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化全面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及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中国手风琴艺术呈多元化态势,人们对手风琴音乐文化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推进中国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手风琴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手风琴 音乐资源 数字化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60-03
一、中国音乐数据库建设现状
音乐数据库建设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工作,再将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将其转变为数字形态信息,加以记录和保存。“我国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起步较晚,初期主要是以音乐艺术专业院校为龙头开始自主建设,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是在质量和服务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5年前后,各音乐图书馆大范围、全面性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设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音乐图书馆人的数字化工作与数字文献服务意识逐步确立”。21世纪以来,商业音乐数据库逐步发展壮大,这些数据库由门户网站、杂志、出版社、唱片公司等创建,其注重加强与各类机构间的合作,推出VIP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多层次、多种类服务,强调人气值和用户体验,以此打开多维的市场渠道。
目前,图书馆特色音乐数据库与商业音乐数据库共存,秉持有序的发展态势,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以及维护知识产权方面成效显著。
二、中国音乐数据库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传统的音乐艺术专业院校图书馆多用来保存纸质和音像资料,对维护成本和空间面积有较高的要求。数据库可以通过服务器储存所有资料,这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还可以永久保存音乐资料,同时通过虚拟资源扩充馆藏量。在校师生可以进入网络数据库,利用检索文字和工具,任意查阅相关资料,节省最初由柜台借阅的时间,提升学习和办事效率,促进教育现代划进程。
第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可以加强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搭建慕课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在线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专家名人学术讲座、优秀教师课堂视频等精品课程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和归纳,将其录入音乐数据库,打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数据库优势,使音乐资源得以共享。
第三,音乐数据库主要由数据库架构师搭建,并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但音乐数据库资源必须由音乐专业人士负责收集、鉴别和筛选资料信息,最终与计算机专业人士共同负责数据转换、传输以及信息的即时更新。根据现有市场需要,应着重挖掘和培养具备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基础、有较强的音乐创作或演唱(奏)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音视频软件工具、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和掌握采编应用能力的人才。通过有规模、系统性的人才梯队建设,加快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进程。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体系的构建
手风琴音乐文化在中国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处于大数据时代,努力构建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手风琴音乐数据库”项目符合时代需求。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资源分类设计
根据以往的音乐数据库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对手风琴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资源分类设计。
1.启蒙阶段(1900—1929年)
1900年起,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记载,开埠时间最早的上海,毗邻苏俄的哈尔滨等城市作为外侨聚集地,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和侨民率先将手风琴这一乐器带入中国。在此条件下,一些艺术团体和教会学校开始开设手风琴培训班,并由外籍人员组成乐队,进行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的巡回演出。俄罗斯侨民还先后在哈尔滨成立了两所高等音乐学校,并开设手风琴专业。此外,受“学堂乐歌”的影响,中国进入了崭新的音乐教育阶段,手风琴在音乐课堂中经常担任伴奏乐器。
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手风琴教育虽已初见端倪,但保留下来的手风琴书籍、文献却十分稀少。“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国手风琴教材,是1908年由前清张正紫英女士编译的《手风琴独习》”,另一本《手风琴教科书》已无法查阅具体出版时间。
2.初创期(1930—1949 年)
抗日战争年代,手风琴以其和声丰富、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宣扬爱国思想、鼓舞战士士气的“战斗”乐器。手风琴在《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中担任伴奏角色,伴随着歌声征战在抗日前线。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一批手风琴人才,其中李焕之、向隅等成为了抗日救亡阵线的音乐生力军,受到了士兵与群众的追捧。
1929年,上海“中华口琴会”成立,该会长期开设口琴训练班,出版乐谱和唱片,并经常进行演出和广播,这使得口琴得以广泛的普及。最初,手风琴主要用于为口琴伴奏并出现在各种场合;之后,以王庆勋家族、石人望为代表的口琴家,投身到学习和推广手风琴这一乐器的事业中来,他们开设手风琴培训班,招纳德国老师授课,此举还吸引了作曲家朱践耳、声乐家葛朝祉等知名音乐家的加入。20世纪30年代,苏俄手风琴将手风琴制造技术带入中国东北,并建设制造工厂;由外侨组织的手风琴乐队在哈尔滨广受好评;1945年后,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排演了《白毛女》《光荣灯》等歌剧,手风琴作为合奏乐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据研究,这一时期关于手风琴发展史的文献篇幅较少,主要可在《音乐世界》《中国青年》等杂志期刊中查阅到相关论述。
3.发展期(1949—1976年)
