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习惯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没有喊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只有严格要求,没有反复训练,是不可能养成良好习惯的。良好的习惯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训练对于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
训练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对于起始年级来说,学生年龄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大,有很多不良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需要去培养,去训练。想宣读一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雪宫中学在校一日赏》就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的训练。统筹安排,逐一击破。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如早晨到校,进入教室要保持安静;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前准备;集合要迅速等,进行分时段、分项进行训练。班主任要跟得上,盯得紧,时间长了,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训练要有忍性。一个好习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贵在长久坚持。试图希望强调几次就能让学生做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要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个别学生要跟踪观察。更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否则,刚缠好的绳子也会松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常反馈。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整体表扬,个别批评。这样看来,开好班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但要开好,还要坚持开。一节好的班会课,可以短时间触动学生的心灵,但不会形成长久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训练要有惩罚。我们主张自觉,但还要实行必要的强制,有时甚至要伴有适度的惩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很别扭,很不愿意,但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他们的第二天性,不这么做反而觉得别扭了。这里有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情愿到情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制。
训练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绝对不能妥协,否则就是纵容。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有的老师上课,前几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班里总是乱糟糟的。老师拿着教鞭(板擦、尺子)敲半天,班里还无法安静下来,只好去找班主任。班主任来到怒吼一声,情况有所好转,但班主任一离开,学生又乱了起来。这就是这个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怕耽误讲课而不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很难再纠正。所以,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的习惯,要给学生传达出一种信息:我上课,必须安安静静做好课前准备,等待老师来上课。
训练要“小时候严,大了宽”。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起始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态度要严肃,要求要严格。等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小时候已养成好习惯,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到了青春期,你再管那么严,孩子就不爱听了。初一、初二没有训练好,管理不严格,这样的班级越来越难带。反之,越带越顺手。先当“坏蛋”,再“当好”人易;先当“好人”,再当“坏蛋”难。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好的例子。
什么是“宽”?“寬”就是“宽和”,是和颜悦色的批评,是和蔼可亲的交谈。是善意的劝导,是真切的关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强硬的办法往往会造成老师与学生的对立,有时还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软刀子”也能“杀人”,而且不会沾上淋漓的鲜血。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习惯?习惯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没有喊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只有严格要求,没有反复训练,是不可能养成良好习惯的。良好的习惯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训练对于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
训练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对于起始年级来说,学生年龄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大,有很多不良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需要去培养,去训练。想宣读一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雪宫中学在校一日赏》就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的训练。统筹安排,逐一击破。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如早晨到校,进入教室要保持安静;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前准备;集合要迅速等,进行分时段、分项进行训练。班主任要跟得上,盯得紧,时间长了,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训练要有忍性。一个好习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贵在长久坚持。试图希望强调几次就能让学生做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要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个别学生要跟踪观察。更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否则,刚缠好的绳子也会松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常反馈。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整体表扬,个别批评。这样看来,开好班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但要开好,还要坚持开。一节好的班会课,可以短时间触动学生的心灵,但不会形成长久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训练要有惩罚。我们主张自觉,但还要实行必要的强制,有时甚至要伴有适度的惩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很别扭,很不愿意,但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他们的第二天性,不这么做反而觉得别扭了。这里有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情愿到情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制。
训练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绝对不能妥协,否则就是纵容。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有的老师上课,前几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班里总是乱糟糟的。老师拿着教鞭(板擦、尺子)敲半天,班里还无法安静下来,只好去找班主任。班主任来到怒吼一声,情况有所好转,但班主任一离开,学生又乱了起来。这就是这个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怕耽误讲课而不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很难再纠正。所以,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的习惯,要给学生传达出一种信息:我上课,必须安安静静做好课前准备,等待老师来上课。
训练要“小时候严,大了宽”。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起始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态度要严肃,要求要严格。等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小时候已养成好习惯,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到了青春期,你再管那么严,孩子就不爱听了。初一、初二没有训练好,管理不严格,这样的班级越来越难带。反之,越带越顺手。先当“坏蛋”,再“当好”人易;先当“好人”,再当“坏蛋”难。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好的例子。
什么是“宽”?“寬”就是“宽和”,是和颜悦色的批评,是和蔼可亲的交谈。是善意的劝导,是真切的关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强硬的办法往往会造成老师与学生的对立,有时还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软刀子”也能“杀人”,而且不会沾上淋漓的鲜血。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