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FOAM(弗穆)是一个与新锐摄影关系非常紧密的词。作为一个荷兰摄影文化品牌,FOAM不仅定期出版一本业界口碑还不错的FOAM MAGAZINE杂志,在阿姆斯特丹还建有自己的摄影画廊。
此外,每年摄影界都会关注一项由FOAM举办的评选活动——FOAM TALENT CALL(编者注:FOAM天才计划)。这是一个面向全世界年轻摄影师的奖项,评选出那些当代摄影中不受传统束缚、最具创造力的作品。
自2006年起,不少来自全世界的年轻摄影师通过FOAM“这张门票”,走进当代艺术的大门,站在闪耀的聚光灯下,获得一系列出版或者参展机会——他们从此不再被看作青涩的新手,而是拥有了艺术家的身份。
1991年出生的瑞士女摄影师玛农·维腾博洛克(Manon Wertenbroek)赢得了2015年的“天才奖”。从作品来看,她并不像个新手,更像是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善于同时在摄影、绘画、装置、雕塑等几种媒材之间“沟通”,建构出一种“虚拟与现实同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她的获奖作品《串联》(Tandem)也在2015年登上了FOAM杂志的封面。
让各种媒介“调个情”
当下,不少年轻人会认为摄影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在某个地儿按下快门,紧接着通过手机把照片贴到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而在很多互联网平台上,摄影确实已经变成一场轻松的、面向粉丝的表演,对于摄影本身的思考和体验则不再被大多数人关注。
装置、雕塑却与摄影相反,即使在网络热潮中,它们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由于自身物理属性(实实在在的形状、质量等)和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方式,在艺术世界中它们一直占据着不那么“大众”的位置。
但是对于在荷兰出生、瑞士长大的维腾博洛克来说,她的创意改变了以上两种认知。“我的想法是让图像創作和实体创作调个隋。”维腾博洛克说,“在拍摄现场,你看到我那些碎片式装置、雕塑会觉得像是去了狂欢节现场,而摄影有能力将这些短命而又不真实的‘狂欢节体验’定格下来,让它们成为现实。”
将摄影与装置结合,也是维腾博洛克利用了自己的长处。在刚进入瑞士洛桑艺术学院(Art School of Lausanne)时,她选择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因为我对一些物理概念,比如重量、体积、质地等非常感兴趣。在上学期间,我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物品。”然而,当时她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将摄影与所学专业结合,而只是单纯地觉得“那些装置、雕塑太脆弱了,没有办法很好地保存和传播。”因此,最初她学习使用相机,是为了在每次创作之后,给作品们拍个“纪念照”。
但维腾博洛克逐渐发现摄影可以激发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摄影的属性是记录真实,雕塑的属性是从无到有,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而当它们杂糅在一起时,能带给人这种感觉——虚拟的概念变成了实在的照片,而实在的照片看上去非常梦幻。”
因此,在项目进行创意时,维腾博洛克就确定以影像表现为最终呈现方式,用自己擅长的装置、雕塑,结合模特摆拍来创造被摄对象。
重新链接兄妹情感
维腾博洛克找来的模特正是自己的哥哥。
童年时代,维腾博洛克跟哥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情非常好。“这组作品创作的初衷也是为了重新弥合我和哥哥的关系。”她说。进入青春期后,维腾博洛克和哥哥逐渐按照自己的人生节奏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童年时亲密无间的感情日渐疏远。“我很渴望去追溯曾经的情感联系。”于是维腾博洛克问哥哥是否愿意和她一起创作自己的毕业设计(《串联》也是维腾博洛克的毕业设计作品),哥哥表示会尽量每天下午和晚上到她的工作室,当她的毕业设计“缪斯”。
维腾博洛克的哥哥的确很努力地为妹妹“献身”。在照片中,他时而全身涂满赭红色颜料坐在粗犷黑线涂抹的背景里,时而身体贴上数字消失在白色的背景中。每次在哥哥抵达工作室之前,维腾博洛克会先绘制草稿图,然后据此制作画面所需要的拍摄元素——零碎的装置或雕塑,这一部分也是她最充满奇思妙想的部分。然后她会用这些元素打造一个场景,并用一些工具固定,留出模特的位置。为了高效完成拍摄,她会让自己的同伴先试拍几张,确定最终使用的草图。
