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我们这种新派的家庭,1949年以后,父母紧随解放大军南下,然后才定居上海的新市民,对城隍庙也就是一般没什么大的兴趣。偶尔也去过,可印象总是陈旧与嘈杂,与我们生活中那种崭新其实就是外来的气象很不协调。那陈旧与嘈杂里面,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是没落的,又是热辣辣的,就像隔宿气,是不那么洁净新鲜,可却是饱满的人气。这大约就是市井气了。
我从我们家隔壁的男孩口中听到的城隍庙,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口中的城隍庙,充满各式各样的玩意儿。那全是我们经常出入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看不见的。比如,他在弄堂里打着玻璃弹子,打着打着,很爱惜地拾起一颗,在手心里摩挲一遍,说:这是方才从城隍庙买来的,过几日还要去城隍庙买几粒。他有许多香烟牌子,粗糙的黄纸上,印着各种人物,颜色多是黯淡的,而且也涂不准,漫在轮廓外边,其中的人物呢,也面目模糊,可却披盔戴甲,裙袍羽翎,看起来有一股子戏台子的热闹劲儿。其中有一些女性,也是着古装,但看起来并不像戏曲中的旦角那样美艳,在粗糙黯淡的印刷之下,倒是有一种质朴的古意。那男孩子全能叫出香烟牌子上人物的名字,他将它们排开检阅一遍,然后说,过几日要去城隍庙买某某某和某某某。他经常跟随他的恩奶,即祖母,去城隍庙,此时,他的表情总是矜持着。在他口中,城隍庙还分新老两种,新城隍庙比较平凡一些,徒步便可走到,他曾有一次大胆地带我去过。走到那里,已经暮色低沉,心里惶惶然的,完全没注意周遭的环境,只是紧紧跟随那男孩,走到一个露天的条案前,上面铺排着一些香烟牌子,他很挑剔地看了一遍,并没有买,然后就带我回家了。去老城隍庙,就不这么简单了,只见他们祖孙,换了衣服,梳头洗脸,挎了一个荸荠篮,然后神色庄重地出门。
而我自己,虽然没见识,却也知道城隍庙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珠子。这都是盛在盒子或者桶里边,称分量卖的。倘使要到方才说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去,这珠子就变得身份高贵,在一个玻璃纸面的大盒子里,分成一小格一小格,每一格盛一点儿,颜色形状搭配成图案,显得十分华丽和珍奇。而在城隍庙,它们的品质明显要粗劣一些,可是富足呢!这样的满坑满谷,当然,不免有一些俗丽,俗丽就俗丽,好看呢!小孩子的眼睛和嘴一样,喜欢味厚,还喜欢多,到了这里,特别的满足。
“文革”的时候学校停课,家里大人顾着自己过关,纪律便也松懈,我们小孩子倒也比过去自由,每天结伴了玩。正是长身子的年岁,家中财政又都紧张,饭是有的吃,就是没油水,馋。我们玩的内容,常常是围绕着吃的。此时,因是无产,于是便公有制,谁有了零花钱,必定拿来分享。先是讨论吃什么,然后便兴冲冲地上路了。我们常去的地方是弄口的合作食堂,三分钱一碗的牛肉清汤,辛辣强烈的咖喱味很能杀馋。还有对面长春食品店大锅煮熟的老菱角,一毛钱可买一大包,也很压饿。至于话梅、芒果干、桃板这类零食,是我们平时喜欢的,可到了这会儿,却兴味了然。这些都是闲食,吃饱了撑的才吃。现在,我们寻觅的是那类实足的,吃了要饱的东西。
有一日,我们表兄妹中间,有一个不知怎么发了笔大财,有一块钱还是两块钱,具体数字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可供我们大大地奢侈一番。计划一番,决定上城隍庙去吃小笼包子。为了节省下钱,我们是步行去的。由于人多,也由于美食吸引,我们脚劲很足。此时此刻,各自父母不是在隔离就是在靠边交代。自己呢,没有书读,又不知何去何从,可到底都是少年,气血旺盛,看上去并不颓唐,五六个一伙纠结在一起,气势还浩荡得很。只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了城隍庙。即便是在这么一个万物萧条的时代,城隍庙依然是热火烹油之势,甚至,似乎,比平时更加人多。大概是因为其他的娱乐消费场所都萎缩了,比如电影院、戏院关了门,商店里的商品大大减少,饭店呢,高档的都降为中、低档,于是,人们便向城隍庙涌来。每一条甬道都挤满了人,排着队慢慢地挪动脚步,九曲桥便是一条九曲的队伍。每一个小吃铺里都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此,你真要佩服上海市民生活的决心,任何变故的时日,都妨碍不了他们享受生活,这生活不是华屋美肴,只是一点儿小小的簇拥着的吃喝游乐,可也正是这些小乐子,是可嵌在变故的缝隙角落里,震也震不落,抖也抖不掉,将时日砌得很结实。
