺积木材料,成了矛盾焦点。这时,教师和幼儿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对使用材料做出一些要求:
(1)搭一片拿一片
幼儿初到集体生活,往往没有集体共享规则,一篮积木只当自己一人独享。因此,我们引导幼儿按照使用需求取用积木,用“搭一片拿一片”的语言指导来形成幼儿的自觉行动。当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够,又寻找无果时,不能任意取走他人的材料,而应与同伴协商,经他人同意后,才能取走材料。同时,让幼儿明白,协商不等于强索,无法达成一致时,要另外想办法解决。
(2)幼儿园的玩具大家爱
取收玩具时要注意:小心谨慎,以免把玩具洒一地:轻拿轻放,切不可随意扔在桌上,使玩具破损;要把玩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能伤害它。
(3)“人满了,下次再来”
在游戏人数方面,教师可在活动矮柜、桌面上添置辅助材料,规定每个积木区的人数,按照区域大小人数的安排确保幼儿能活动自如,少有不必要的碰撞。在环境有序的积木游戏中,幼儿在不断的控制自己和遵守规则,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2、带班教师观察细致,适时引导
在积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克服困难和不懈、持久地努力。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不足、结构技能的局限、同伴之间的矛盾,致使游戏出现停顿,玩不下去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因而放弃继续游戏。教师必须观察细致,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1)抓住时机,调动幼儿积极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尝试、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拼搭结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搭的东西像房子、车子、灯笼……这时,教师大加赞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油然而生,游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游戏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2)创设条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对幼儿来说,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游戏的最好催化剂,教师必须有意识创设条件给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搭建万达广场时,幼儿开始搭的是普通楼房,看不出什么特征。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万达的建筑与我们普通的房子有什么最明显的不一样。马上有幼儿反应过来,万达有大大的广场,弯曲的建筑组合……还有地铁站。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再经过尝试果然获得成功,并衍生出金沙江路、幼儿园等。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幼儿游戏的时间得到了延长,超过一小时还意犹为尽,活动坚持性逐渐增强。
(3)针对年龄,给予幼儿适当指导
小班幼儿会敲打积木、无意识的堆积,反复各种动作,但新鲜感过去后,这种探究活动就停滞。老师可以坐在孩子中,以伙伴的形式参与搭建积木。可以边搭边表达,用兴趣感染幼儿,用动作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从模仿中获得基本的搭建技能。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共同游戏的快乐,让他们自然地关注到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行为,于是,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还会产生相互间的初步交流,奠定悦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基础。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受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局限,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开展,这是,教师启发性的帮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到帮助幼儿有层次的完整表述意见上,也可放在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意见的分歧上。
大班幼儿不再需要“情境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满足创造的需求。幼儿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建构的具体内容及细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师更多的是要注重适宜的材料的提供,给予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3、通过积木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在积木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建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建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在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从制定计划,如何分工入手帮助幼儿,让幼儿形成整体意识,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其次,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如游戏讲评时,老师经常会指着某样作品问:“这么好的消防车,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五六只小手,教师追问其中一名幼儿:“是你搭的吗?”“不!我搭车头。”他们会分别说:“我搭梯子”“轮子”“我是专门帮他们找材料的”,教师听完后赞叹:“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的,你们干得真不错!”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这样一个较抽象道理的重要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一贯性的问题,我们将坚持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明天的快乐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