当哥哥一来,他就可以直接走到“模特位”,等着自己的妹妹举着相机围着他转圈找角度。虽然最后拍摄出来的肖像,往往让哥哥根本辨认不出自己,但维腾博洛克会陶醉在这些小小“乱来”的快乐中。根据画面的复杂程度不同,平均下来完整地完成一张作品需要大概三四天的时间。
“拍摄现场,就像是我和哥哥童年时期的游乐场,我的确要感谢这个项目,它让我和哥哥除了童年时光外,又有了可以共同回忆的新经历。”
跳出传统的盒子
仔细观察维腾博洛克的照片,所有她喜欢使用的元素,看上去都非常有趣,色彩明亮。“这可能与我的荷兰基因有关,喜欢轻松。”维腾博洛克说,“我尽可能打破以前学工业设计时思维上的惯性。”由于画面中的制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塑,所以她感觉很自由也很轻松,“有时候为了拍摄我可能只制作背景的正面,而且也可以用一些像黏土、纸张这样虽然脆弱但是非常好用的材料。”
腾博洛克同时又觉得自己有瑞士人的严谨,比如在最终拍摄时,她会考虑好每一丝细节,摄影是需要创作者展示出强大控制力的媒介:如何调整景别,如何构图,如何找角度,如何处理光线,如何展示颜色,在拍摄时这些问题不断地盘旋在维腾博洛克的头脑中。
由于维腾博洛克非常着迷于心理学,因此她的作品中人物肖像占据了绝大多数。她用不同的颜色和背景来传递人的不同情绪。而这种对情感的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是她的艺术追求。“也许将来出现新的技术,媒介还会进一步变化,但是我觉得艺术创作的内心驱动力依然是相似的。”
对于自己同一代的摄影师,维腾博洛克觉得每个人的可贵之处都在于能“跳出盒子”。其中的佼佼者,往往在学校里都不单单是学习某一种艺术门类,并习惯不拘一格地混搭各种媒材来展示各种想象力。也有不少走在这条路前沿的艺术家成为他们的榜样,比如美国艺术家丹尼尔·高登(Daniel Gordon,1980年出生)和山姆·福斯(Sam Falls,1984年出生)的作品中,摄影与其他媒材的结合让维腾博洛克记忆深刻。
当维腾博洛克还是个小女孩时,父亲告诉她:“如果你想当一名艺术家,就要做些没人能做得出来的作品。做一些极具个性、只有你能创造的作品。”凭着直觉去冒险,保持对情感的诚实,这或许正是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最宝贵的赤子之心。
此外,每年摄影界都会关注一项由FOAM举办的评选活动——FOAM TALENT CALL(编者注:FOAM天才计划)。这是一个面向全世界年轻摄影师的奖项,评选出那些当代摄影中不受传统束缚、最具创造力的作品。
自2006年起,不少来自全世界的年轻摄影师通过FOAM“这张门票”,走进当代艺术的大门,站在闪耀的聚光灯下,获得一系列出版或者参展机会——他们从此不再被看作青涩的新手,而是拥有了艺术家的身份。
1991年出生的瑞士女摄影师玛农·维腾博洛克(Manon Wertenbroek)赢得了2015年的“天才奖”。从作品来看,她并不像个新手,更像是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善于同时在摄影、绘画、装置、雕塑等几种媒材之间“沟通”,建构出一种“虚拟与现实同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她的获奖作品《串联》(Tandem)也在2015年登上了FOAM杂志的封面。
让各种媒介“调个情”
当下,不少年轻人会认为摄影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在某个地儿按下快门,紧接着通过手机把照片贴到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而在很多互联网平台上,摄影确实已经变成一场轻松的、面向粉丝的表演,对于摄影本身的思考和体验则不再被大多数人关注。
装置、雕塑却与摄影相反,即使在网络热潮中,它们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由于自身物理属性(实实在在的形状、质量等)和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方式,在艺术世界中它们一直占据着不那么“大众”的位置。
但是对于在荷兰出生、瑞士长大的维腾博洛克来说,她的创意改变了以上两种认知。“我的想法是让图像創作和实体创作调个隋。”维腾博洛克说,“在拍摄现场,你看到我那些碎片式装置、雕塑会觉得像是去了狂欢节现场,而摄影有能力将这些短命而又不真实的‘狂欢节体验’定格下来,让它们成为现实。”