建国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先后筹建手风琴厂,这标志着手风琴供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鲁迅艺术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西北音乐专科学校、天津音乐专科学校等相继开设手风琴专业,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手风琴教学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受到苏俄文化冲击,还是经历了大跃进运动(1958—1960)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特殊时期,手风琴由于其实用性、便捷性等特点,在音乐家族中占据了稳定地位,成为了音乐生活中的革命工具,为革命画卷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1965年初,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大唱十首革命歌曲》……这些歌谱迅速刊印下发,手风琴再一次派上大用场”。此后,手风琴不仅为革命歌曲伴奏,還开始出现以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音乐为主的改编作品。“1975年开始,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还以活页、单曲的形式,出版了一批手风琴演奏曲目,如杨志华编曲的《打虎上山》、曹子平编曲的《快乐的女战士》、曾键编曲的《飞速前进》等”。这一时期的乐谱、文献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为手风琴音乐数字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壮大期(1977—1999 年)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手风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中国专业手风琴教育得到了可持续性发展。1977年,各艺术院校的手风琴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和教学。1984年,天津乐器厂开发并制造出第一台自由低音手风琴;1988年,上海百乐牌手风琴产量和销售量达到5.3万台。1991年,手风琴在湖北省开展音乐考级活动,成为中国最早开展音乐社会考级的少数科目之一。此外,《北京喜讯到边寨》《天女散花》等由作曲家改编或原创的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涌现,各类大型音乐活动、比赛、研讨会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手风琴事业的前进步伐。
通过例证可以看出,80年代开始的手风琴艺术创作和教研水平均处于上升期。《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集》《手风琴技巧训练》等演奏技术教程,《手风琴世界名曲选》《李遇秋手风琴曲集》等经典曲集相继出版发行。此外,这一时期还保留了大量的书籍、报刊、教材、文献资料,还有众多经典的考级示范教程、演奏示范教程、比赛实况、音乐会实况等录音影像资料,成为手风琴艺术殿堂之瑰宝。
5.再发展期(2000年至今)
21世纪初,中国手风琴艺术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手风琴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流行手风琴、电子手风琴、班多钮琴等各种类型的手风琴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第二,手风琴音乐创作风格和形式得到了拓展,包含了古典、流行、爵士、探戈等不同风格和独奏、重奏、室内乐、协奏曲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第三,各类音乐会、比赛、讲座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
近年来,中外手风琴艺术交流之门已打开,中外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中国的手风琴演奏和理论科研水平均步入了新的台阶。中国手风琴演奏家阮明圆、毛俊澔不仅在世界大赛屡获大奖,且登上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等艺术殿堂;吴琼、许笑男、林金朝、黄河等青年演奏家分别参加中央电视台《2021春节联欢晚会》《一起音乐吧》栏目、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我是歌手》栏目、浙江卫视《2017跨年晚会》等电视台直播、录播节目;艺术院校教师宋娜、王璐璐等相继出版发行《弯弯的小路》《对话缪斯》等高质量的手风琴演奏专辑。在学术论文著作方面,《对手风琴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校手风琴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等多篇优秀手风琴学术论文成功发表;《手风琴手册》《手风琴教学论》等多部手风琴理论著作出版,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可以看出,新世纪手风琴艺术的成果相当丰硕,这为手风琴音乐数据库中的音像资料库、文献资料库、图片资料库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二)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建设
1.收集样式
手风琴资源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纸质资料、音视频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收集。这些资料需达到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全面、完整。手风琴的纸质资源包罗万象,包括手风琴原创音乐作品、手风琴改编音乐作品;作曲家创作手法与背景介绍;手风琴相关学术专著、手风琴理论书籍;手风琴制造文献及图片;手风琴演出及比赛剧照及图片;中外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教育史、手风琴文化产业研究报告等。手风琴音视频资源包括唱片、CD、VCD、DVD等正式出版物,艺术院校或教育媒体录制的课堂讲座视频和各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馆站、群艺馆、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团体历史上或近年现场采录的音视频影像资料等。手风琴网络资源较为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通过收集工作可以清晰的采集有价值的数据。数据工作者还可以借助音乐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明确收集范围,深入收集样式,从中梳理和遴选重要的资源,并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将经历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
2.检索应用
手风琴音乐数据库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文化教育发展史等多领域知识。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工作者一直在研发比传统的文本检索更加快速、精准的检索方式,设定更为简洁、明确的检索目标,并针对手风琴音乐作品设计出标准的检索表格,包含演奏者、作曲者、作品名称、作品编号、作品背景、作品年代、作品风格、作品形式、作品体裁等,以便快速、准确、全面的查询所需资料。
四、结语
当前,音乐数字化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中国拥有丰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资源,通过数据库建设,可以深入开发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更加有效的保护手风琴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手风琴艺术及产业文化,使学术研究价值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同,李小戈,陈亮.我国主要音乐艺术专业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纵览及展望[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3):121-126.
[2]景月亲.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8-125.
[3]杨振,潘歌.“互联网+教育”给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艺术教育,2021(05):4.
[4]刘健婷.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5]汪义晓,熊承敏.革命时代的“里拉琴”——手风琴怎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物态象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5-25.
