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一位“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优秀民族音乐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革和创新国乐,将中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融为一体,创作出最具中国特色的二胡音乐作品,开辟了二胡艺术的新天地。文章主要通过对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征、音乐素材及创作技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对刘天华二胡作品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音乐;演奏技法;创作特点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卓越创造力和杰出艺术贡献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值我国新文化运动,人们学习西学,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力图以文化拯救日渐衰败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刘天华选择了“改进国乐”的道路,并为之奋斗一生。在他一生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从教学、创作,到乐器改革、记谱法等,对国乐做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刘天华对国乐多方面的改进中,首先是从对二胡的改进入手的,他对二胡音乐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二胡在20世纪得到突出发展,成为一件备受人喜爱的乐器。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朝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却是十分的缓慢。自古以来,二胡主要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其演奏技法比较单一,表现力和感染力十分有限,作品的题材和数量都极为匮乏。但是刘天华却认为二胡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很大的挖掘潜力。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探索演奏技艺,虚心寻访、求教民间艺人,大胆借鉴小提琴、琵琶、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使二胡成为极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的新天地。他用毕生的经历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二胡曲目,如单弦卡戏的大幅度移动把位的《悲歌》,类似古琴演奏的泛音风格的《良宵》,带有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的《空山鸟语》,变奏曲式结构原则的《烛影摇红》等。他创作的十首二胡独奏曲不仅在当时曾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称誉,就是在今天依然被视为民族音乐的珍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喜爱与继承。
一、刘天华二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在刘天华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十首著名二胡曲,并且他的二胡曲的曲式结构确实是丰富多彩的。说到作品的曲式结构,刘天华的作品可谓是巧妙的把我国民族音乐的结构同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糅合在了一起。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借鉴了西洋曲式结构,以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的大胆借鉴,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曲式结构复杂、多样。
例如:《病中吟》,乐曲最初的名字为《胡适》,意思是“人生往何处去”。但是由于与文学家胡适的名字同名,后改为《安适》,但又怕人们误解为“安逸”,最后定为《病中吟》。本乐曲由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为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段(1-32小节)。情绪苦闷、压抑,旋律深沉、缠绵,速度缓慢,发音凝重。整段乐曲突出忧虑的曲意,内心百感交集,悲哀之情缠绵不绝,悲声泣至无语,哀意欲言难表,心情矛盾重重难以平静。
第二段(33-48小节)。情绪高昂,速度了略快,旋律跌宕起伏,音程跳跃,声音饱满结识。描述了作者在苦闷之中不甘于在悲哀中消沉,渴望社会变革,追求光明,努力奋起的积极精神。虽苦犹甜,形成全曲的高潮。
第三段(49-56小节)。为第一段的再现,演奏手法同第一段,但情绪变的更悲哀,背景更加苦闷,音色处理的更加凝重,压抑的人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是一种奋力拼搏后陷入失败,奋斗中而无助的哀痛境界,内心承受的打击远远大于第一段所表现的悲痛。
尾声为乐曲最后的8小结。作者在痛定思痛中不甘失败,更坚强了奋斗决心。旋律的跳动更加频繁,速度加快,力度增强,情绪达到顶点,作者似乎要拼尽最后一点心力。结尾时作者最终没有找到出路,陷入没有希望的彷徨,苦闷之中,给自己也给世人提出了人生何所从的问句。
乐曲情感内在,内心的矛盾突出激烈,用简单的再现复三部曲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刘天于1918年创作的二胡曲《月夜》。该乐曲细腻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江南月夜下作者内心的感情和细想。全曲分为三个段落,由两个慢板一个快板组成。
第一段(1-32小节)。是一个抒情的慢板乐段,描写了美丽、恬静、风清、月白的江南夏夜的美丽景色。旋律连贯、优美,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繁星在夜空中闪烁,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让人感到江南水乡的甜润、江南少女的娇美,一切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世界是那么的安详,作者沉醉于恬静的夜景之中。