将摄影与装置结合,也是维腾博洛克利用了自己的长处。在刚进入瑞士洛桑艺术学院(Art School of Lausanne)时,她选择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因为我对一些物理概念,比如重量、体积、质地等非常感兴趣。在上学期间,我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物品。”然而,当时她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将摄影与所学专业结合,而只是单纯地觉得“那些装置、雕塑太脆弱了,没有办法很好地保存和传播。”因此,最初她学习使用相机,是为了在每次创作之后,给作品们拍个“纪念照”。
但维腾博洛克逐渐发现摄影可以激发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摄影的属性是记录真实,雕塑的属性是从无到有,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而当它们杂糅在一起时,能带给人这种感觉——虚拟的概念变成了实在的照片,而实在的照片看上去非常梦幻。”
因此,在项目进行创意时,维腾博洛克就确定以影像表现为最终呈现方式,用自己擅长的装置、雕塑,结合模特摆拍来创造被摄对象。
重新链接兄妹情感
维腾博洛克找来的模特正是自己的哥哥。
童年时代,维腾博洛克跟哥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情非常好。“这组作品创作的初衷也是为了重新弥合我和哥哥的关系。”她说。进入青春期后,维腾博洛克和哥哥逐渐按照自己的人生节奏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童年时亲密无间的感情日渐疏远。“我很渴望去追溯曾经的情感联系。”于是维腾博洛克问哥哥是否愿意和她一起创作自己的毕业设计(《串联》也是维腾博洛克的毕业设计作品),哥哥表示会尽量每天下午和晚上到她的工作室,当她的毕业设计“缪斯”。
维腾博洛克的哥哥的确很努力地为妹妹“献身”。在照片中,他时而全身涂满赭红色颜料坐在粗犷黑线涂抹的背景里,时而身体贴上数字消失在白色的背景中。每次在哥哥抵达工作室之前,维腾博洛克会先绘制草稿图,然后据此制作画面所需要的拍摄元素——零碎的装置或雕塑,这一部分也是她最充满奇思妙想的部分。然后她会用这些元素打造一个场景,并用一些工具固定,留出模特的位置。为了高效完成拍摄,她会让自己的同伴先试拍几张,确定最终使用的草图。
当哥哥一来,他就可以直接走到“模特位”,等着自己的妹妹举着相机围着他转圈找角度。虽然最后拍摄出来的肖像,往往让哥哥根本辨认不出自己,但维腾博洛克会陶醉在这些小小“乱来”的快乐中。根据画面的复杂程度不同,平均下来完整地完成一张作品需要大概三四天的时间。
“拍摄现场,就像是我和哥哥童年时期的游乐场,我的确要感谢这个项目,它让我和哥哥除了童年时光外,又有了可以共同回忆的新经历。”
跳出传统的盒子
仔细观察维腾博洛克的照片,所有她喜欢使用的元素,看上去都非常有趣,色彩明亮。“这可能与我的荷兰基因有关,喜欢轻松。”维腾博洛克说,“我尽可能打破以前学工业设计时思维上的惯性。”由于画面中的制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塑,所以她感觉很自由也很轻松,“有时候为了拍摄我可能只制作背景的正面,而且也可以用一些像黏土、纸张这样虽然脆弱但是非常好用的材料。”
腾博洛克同时又觉得自己有瑞士人的严谨,比如在最终拍摄时,她会考虑好每一丝细节,摄影是需要创作者展示出强大控制力的媒介:如何调整景别,如何构图,如何找角度,如何处理光线,如何展示颜色,在拍摄时这些问题不断地盘旋在维腾博洛克的头脑中。
由于维腾博洛克非常着迷于心理学,因此她的作品中人物肖像占据了绝大多数。她用不同的颜色和背景来传递人的不同情绪。而这种对情感的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是她的艺术追求。“也许将来出现新的技术,媒介还会进一步变化,但是我觉得艺术创作的内心驱动力依然是相似的。”
对于自己同一代的摄影师,维腾博洛克觉得每个人的可贵之处都在于能“跳出盒子”。其中的佼佼者,往往在学校里都不单单是学习某一种艺术门类,并习惯不拘一格地混搭各种媒材来展示各种想象力。也有不少走在这条路前沿的艺术家成为他们的榜样,比如美国艺术家丹尼尔·高登(Daniel Gordon,1980年出生)和山姆·福斯(Sam Falls,1984年出生)的作品中,摄影与其他媒材的结合让维腾博洛克记忆深刻。
当维腾博洛克还是个小女孩时,父亲告诉她:“如果你想当一名艺术家,就要做些没人能做得出来的作品。做一些极具个性、只有你能创造的作品。”凭着直觉去冒险,保持对情感的诚实,这或许正是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最宝贵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