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正则笔正,人正则笔正,书如其人。书法是一个人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过书法又表现了个人的修养,学识,才情和性格。
关键词:书法; 性情; 修养;学识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其原因有二:毛笔和汉字。因为汉字结构富有变化又线条分明,这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用线造型的依托;毛笔笔毫柔软有弹性,通过笔毫的运动能书写出具有节奏美感的线条。离开毛笔和汉字,书法就不能存在。书法和人的修养、学识、才情、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又说:“人正则笔正”,说明书法的面貌就如作人的面貌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是也。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说:“如桓温之豪悍,王敦之扬厉,安石之躁率,跋扈刚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间也。”可见书法是一个人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为贵。若其灵符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这更加明确说明书法与个人的紧密联系了。由此我们来看看作官对我国清代书法家之一的刘墉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墉是清代有名的官宦之一,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他刚直不阿,智斗权臣,戏弄大贪官和珅,字字珠玑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刘墉不仅是一位大清官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外圆内刚,笔力内敛,饱满有力,乍看似乎“墨猪”一团,但却自有骨力骨气饱含于内。这种“墨猪”形象与他的家史,生活和为官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他洞悉了官场的游戏法则,所以才把自己锐利的棱角包裹在了团团的“墨猪”之中。从可考的历史来看,刘家先祖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属安徽砀山县)。元末明初时搬到山东日照,后有一支又迁至山东诸城,这一支就是刘墉的祖上,此时刘家均以务农为生。
明朝末年刘墉的高祖刘通考中秀才,从此刘家摆脱务农开始了只读圣贤书的生活。1643年顺治继帝位,刘家作为汉族文人阶层的一分子归顺了清政府成为大清帝国的顺民。从其曾祖刘必显于1652年顺治年科考考中进士出任广西户部员外郎到1814年这162年间,刘家共中过11位进士和35位举人,占刘家男丁的半数以上。他的祖父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国朝循吏传》记载)。其父刘统勋更是出任了工部、邢部、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可以说刘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宦之家,而且是深受皇帝宠爱和信任的显赫的官宦家庭。
刘墉生于1719年,到1751年参加科考时已经32岁,当时朝中很多人提名将他点为“状元”,但由于其父和乾隆皇帝的反对后被点为“进士”。从此刘墉入仕出京为官,1766年回京两年后再度出京,直到1782年其父去世后才正式回到京城作官直至终老。正是由于其显赫的家世,使年青的刘墉在初入官场时有如其父、祖父一样清廉且刚正不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事的了解,以及身在官场的种种感受,使得刘墉身上的正气日渐减少,更多的表现为圆滑世故起来。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时的刘墉已经由正直变得老成而圆滑世故了。他把这种作人与作官的态度转化到了书法上,让圆圆的“墨猪”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他这种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刘墉有守成思想,年青时的刘墉是比较正直的,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官场的历练使他愈发圆滑、世故起来。为官正直方面不如其父与祖父。其父谥号“文正”,“正”即是刚直不阿,品行端正,可作为正人律己的榜样之意。
二、刘墉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其信念与操守。但在刘家“不穷”的情况下他依然只独善其身,没能更好地作到“兼济天下”。他的谥号为“文清”,“清”是清明廉洁之意,这和刚正不阿,品行端正是挂不上边的。
历史上的刘墉长和珅31岁(1751年刘墉参加科考时和的珅年仅一岁),但后来刘墉的官职一直低于和珅。和珅历任内阁学士,尚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品低权高),内务府总理大臣(从一品)等职,而刘墉仅担任内阁学士兼尚书房行走,左都御使等职。与和珅相比刘墉位低权低,因此,对于有保守思想和善于保护自己的刘墉来说是不可能与和珅发生正面冲突的,他为官正直的一面就没有了《宰相刘罗锅》中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也就不会有棱角分明的书法作品出现了。
郑杓在《衍极》中提出:“夫法者,书之正路也。正则直,直则易,易则可至。至则妙,未至亦不为迷人。缅(背)则邪,邪则曲,曲则难,于是暗中苏援,转脱淫夸,以枭乱世俗。”项穆也明确指出:“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由此我们可以为刘墉的书法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在官场上,他既固守着自己的原则,但有时立场又不那么坚定;他有着祖上显赫的背景却又为自己能否继续维护这种显赫而担忧;既想有所作为又怕得罪了一些人;他身受父辈和祖辈正直影响,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还受到独善其身的影响,加之对官场游戏规则的熟知就有了刘墉那近乎“墨猪”独特书法风貌了,他将自己对作人,为官,对世事的体会巧妙转化到自己的书法当中,在外表无为的书风中体现着一种庄严和大气,把处世的棱角与锋芒包含于墨猪之内,内敛的气质,刚强的骨气都在他的书风中隐隐地秀露出来。“余观晚周文字,而谲诈之风炽矣。秦刻险偪而祚短,汉篆宽平而运长(曾熙《跋毛公鼎》)”。那么观刘墉的书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体会呢,还是让每一个观者去细细体味吧。
参考文献
[1]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2]邱振中著.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3]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册[M].人民美术出版社
[4]王伯敏,钱学文编.黄宾虹画语录图释[M]..西泠印社,1993.7.