关键词:手风琴 音乐资源 数字化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60-03
一、中国音乐数据库建设现状
音乐数据库建设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工作,再将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将其转变为数字形态信息,加以记录和保存。“我国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起步较晚,初期主要是以音乐艺术专业院校为龙头开始自主建设,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是在质量和服务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5年前后,各音乐图书馆大范围、全面性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设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音乐图书馆人的数字化工作与数字文献服务意识逐步确立”。21世纪以来,商业音乐数据库逐步发展壮大,这些数据库由门户网站、杂志、出版社、唱片公司等创建,其注重加强与各类机构间的合作,推出VIP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多层次、多种类服务,强调人气值和用户体验,以此打开多维的市场渠道。
目前,图书馆特色音乐数据库与商业音乐数据库共存,秉持有序的发展态势,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以及维护知识产权方面成效显著。
二、中国音乐数据库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传统的音乐艺术专业院校图书馆多用来保存纸质和音像资料,对维护成本和空间面积有较高的要求。数据库可以通过服务器储存所有资料,这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还可以永久保存音乐资料,同时通过虚拟资源扩充馆藏量。在校师生可以进入网络数据库,利用检索文字和工具,任意查阅相关资料,节省最初由柜台借阅的时间,提升学习和办事效率,促进教育现代划进程。
第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可以加强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搭建慕课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在线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专家名人学术讲座、优秀教师课堂视频等精品课程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和归纳,将其录入音乐数据库,打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数据库优势,使音乐资源得以共享。
第三,音乐数据库主要由数据库架构师搭建,并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但音乐数据库资源必须由音乐专业人士负责收集、鉴别和筛选资料信息,最终与计算机专业人士共同负责数据转换、传输以及信息的即时更新。根据现有市场需要,应着重挖掘和培养具备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基础、有较强的音乐创作或演唱(奏)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音视频软件工具、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和掌握采编应用能力的人才。通过有规模、系统性的人才梯队建设,加快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进程。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体系的构建
手风琴音乐文化在中国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处于大数据时代,努力构建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手风琴音乐数据库”项目符合时代需求。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资源分类设计
根据以往的音乐数据库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对手风琴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资源分类设计。
1.启蒙阶段(1900—1929年)
1900年起,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记载,开埠时间最早的上海,毗邻苏俄的哈尔滨等城市作为外侨聚集地,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和侨民率先将手风琴这一乐器带入中国。在此条件下,一些艺术团体和教会学校开始开设手风琴培训班,并由外籍人员组成乐队,进行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的巡回演出。俄罗斯侨民还先后在哈尔滨成立了两所高等音乐学校,并开设手风琴专业。此外,受“学堂乐歌”的影响,中国进入了崭新的音乐教育阶段,手风琴在音乐课堂中经常担任伴奏乐器。
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手风琴教育虽已初见端倪,但保留下来的手风琴书籍、文献却十分稀少。“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国手风琴教材,是1908年由前清张正紫英女士编译的《手风琴独习》”,另一本《手风琴教科书》已无法查阅具体出版时间。
2.初创期(1930—1949 年)
抗日战争年代,手风琴以其和声丰富、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宣扬爱国思想、鼓舞战士士气的“战斗”乐器。手风琴在《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中担任伴奏角色,伴随着歌声征战在抗日前线。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一批手风琴人才,其中李焕之、向隅等成为了抗日救亡阵线的音乐生力军,受到了士兵与群众的追捧。
1929年,上海“中华口琴会”成立,该会长期开设口琴训练班,出版乐谱和唱片,并经常进行演出和广播,这使得口琴得以广泛的普及。最初,手风琴主要用于为口琴伴奏并出现在各种场合;之后,以王庆勋家族、石人望为代表的口琴家,投身到学习和推广手风琴这一乐器的事业中来,他们开设手风琴培训班,招纳德国老师授课,此举还吸引了作曲家朱践耳、声乐家葛朝祉等知名音乐家的加入。20世纪30年代,苏俄手风琴将手风琴制造技术带入中国东北,并建设制造工厂;由外侨组织的手风琴乐队在哈尔滨广受好评;1945年后,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排演了《白毛女》《光荣灯》等歌剧,手风琴作为合奏乐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据研究,这一时期关于手风琴发展史的文献篇幅较少,主要可在《音乐世界》《中国青年》等杂志期刊中查阅到相关论述。
3.发展期(1949—1976年)
