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基层通过网络反映人口计生问题的群众越来越多。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加强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基层工作管理逐渐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一、化解网络舆情,加强基层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当前,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把网络作为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媒介,通过网络传递民意,上下互动,真正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但是,在化解网络舆情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人口计生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基层在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解决日益汹涌的网络舆情问题的大潮面前,彷徨无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是“封堵打压”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然而,一些单位或领导对网络反映的问题感到难堪,面对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规范工作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是漠视民意,打压舆论,过于强调封堵,想方设法对反映问题者打压报复,导致事态扩大,丧失解决问题的先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暗箱化解”
某些媒介或“记者”掌握一些地方单位或领导怕曝光的心理,欲擒故纵,抓住问题做文章,并把它作为一条敛财之道。某些单位或领导“防火防盗防记者”,为了息事宁人,不被曝光,往往采取“安抚”的措施,千方百计花钱“摆平”当事人、摆平媒介或记者。越是如此,越是引来一批又一批记者的关注,不但无助问题的解决,反而每天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三是“久拖不决”
由于缺乏有效的督查问责机制,一些单位或领导对网上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采取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打太极”办法,从表面进行应付,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在现实中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导致大量的矛盾、问题纠结在网络上,造成政府政令不畅,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群众办事“中梗阻”。直到问题严重了、不可收拾了,才引起重视,这样只能扩大矛盾和负面影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不敢面对网络舆情。群众借助网络媒体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传媒对新闻的敏锐、对真相的探求,使得一些单位和领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网络恐慌”,视网络如洪水猛兽,不敢面对网络、面对媒体。
②不愿面对网络舆情。网民或媒体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单位的形象、利益。一些领导干部怨天尤人,认为网民、媒体“非理性”,不敢或不愿与网民或媒体交流,担心说错话、表错态,以及担心嘲讽,担心难堪等。
③不会处理网络舆情。一些领导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沉迷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对于网络、媒体反映的问题,没有化解网络舆情的完备的应急机制,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依赖于宣传部门解决,导致事态扩大。
二、化解网络舆情,加强基层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网络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对待网络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群众的态度。真正要引导网络舆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网络舆论所针对的问题。
1.必须建立网络综合管理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面对网络舆情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宽松的舆论空间,保持一种正面、亲民、宽容的态度,引导建立一种负责任的意见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理念,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制度、网络舆情预警制度,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公民网络自律行为。确保网络舆情处在可防、可控、可用的状态。
2.必须充分尊重网民意见
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据《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介绍,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面对如此多的言论,尤其是对我们工作批判的言论,要慎思明辨,善加批评引导。要善于通过网络就有关工作、有关问题征求网民意见,引发网民讨论,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吸纳,凝聚民心、汇聚民智,为我所用。要深入分析网民的意见建议,对工作深刻反思,促进完善提高。
3.必须虚心接受网络监督
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对于网民所反映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能解答的要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要向网民说清楚,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同时,要本着开诚布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外公布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于公众反映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接受监督。
4.必须坚持依法正面引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联网为每一位公民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言说平台。然而,自由和平等从来都是相对的,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网民只能享有正义和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自由,不能滥用公民的自由权利,做出非理性、非正义的行为。对于那些侮辱、诽谤、捏造虚假事实、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一定要坚决予以打击,杀一儆百。对于那些发表观点,针砭时弊,语言粗暴的、过激的,我们既不能采取极端手段一棒子打死,也不能采取回避问题的态度听之任之,而要给予理解,给予纠正,用正面事实说话,以正确道理服人。
一、化解网络舆情,加强基层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当前,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把网络作为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媒介,通过网络传递民意,上下互动,真正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但是,在化解网络舆情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人口计生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基层在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解决日益汹涌的网络舆情问题的大潮面前,彷徨无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是“封堵打压”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然而,一些单位或领导对网络反映的问题感到难堪,面对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规范工作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是漠视民意,打压舆论,过于强调封堵,想方设法对反映问题者打压报复,导致事态扩大,丧失解决问题的先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暗箱化解”
某些媒介或“记者”掌握一些地方单位或领导怕曝光的心理,欲擒故纵,抓住问题做文章,并把它作为一条敛财之道。某些单位或领导“防火防盗防记者”,为了息事宁人,不被曝光,往往采取“安抚”的措施,千方百计花钱“摆平”当事人、摆平媒介或记者。越是如此,越是引来一批又一批记者的关注,不但无助问题的解决,反而每天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三是“久拖不决”
由于缺乏有效的督查问责机制,一些单位或领导对网上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采取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打太极”办法,从表面进行应付,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在现实中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导致大量的矛盾、问题纠结在网络上,造成政府政令不畅,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群众办事“中梗阻”。直到问题严重了、不可收拾了,才引起重视,这样只能扩大矛盾和负面影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不敢面对网络舆情。群众借助网络媒体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传媒对新闻的敏锐、对真相的探求,使得一些单位和领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网络恐慌”,视网络如洪水猛兽,不敢面对网络、面对媒体。
②不愿面对网络舆情。网民或媒体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单位的形象、利益。一些领导干部怨天尤人,认为网民、媒体“非理性”,不敢或不愿与网民或媒体交流,担心说错话、表错态,以及担心嘲讽,担心难堪等。
③不会处理网络舆情。一些领导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沉迷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对于网络、媒体反映的问题,没有化解网络舆情的完备的应急机制,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依赖于宣传部门解决,导致事态扩大。
二、化解网络舆情,加强基层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网络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对待网络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群众的态度。真正要引导网络舆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网络舆论所针对的问题。
1.必须建立网络综合管理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面对网络舆情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宽松的舆论空间,保持一种正面、亲民、宽容的态度,引导建立一种负责任的意见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理念,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制度、网络舆情预警制度,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公民网络自律行为。确保网络舆情处在可防、可控、可用的状态。
2.必须充分尊重网民意见
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据《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介绍,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面对如此多的言论,尤其是对我们工作批判的言论,要慎思明辨,善加批评引导。要善于通过网络就有关工作、有关问题征求网民意见,引发网民讨论,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吸纳,凝聚民心、汇聚民智,为我所用。要深入分析网民的意见建议,对工作深刻反思,促进完善提高。
3.必须虚心接受网络监督
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对于网民所反映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能解答的要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要向网民说清楚,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同时,要本着开诚布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外公布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于公众反映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接受监督。
4.必须坚持依法正面引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联网为每一位公民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言说平台。然而,自由和平等从来都是相对的,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网民只能享有正义和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自由,不能滥用公民的自由权利,做出非理性、非正义的行为。对于那些侮辱、诽谤、捏造虚假事实、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一定要坚决予以打击,杀一儆百。对于那些发表观点,针砭时弊,语言粗暴的、过激的,我们既不能采取极端手段一棒子打死,也不能采取回避问题的态度听之任之,而要给予理解,给予纠正,用正面事实说话,以正确道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