我们去的小笼包子店是一座木制的小楼,是挤中最挤,要走上那一条摇摇欲坠的木楼梯,可真不容易。桌挤桌的,也仅有十数张桌,一批小笼出来,只够分十来个人的。所以,便需有极大的耐心,先是等座,等到座了,再等小笼。还要时时注意厨房里的动静,以防发乱了,将先到的发给了后来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紧张不安,不时爆发出争吵与相骂。新蒸出的笼屉就在骚动的人头上移动传递,合着面香和肉香的蒸汽在低矮的屋顶下积成一片潮热油腻的白雾,却正合我们的胃口。我们人多,决定先分散在各桌等位,然后再调整,最后聚拢一桌。不知有多少时间过去,我们渐渐接近,还差一位,于是便与桌上一位老太商量调换一下桌子。这位老太富态的脸上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遗留着电烫的痕迹,穿着整齐。她姿态安详地坐在这张油腻的桌边,等她的小笼。她本来就被我们这群聒噪的孩子弄烦了,所以,听到我们要与她换位置,便不客气地拒绝了,说:吃就吃了,换什么位置。我们自然还再要争取,她还是不依,态度很强硬,就在激烈争吵的当口,我们与她的小笼都来了。我非常惊讶她,坐在如此敌意的环境中,气定神闲地吃完她那二两小笼。在她中产阶级式的雍容外表之下,却有着粗粝坚强的神经,这就是城隍庙的食客。
现在,城隍庙经过修葺,一改容颜,变得大、壮观,而且金碧辉煌。因为市场经济商品流通加速,其中的商品也与其他地方无大异,但它就是人多呢!这大概就是地气好,一脉相承。不久前,我在华宝楼地下古玩商场,看见一架缝纫机,放在手心,样式简要,但机械的结构与现代缝纫机完全一致,摇柄摇动轮带,针便上下启动。店主开价三千,说是清代的玩物,倘诚心要,可压价。我不敢与他还价,因我并无意要买,只是看着十分有趣,不知说的是真是假,倘是真的,那么,清代的时候,是谁在玩这精巧东西?总归是大户人家,说不定与宫廷有些瓜葛,最终却流入此地,与庶民同乐。
摘自《王安忆的上海》
我从我们家隔壁的男孩口中听到的城隍庙,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口中的城隍庙,充满各式各样的玩意儿。那全是我们经常出入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看不见的。比如,他在弄堂里打着玻璃弹子,打着打着,很爱惜地拾起一颗,在手心里摩挲一遍,说:这是方才从城隍庙买来的,过几日还要去城隍庙买几粒。他有许多香烟牌子,粗糙的黄纸上,印着各种人物,颜色多是黯淡的,而且也涂不准,漫在轮廓外边,其中的人物呢,也面目模糊,可却披盔戴甲,裙袍羽翎,看起来有一股子戏台子的热闹劲儿。其中有一些女性,也是着古装,但看起来并不像戏曲中的旦角那样美艳,在粗糙黯淡的印刷之下,倒是有一种质朴的古意。那男孩子全能叫出香烟牌子上人物的名字,他将它们排开检阅一遍,然后说,过几日要去城隍庙买某某某和某某某。他经常跟随他的恩奶,即祖母,去城隍庙,此时,他的表情总是矜持着。在他口中,城隍庙还分新老两种,新城隍庙比较平凡一些,徒步便可走到,他曾有一次大胆地带我去过。走到那里,已经暮色低沉,心里惶惶然的,完全没注意周遭的环境,只是紧紧跟随那男孩,走到一个露天的条案前,上面铺排着一些香烟牌子,他很挑剔地看了一遍,并没有买,然后就带我回家了。去老城隍庙,就不这么简单了,只见他们祖孙,换了衣服,梳头洗脸,挎了一个荸荠篮,然后神色庄重地出门。
而我自己,虽然没见识,却也知道城隍庙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珠子。这都是盛在盒子或者桶里边,称分量卖的。倘使要到方才说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去,这珠子就变得身份高贵,在一个玻璃纸面的大盒子里,分成一小格一小格,每一格盛一点儿,颜色形状搭配成图案,显得十分华丽和珍奇。而在城隍庙,它们的品质明显要粗劣一些,可是富足呢!这样的满坑满谷,当然,不免有一些俗丽,俗丽就俗丽,好看呢!小孩子的眼睛和嘴一样,喜欢味厚,还喜欢多,到了这里,特别的满足。
