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这样的文章出自中学教师,非常可喜。大学教师或真正的研究者非常重视材料的可靠性。对材料的甄别、核对是历史学的基本功。任何立论都应建立在材料可靠的基础上。材料不可靠,误人子弟。陈杰老师对材料的认真态度值得提倡。我们经常说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专业素质首先在于认真,没有认真的态度,什么事也干不好。
关键词 历史材料,1787年宪法,求真,求实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21-03
前段时间,连续听了三位老师讲“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在对美国宪法进行评价时,三位老师都用了相同的两段材料来进行教学,材料如下:
材料一:“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材料二:“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老师让学生阅读这两则材料,根据材料及所学回答1787年宪法的不完美之处在哪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归纳出这部宪法的不足之处(即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是没有废除奴隶制和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史论结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在材料的使用和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先看材料一。
1.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威尔逊是在指责美国宪法的不完美吗?即使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的情况存在,那么,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是指美国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吗?
威尔逊说的“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是根”,可见总的来说威尔逊还是高度赞赏这部宪法的。因为它是根,所以就不需要“藤”的完美。我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可能也不需要囊括所有的法律问题。当然,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威尔逊也明白这一点。但威尔逊所指的“不完美”是指美国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吗?这句话原见威尔逊从政前写的一本书《国会政府》,是威尔逊对美国宪法的总体评价,不是针对奴隶制问题来讲的。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威尔逊认为这部宪法的不完美之处就是指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这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威尔逊身上。
2.即使1787年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能不能说就是这部宪法的“不完美”之处?
在费城制宪会议上,确有代表提出要废奴,但是遭到了南方一些州的强烈反对,佐治亚和南卡罗来纳代表威胁说,如果宣布奴隶非法,他们的州将不参加联邦。已有学者指出:“在制宪会议的时候,即使是强烈反对奴隶制的人,也很少有人认为必须有一个条款强令各州立即废奴。因为……这在当时是做不到的。这是一个与整个殖民地几乎与生俱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它的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都缠绕在上面,必须有一个梳理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求一个缓冲期,应该是合理的。”(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之一》)也就是说,在当时是不可能把废奴写进宪法的,制宪会议的目的是制定一部大多数州都能接受的宪法,从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美国联邦的统一。在涉及奴隶问题时,虽然通过了“五分之三方案”,但这个提案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关于众议院的席位如何分配,并不是立法解放黑奴。我们不能以后见之明以今人的眼光要求美国宪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步到位。反过来设想,如果1787年宪法把废奴写进宪法,要么就是无法妥协,导致这部宪法流产;要么就是引起美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刚刚建立的美国会分裂,内战可能会提前爆发。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联邦的统一远比废奴更重要。所以,我们怎能苛求美国1787年宪法作出废除奴隶制度的规定呢?总之,美国立国初期,解放黑奴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太深、太重,是无法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宪法也不例外。我国的宪法也在不断地修正当中。因此,威尔逊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指责美国宪法在奴隶和种族问题上的局限性,而是肯定1787年宪法。所以这段材料用在这一课是不恰当的。
再看材料二。
1.材料二这段话到底是谁说的?
因为关于这段材料我所见到的却有两个出处,除了认为说这话的是马丁·路德·金以外,还有另一个出处,说它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时,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说过的话。当时,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这样就使我们迷惑了,说这句话的到底是谁?我查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没有查到这句话。难道是马丁·路德说的,两人的名字相近,说不定以讹传讹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制宪会议的代表中并没有马丁·路德这个人,倒是有一个叫路德·马丁的人,可他不是特拉华的代表,是马里兰的代表,特拉华的代表有五人,分别是:乔治·里德、理查德·巴塞特、雅可布·布鲁姆、刚宁·贝德福德、约翰·迪金森,前后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中也没有马丁·路德这个人。我还查阅了《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麦迪逊著,尹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和《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易中天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没有查到哪位制宪会议的代表说过这样的话。可见,这句话不可能是马丁·路德说的,很可能是杜撰的。
2.如果这句话是马丁·路德·金说的,他是把矛头指向美国宪法吗?
作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种族歧视、争取黑人自由运动,但那个时候,从法律上讲,黑人早已获得自由,从法律上获得自由和反对种族歧视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律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确实提到过1787年宪法,他说:“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接着说:“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并没有谴责1787年宪法,而是赞扬了这部宪法作出的伟大的承诺。马丁·路德·金所代表的黑人阶层感到不满的,是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以后美国黑人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并不是对宪法本身的不满。因此,即使这句话是马丁·路德·金说的,我们在看到上下文之前,也很难断定他一定是在谴责这部宪法。
看来,有许多材料的本意被我们曲解了,因而用这些材料设计的问题也就成了伪命题。这使我想到了流传多年的一句话,“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布莱德利)。很多人曾断章取义地用这句话,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第一次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他的原话是:
“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那么我们会被卷入到一场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布莱德利的那段话是在1951年5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前作证的声明,话题是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总统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战争扩大至中国一事。
请注意,这段话出现在中国参加韩战后的1951年5月15日,而且采用的语气是虚拟语气,这表明这段话谈论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即1951年5月15日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所以。他谈的绝对不是当时中国已经参战、还在进行中的韩战,而是指“如果”扩大到中国本土的战争。
在历史教学中,有多少类似的材料被我们误读?有多少看似简单的史实被我们曲解?我们在运用材料时,是否缺乏分析、断章取义,甚至还自以为是、津津乐道?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进虚无主义的缥缈当中,还浑然不觉。另外由于网络的便利,大量的材料可以套用,也容易出现误差,造成错误的东西流传越来越广。因此,在运用历史材料时,教师要认真思考材料的本义;根据材料进行设问时,要思考是否围绕着材料提出问题,是否依据材料得出答案。历史材料不能随意地解读,要尽可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材料的本义,唯有求真、求实,才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
责任编辑 豆艳荣
关键词 历史材料,1787年宪法,求真,求实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21-03
前段时间,连续听了三位老师讲“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在对美国宪法进行评价时,三位老师都用了相同的两段材料来进行教学,材料如下:
材料一:“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材料二:“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老师让学生阅读这两则材料,根据材料及所学回答1787年宪法的不完美之处在哪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归纳出这部宪法的不足之处(即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是没有废除奴隶制和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史论结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在材料的使用和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先看材料一。
1.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威尔逊是在指责美国宪法的不完美吗?即使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的情况存在,那么,威尔逊所说的不完美是指美国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吗?