第二段(33-50小节)。音乐起伏较大,表现更慢、更深,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感情。皓洁的月光,恬静的气氛,使作者渴望脱离现实,逃避社会,寓于这难得的宁静夏夜,而高悬的月亮毕竟太远,夜终有尽头,夜尽后又将是不平的社会现实。作者内心矛盾重重,徘徊犹豫,夜色无限皓洁,只是终有时。乐曲的这一小段展示了作者的冷淡与激动,柔和与热情,超脱与骚动,多种复杂情感的轨迹。
第三段(51-68小节)。是愉快轻松的快板乐段,轻松、柔美,作者已经摆脱了感动,完全融入到眼前的美丽夜色中,心情愉快,尽抒喜悦之情。整段乐曲优雅、悠闲、潇洒、沁人心脾。
该乐曲虽然只有很小的三个乐段,简单的三段体,却表现出了作者无限的内心情感,真实,逼真,动人,触人心弦。
二、刘天华的作品多与民族民间音乐相互渗透
二胡来自于民间,营养也在民间,只有深入下去,广采民风,才会给二胡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不断产生出散发浓郁乡情的二胡新作。这一点,刘天华就较为出色。他受到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并以他毕生的经历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也无不时刻渗透着民间音乐的特点。例如,他移植的《汉宫秋月》,二胡独奏曲《悲歌》,二胡曲《月夜》等,无一不透露出与民间音乐的关联。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十分感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旋律,是与民间音乐最重要的联系之一,这种抒情性和歌唱性,紧紧围绕着作者的思想内容,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塑造,集中地、深刻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肤浅的外在情绪的流露。作品在节奏型、旋律发展的手法上等许多方面,都与民族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旋律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是刘天华抒情性旋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他的旋律往往不是方整性和对偶式的结构,而是比较自由的、无拘束的、波浪式的发展,旋律的这种连续性与不间断性的手法,在民族器乐曲中是常见的。例如二胡曲《病中吟》,作品中有四个较大的旋律波浪型,每一个这样的波浪型中,均包括两个或三个小的波浪型。各个大的波浪型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低音区开始经过波浪式的上升达到旋律高音,然后再逐渐地下降到原来的音区,这种情况,无疑是由于旋律的变体发展所决定的。又如二胡曲《良宵》,这首明快、健康、优美、动人的抒情乐曲,也是由几个较大的旋律波浪型组织起来,彼此之间不但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层次清楚,每个波浪型由两个乐句构成,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性。
刘天华的作品中某些特性音的进行,如六度、七度、九度,特别是七度音程的跳跃进行,在旋律中是很富有特色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仅在《月夜》这一首作品中,就出现了二十三次之多,当它每次出现的时候,都给整个旋律增添了新的光彩。他的作品常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五声性七声音阶的应用,使得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旋律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色彩。
不论怎么说,都可以看出刘天华的作品在旋律还是创作手法上,处处体现着与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这也是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独到之处,他以多彩的形式来体现民族音乐的色彩。
三、素材的选择与技法的运用别具一格
在刘天华先生的十首二胡名曲中,广泛运用了他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和技法。创作技法方面,反复运用了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模拟、自由延伸等手法,这些手法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是非常常见的;调性结构方面,很多作品在旋律发展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移宫犯均和调性游移,都具有典型的民间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特点;乐句结构方面,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着力表现特别的深层意蕴和艺术构想。他在熟练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规律的同时,还巧妙的借鉴和吸收了西洋音乐的很多理论和技法。
如二胡独奏曲《悲歌》吸取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散板形式,乐句打破了小节线的界限,由乐逗直接构成全曲;旋律起伏很大,速度自由,表现了作者内心悲愤、无奈的情绪;而其中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使得作品更具独特的韵味。《空山鸟语》创造性的运用三弦拉戏的模拟技法,再现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段体结构与西方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结合,形成了乐曲独特的中西方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结构。《闲居吟》曲式结构较为自由,旋律清丽、流畅,段落间对比鲜明,采取动静相生、虚实相衬的手法,给人以飘逸、恬静的美感。这些手法在二胡乐曲创作中的运用在当时可谓大胆的尝试,极具开创性。