“文革”的时候学校停课,家里大人顾着自己过关,纪律便也松懈,我们小孩子倒也比过去自由,每天结伴了玩。正是长身子的年岁,家中财政又都紧张,饭是有的吃,就是没油水,馋。我们玩的内容,常常是围绕着吃的。此时,因是无产,于是便公有制,谁有了零花钱,必定拿来分享。先是讨论吃什么,然后便兴冲冲地上路了。我们常去的地方是弄口的合作食堂,三分钱一碗的牛肉清汤,辛辣强烈的咖喱味很能杀馋。还有对面长春食品店大锅煮熟的老菱角,一毛钱可买一大包,也很压饿。至于话梅、芒果干、桃板这类零食,是我们平时喜欢的,可到了这会儿,却兴味了然。这些都是闲食,吃饱了撑的才吃。现在,我们寻觅的是那类实足的,吃了要饱的东西。
有一日,我们表兄妹中间,有一个不知怎么发了笔大财,有一块钱还是两块钱,具体数字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可供我们大大地奢侈一番。计划一番,决定上城隍庙去吃小笼包子。为了节省下钱,我们是步行去的。由于人多,也由于美食吸引,我们脚劲很足。此时此刻,各自父母不是在隔离就是在靠边交代。自己呢,没有书读,又不知何去何从,可到底都是少年,气血旺盛,看上去并不颓唐,五六个一伙纠结在一起,气势还浩荡得很。只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了城隍庙。即便是在这么一个万物萧条的时代,城隍庙依然是热火烹油之势,甚至,似乎,比平时更加人多。大概是因为其他的娱乐消费场所都萎缩了,比如电影院、戏院关了门,商店里的商品大大减少,饭店呢,高档的都降为中、低档,于是,人们便向城隍庙涌来。每一条甬道都挤满了人,排着队慢慢地挪动脚步,九曲桥便是一条九曲的队伍。每一个小吃铺里都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此,你真要佩服上海市民生活的决心,任何变故的时日,都妨碍不了他们享受生活,这生活不是华屋美肴,只是一点儿小小的簇拥着的吃喝游乐,可也正是这些小乐子,是可嵌在变故的缝隙角落里,震也震不落,抖也抖不掉,将时日砌得很结实。
我们去的小笼包子店是一座木制的小楼,是挤中最挤,要走上那一条摇摇欲坠的木楼梯,可真不容易。桌挤桌的,也仅有十数张桌,一批小笼出来,只够分十来个人的。所以,便需有极大的耐心,先是等座,等到座了,再等小笼。还要时时注意厨房里的动静,以防发乱了,将先到的发给了后来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紧张不安,不时爆发出争吵与相骂。新蒸出的笼屉就在骚动的人头上移动传递,合着面香和肉香的蒸汽在低矮的屋顶下积成一片潮热油腻的白雾,却正合我们的胃口。我们人多,决定先分散在各桌等位,然后再调整,最后聚拢一桌。不知有多少时间过去,我们渐渐接近,还差一位,于是便与桌上一位老太商量调换一下桌子。这位老太富态的脸上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遗留着电烫的痕迹,穿着整齐。她姿态安详地坐在这张油腻的桌边,等她的小笼。她本来就被我们这群聒噪的孩子弄烦了,所以,听到我们要与她换位置,便不客气地拒绝了,说:吃就吃了,换什么位置。我们自然还再要争取,她还是不依,态度很强硬,就在激烈争吵的当口,我们与她的小笼都来了。我非常惊讶她,坐在如此敌意的环境中,气定神闲地吃完她那二两小笼。在她中产阶级式的雍容外表之下,却有着粗粝坚强的神经,这就是城隍庙的食客。
现在,城隍庙经过修葺,一改容颜,变得大、壮观,而且金碧辉煌。因为市场经济商品流通加速,其中的商品也与其他地方无大异,但它就是人多呢!这大概就是地气好,一脉相承。不久前,我在华宝楼地下古玩商场,看见一架缝纫机,放在手心,样式简要,但机械的结构与现代缝纫机完全一致,摇柄摇动轮带,针便上下启动。店主开价三千,说是清代的玩物,倘诚心要,可压价。我不敢与他还价,因我并无意要买,只是看着十分有趣,不知说的是真是假,倘是真的,那么,清代的时候,是谁在玩这精巧东西?总归是大户人家,说不定与宫廷有些瓜葛,最终却流入此地,与庶民同乐。
摘自《王安忆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