建国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先后筹建手风琴厂,这标志着手风琴供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鲁迅艺术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西北音乐专科学校、天津音乐专科学校等相继开设手风琴专业,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手风琴教学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受到苏俄文化冲击,还是经历了大跃进运动(1958—1960)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特殊时期,手风琴由于其实用性、便捷性等特点,在音乐家族中占据了稳定地位,成为了音乐生活中的革命工具,为革命画卷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1965年初,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大唱十首革命歌曲》……这些歌谱迅速刊印下发,手风琴再一次派上大用场”。此后,手风琴不仅为革命歌曲伴奏,還开始出现以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音乐为主的改编作品。“1975年开始,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还以活页、单曲的形式,出版了一批手风琴演奏曲目,如杨志华编曲的《打虎上山》、曹子平编曲的《快乐的女战士》、曾键编曲的《飞速前进》等”。这一时期的乐谱、文献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为手风琴音乐数字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壮大期(1977—1999 年)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手风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中国专业手风琴教育得到了可持续性发展。1977年,各艺术院校的手风琴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和教学。1984年,天津乐器厂开发并制造出第一台自由低音手风琴;1988年,上海百乐牌手风琴产量和销售量达到5.3万台。1991年,手风琴在湖北省开展音乐考级活动,成为中国最早开展音乐社会考级的少数科目之一。此外,《北京喜讯到边寨》《天女散花》等由作曲家改编或原创的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涌现,各类大型音乐活动、比赛、研讨会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手风琴事业的前进步伐。
通过例证可以看出,80年代开始的手风琴艺术创作和教研水平均处于上升期。《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集》《手风琴技巧训练》等演奏技术教程,《手风琴世界名曲选》《李遇秋手风琴曲集》等经典曲集相继出版发行。此外,这一时期还保留了大量的书籍、报刊、教材、文献资料,还有众多经典的考级示范教程、演奏示范教程、比赛实况、音乐会实况等录音影像资料,成为手风琴艺术殿堂之瑰宝。
5.再发展期(2000年至今)
21世纪初,中国手风琴艺术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手风琴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流行手风琴、电子手风琴、班多钮琴等各种类型的手风琴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第二,手风琴音乐创作风格和形式得到了拓展,包含了古典、流行、爵士、探戈等不同风格和独奏、重奏、室内乐、协奏曲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第三,各类音乐会、比赛、讲座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
近年来,中外手风琴艺术交流之门已打开,中外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中国的手风琴演奏和理论科研水平均步入了新的台阶。中国手风琴演奏家阮明圆、毛俊澔不仅在世界大赛屡获大奖,且登上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等艺术殿堂;吴琼、许笑男、林金朝、黄河等青年演奏家分别参加中央电视台《2021春节联欢晚会》《一起音乐吧》栏目、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我是歌手》栏目、浙江卫视《2017跨年晚会》等电视台直播、录播节目;艺术院校教师宋娜、王璐璐等相继出版发行《弯弯的小路》《对话缪斯》等高质量的手风琴演奏专辑。在学术论文著作方面,《对手风琴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校手风琴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等多篇优秀手风琴学术论文成功发表;《手风琴手册》《手风琴教学论》等多部手风琴理论著作出版,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可以看出,新世纪手风琴艺术的成果相当丰硕,这为手风琴音乐数据库中的音像资料库、文献资料库、图片资料库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二)手风琴音乐资源数字化建设
1.收集样式
手风琴资源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纸质资料、音视频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收集。这些资料需达到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全面、完整。手风琴的纸质资源包罗万象,包括手风琴原创音乐作品、手风琴改编音乐作品;作曲家创作手法与背景介绍;手风琴相关学术专著、手风琴理论书籍;手风琴制造文献及图片;手风琴演出及比赛剧照及图片;中外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教育史、手风琴文化产业研究报告等。手风琴音视频资源包括唱片、CD、VCD、DVD等正式出版物,艺术院校或教育媒体录制的课堂讲座视频和各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馆站、群艺馆、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团体历史上或近年现场采录的音视频影像资料等。手风琴网络资源较为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通过收集工作可以清晰的采集有价值的数据。数据工作者还可以借助音乐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明确收集范围,深入收集样式,从中梳理和遴选重要的资源,并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将经历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
2.检索应用
手风琴音乐数据库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文化教育发展史等多领域知识。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工作者一直在研发比传统的文本检索更加快速、精准的检索方式,设定更为简洁、明确的检索目标,并针对手风琴音乐作品设计出标准的检索表格,包含演奏者、作曲者、作品名称、作品编号、作品背景、作品年代、作品风格、作品形式、作品体裁等,以便快速、准确、全面的查询所需资料。
四、结语
当前,音乐数字化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中国拥有丰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资源,通过数据库建设,可以深入开发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更加有效的保护手风琴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手风琴艺术及产业文化,使学术研究价值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同,李小戈,陈亮.我国主要音乐艺术专业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纵览及展望[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3):121-126.
[2]景月亲.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8-125.
[3]杨振,潘歌.“互联网+教育”给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艺术教育,2021(05):4.
[4]刘健婷.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5]汪义晓,熊承敏.革命时代的“里拉琴”——手风琴怎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物态象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