刘天华先生穷其一生从事二胡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他对二胡乐器制作方面的改革增宽了二胡的应用音域范围;他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二胡音乐创作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在刘天华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使得历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的二胡,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一跃而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音乐;演奏技法;创作特点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卓越创造力和杰出艺术贡献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值我国新文化运动,人们学习西学,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力图以文化拯救日渐衰败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刘天华选择了“改进国乐”的道路,并为之奋斗一生。在他一生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从教学、创作,到乐器改革、记谱法等,对国乐做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刘天华对国乐多方面的改进中,首先是从对二胡的改进入手的,他对二胡音乐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二胡在20世纪得到突出发展,成为一件备受人喜爱的乐器。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朝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却是十分的缓慢。自古以来,二胡主要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伴奏乐器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其演奏技法比较单一,表现力和感染力十分有限,作品的题材和数量都极为匮乏。但是刘天华却认为二胡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很大的挖掘潜力。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探索演奏技艺,虚心寻访、求教民间艺人,大胆借鉴小提琴、琵琶、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使二胡成为极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的新天地。他用毕生的经历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二胡曲目,如单弦卡戏的大幅度移动把位的《悲歌》,类似古琴演奏的泛音风格的《良宵》,带有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的《空山鸟语》,变奏曲式结构原则的《烛影摇红》等。他创作的十首二胡独奏曲不仅在当时曾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称誉,就是在今天依然被视为民族音乐的珍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喜爱与继承。
一、刘天华二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在刘天华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十首著名二胡曲,并且他的二胡曲的曲式结构确实是丰富多彩的。说到作品的曲式结构,刘天华的作品可谓是巧妙的把我国民族音乐的结构同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糅合在了一起。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借鉴了西洋曲式结构,以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的大胆借鉴,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曲式结构复杂、多样。
例如:《病中吟》,乐曲最初的名字为《胡适》,意思是“人生往何处去”。但是由于与文学家胡适的名字同名,后改为《安适》,但又怕人们误解为“安逸”,最后定为《病中吟》。本乐曲由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为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段(1-32小节)。情绪苦闷、压抑,旋律深沉、缠绵,速度缓慢,发音凝重。整段乐曲突出忧虑的曲意,内心百感交集,悲哀之情缠绵不绝,悲声泣至无语,哀意欲言难表,心情矛盾重重难以平静。
第二段(33-48小节)。情绪高昂,速度了略快,旋律跌宕起伏,音程跳跃,声音饱满结识。描述了作者在苦闷之中不甘于在悲哀中消沉,渴望社会变革,追求光明,努力奋起的积极精神。虽苦犹甜,形成全曲的高潮。
第三段(49-56小节)。为第一段的再现,演奏手法同第一段,但情绪变的更悲哀,背景更加苦闷,音色处理的更加凝重,压抑的人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是一种奋力拼搏后陷入失败,奋斗中而无助的哀痛境界,内心承受的打击远远大于第一段所表现的悲痛。
尾声为乐曲最后的8小结。作者在痛定思痛中不甘失败,更坚强了奋斗决心。旋律的跳动更加频繁,速度加快,力度增强,情绪达到顶点,作者似乎要拼尽最后一点心力。结尾时作者最终没有找到出路,陷入没有希望的彷徨,苦闷之中,给自己也给世人提出了人生何所从的问句。
乐曲情感内在,内心的矛盾突出激烈,用简单的再现复三部曲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刘天于1918年创作的二胡曲《月夜》。该乐曲细腻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江南月夜下作者内心的感情和细想。全曲分为三个段落,由两个慢板一个快板组成。
第一段(1-32小节)。是一个抒情的慢板乐段,描写了美丽、恬静、风清、月白的江南夏夜的美丽景色。旋律连贯、优美,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繁星在夜空中闪烁,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让人感到江南水乡的甜润、江南少女的娇美,一切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世界是那么的安详,作者沉醉于恬静的夜景之中。
第二段(33-50小节)。音乐起伏较大,表现更慢、更深,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感情。皓洁的月光,恬静的气氛,使作者渴望脱离现实,逃避社会,寓于这难得的宁静夏夜,而高悬的月亮毕竟太远,夜终有尽头,夜尽后又将是不平的社会现实。作者内心矛盾重重,徘徊犹豫,夜色无限皓洁,只是终有时。乐曲的这一小段展示了作者的冷淡与激动,柔和与热情,超脱与骚动,多种复杂情感的轨迹。