威尔逊说的“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是根”,可见总的来说威尔逊还是高度赞赏这部宪法的。因为它是根,所以就不需要“藤”的完美。我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可能也不需要囊括所有的法律问题。当然,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威尔逊也明白这一点。但威尔逊所指的“不完美”是指美国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吗?这句话原见威尔逊从政前写的一本书《国会政府》,是威尔逊对美国宪法的总体评价,不是针对奴隶制问题来讲的。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威尔逊认为这部宪法的不完美之处就是指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这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威尔逊身上。
2.即使1787年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能不能说就是这部宪法的“不完美”之处?
在费城制宪会议上,确有代表提出要废奴,但是遭到了南方一些州的强烈反对,佐治亚和南卡罗来纳代表威胁说,如果宣布奴隶非法,他们的州将不参加联邦。已有学者指出:“在制宪会议的时候,即使是强烈反对奴隶制的人,也很少有人认为必须有一个条款强令各州立即废奴。因为……这在当时是做不到的。这是一个与整个殖民地几乎与生俱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它的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都缠绕在上面,必须有一个梳理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求一个缓冲期,应该是合理的。”(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之一》)也就是说,在当时是不可能把废奴写进宪法的,制宪会议的目的是制定一部大多数州都能接受的宪法,从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美国联邦的统一。在涉及奴隶问题时,虽然通过了“五分之三方案”,但这个提案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关于众议院的席位如何分配,并不是立法解放黑奴。我们不能以后见之明以今人的眼光要求美国宪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步到位。反过来设想,如果1787年宪法把废奴写进宪法,要么就是无法妥协,导致这部宪法流产;要么就是引起美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刚刚建立的美国会分裂,内战可能会提前爆发。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联邦的统一远比废奴更重要。所以,我们怎能苛求美国1787年宪法作出废除奴隶制度的规定呢?总之,美国立国初期,解放黑奴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太深、太重,是无法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宪法也不例外。我国的宪法也在不断地修正当中。因此,威尔逊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指责美国宪法在奴隶和种族问题上的局限性,而是肯定1787年宪法。所以这段材料用在这一课是不恰当的。
再看材料二。
1.材料二这段话到底是谁说的?
因为关于这段材料我所见到的却有两个出处,除了认为说这话的是马丁·路德·金以外,还有另一个出处,说它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时,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说过的话。当时,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这样就使我们迷惑了,说这句话的到底是谁?我查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没有查到这句话。难道是马丁·路德说的,两人的名字相近,说不定以讹传讹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制宪会议的代表中并没有马丁·路德这个人,倒是有一个叫路德·马丁的人,可他不是特拉华的代表,是马里兰的代表,特拉华的代表有五人,分别是:乔治·里德、理查德·巴塞特、雅可布·布鲁姆、刚宁·贝德福德、约翰·迪金森,前后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中也没有马丁·路德这个人。我还查阅了《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麦迪逊著,尹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和《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易中天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没有查到哪位制宪会议的代表说过这样的话。可见,这句话不可能是马丁·路德说的,很可能是杜撰的。
2.如果这句话是马丁·路德·金说的,他是把矛头指向美国宪法吗?
作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种族歧视、争取黑人自由运动,但那个时候,从法律上讲,黑人早已获得自由,从法律上获得自由和反对种族歧视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律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确实提到过1787年宪法,他说:“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接着说:“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并没有谴责1787年宪法,而是赞扬了这部宪法作出的伟大的承诺。马丁·路德·金所代表的黑人阶层感到不满的,是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以后美国黑人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并不是对宪法本身的不满。因此,即使这句话是马丁·路德·金说的,我们在看到上下文之前,也很难断定他一定是在谴责这部宪法。
看来,有许多材料的本意被我们曲解了,因而用这些材料设计的问题也就成了伪命题。这使我想到了流传多年的一句话,“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布莱德利)。很多人曾断章取义地用这句话,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第一次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他的原话是:
“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那么我们会被卷入到一场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布莱德利的那段话是在1951年5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前作证的声明,话题是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总统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战争扩大至中国一事。
请注意,这段话出现在中国参加韩战后的1951年5月15日,而且采用的语气是虚拟语气,这表明这段话谈论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即1951年5月15日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所以。他谈的绝对不是当时中国已经参战、还在进行中的韩战,而是指“如果”扩大到中国本土的战争。
在历史教学中,有多少类似的材料被我们误读?有多少看似简单的史实被我们曲解?我们在运用材料时,是否缺乏分析、断章取义,甚至还自以为是、津津乐道?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进虚无主义的缥缈当中,还浑然不觉。另外由于网络的便利,大量的材料可以套用,也容易出现误差,造成错误的东西流传越来越广。因此,在运用历史材料时,教师要认真思考材料的本义;根据材料进行设问时,要思考是否围绕着材料提出问题,是否依据材料得出答案。历史材料不能随意地解读,要尽可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材料的本义,唯有求真、求实,才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
责任编辑 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