第三段(51-68小节)。是愉快轻松的快板乐段,轻松、柔美,作者已经摆脱了感动,完全融入到眼前的美丽夜色中,心情愉快,尽抒喜悦之情。整段乐曲优雅、悠闲、潇洒、沁人心脾。
该乐曲虽然只有很小的三个乐段,简单的三段体,却表现出了作者无限的内心情感,真实,逼真,动人,触人心弦。
二、刘天华的作品多与民族民间音乐相互渗透
二胡来自于民间,营养也在民间,只有深入下去,广采民风,才会给二胡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不断产生出散发浓郁乡情的二胡新作。这一点,刘天华就较为出色。他受到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并以他毕生的经历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也无不时刻渗透着民间音乐的特点。例如,他移植的《汉宫秋月》,二胡独奏曲《悲歌》,二胡曲《月夜》等,无一不透露出与民间音乐的关联。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十分感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旋律,是与民间音乐最重要的联系之一,这种抒情性和歌唱性,紧紧围绕着作者的思想内容,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塑造,集中地、深刻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肤浅的外在情绪的流露。作品在节奏型、旋律发展的手法上等许多方面,都与民族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旋律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是刘天华抒情性旋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他的旋律往往不是方整性和对偶式的结构,而是比较自由的、无拘束的、波浪式的发展,旋律的这种连续性与不间断性的手法,在民族器乐曲中是常见的。例如二胡曲《病中吟》,作品中有四个较大的旋律波浪型,每一个这样的波浪型中,均包括两个或三个小的波浪型。各个大的波浪型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低音区开始经过波浪式的上升达到旋律高音,然后再逐渐地下降到原来的音区,这种情况,无疑是由于旋律的变体发展所决定的。又如二胡曲《良宵》,这首明快、健康、优美、动人的抒情乐曲,也是由几个较大的旋律波浪型组织起来,彼此之间不但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层次清楚,每个波浪型由两个乐句构成,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性。
刘天华的作品中某些特性音的进行,如六度、七度、九度,特别是七度音程的跳跃进行,在旋律中是很富有特色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仅在《月夜》这一首作品中,就出现了二十三次之多,当它每次出现的时候,都给整个旋律增添了新的光彩。他的作品常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五声性七声音阶的应用,使得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旋律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色彩。
不论怎么说,都可以看出刘天华的作品在旋律还是创作手法上,处处体现着与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这也是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独到之处,他以多彩的形式来体现民族音乐的色彩。
三、素材的选择与技法的运用别具一格
在刘天华先生的十首二胡名曲中,广泛运用了他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和技法。创作技法方面,反复运用了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模拟、自由延伸等手法,这些手法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是非常常见的;调性结构方面,很多作品在旋律发展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移宫犯均和调性游移,都具有典型的民间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特点;乐句结构方面,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着力表现特别的深层意蕴和艺术构想。他在熟练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规律的同时,还巧妙的借鉴和吸收了西洋音乐的很多理论和技法。
如二胡独奏曲《悲歌》吸取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散板形式,乐句打破了小节线的界限,由乐逗直接构成全曲;旋律起伏很大,速度自由,表现了作者内心悲愤、无奈的情绪;而其中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使得作品更具独特的韵味。《空山鸟语》创造性的运用三弦拉戏的模拟技法,再现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段体结构与西方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结合,形成了乐曲独特的中西方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结构。《闲居吟》曲式结构较为自由,旋律清丽、流畅,段落间对比鲜明,采取动静相生、虚实相衬的手法,给人以飘逸、恬静的美感。这些手法在二胡乐曲创作中的运用在当时可谓大胆的尝试,极具开创性。
刘天华先生穷其一生从事二胡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他对二胡乐器制作方面的改革增宽了二胡的应用音域范围;他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二胡音乐创作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在刘天华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使得历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的二胡,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一跃而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