[5]田宝锋,陆云达著.寻找精神家园[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
关键词:书法; 性情; 修养;学识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其原因有二:毛笔和汉字。因为汉字结构富有变化又线条分明,这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用线造型的依托;毛笔笔毫柔软有弹性,通过笔毫的运动能书写出具有节奏美感的线条。离开毛笔和汉字,书法就不能存在。书法和人的修养、学识、才情、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又说:“人正则笔正”,说明书法的面貌就如作人的面貌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是也。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说:“如桓温之豪悍,王敦之扬厉,安石之躁率,跋扈刚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间也。”可见书法是一个人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为贵。若其灵符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这更加明确说明书法与个人的紧密联系了。由此我们来看看作官对我国清代书法家之一的刘墉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墉是清代有名的官宦之一,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他刚直不阿,智斗权臣,戏弄大贪官和珅,字字珠玑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刘墉不仅是一位大清官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外圆内刚,笔力内敛,饱满有力,乍看似乎“墨猪”一团,但却自有骨力骨气饱含于内。这种“墨猪”形象与他的家史,生活和为官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他洞悉了官场的游戏法则,所以才把自己锐利的棱角包裹在了团团的“墨猪”之中。从可考的历史来看,刘家先祖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属安徽砀山县)。元末明初时搬到山东日照,后有一支又迁至山东诸城,这一支就是刘墉的祖上,此时刘家均以务农为生。
明朝末年刘墉的高祖刘通考中秀才,从此刘家摆脱务农开始了只读圣贤书的生活。1643年顺治继帝位,刘家作为汉族文人阶层的一分子归顺了清政府成为大清帝国的顺民。从其曾祖刘必显于1652年顺治年科考考中进士出任广西户部员外郎到1814年这162年间,刘家共中过11位进士和35位举人,占刘家男丁的半数以上。他的祖父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国朝循吏传》记载)。其父刘统勋更是出任了工部、邢部、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可以说刘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宦之家,而且是深受皇帝宠爱和信任的显赫的官宦家庭。
刘墉生于1719年,到1751年参加科考时已经32岁,当时朝中很多人提名将他点为“状元”,但由于其父和乾隆皇帝的反对后被点为“进士”。从此刘墉入仕出京为官,1766年回京两年后再度出京,直到1782年其父去世后才正式回到京城作官直至终老。正是由于其显赫的家世,使年青的刘墉在初入官场时有如其父、祖父一样清廉且刚正不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事的了解,以及身在官场的种种感受,使得刘墉身上的正气日渐减少,更多的表现为圆滑世故起来。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时的刘墉已经由正直变得老成而圆滑世故了。他把这种作人与作官的态度转化到了书法上,让圆圆的“墨猪”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他这种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刘墉有守成思想,年青时的刘墉是比较正直的,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官场的历练使他愈发圆滑、世故起来。为官正直方面不如其父与祖父。其父谥号“文正”,“正”即是刚直不阿,品行端正,可作为正人律己的榜样之意。
二、刘墉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其信念与操守。但在刘家“不穷”的情况下他依然只独善其身,没能更好地作到“兼济天下”。他的谥号为“文清”,“清”是清明廉洁之意,这和刚正不阿,品行端正是挂不上边的。
历史上的刘墉长和珅31岁(1751年刘墉参加科考时和的珅年仅一岁),但后来刘墉的官职一直低于和珅。和珅历任内阁学士,尚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品低权高),内务府总理大臣(从一品)等职,而刘墉仅担任内阁学士兼尚书房行走,左都御使等职。与和珅相比刘墉位低权低,因此,对于有保守思想和善于保护自己的刘墉来说是不可能与和珅发生正面冲突的,他为官正直的一面就没有了《宰相刘罗锅》中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也就不会有棱角分明的书法作品出现了。
郑杓在《衍极》中提出:“夫法者,书之正路也。正则直,直则易,易则可至。至则妙,未至亦不为迷人。缅(背)则邪,邪则曲,曲则难,于是暗中苏援,转脱淫夸,以枭乱世俗。”项穆也明确指出:“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由此我们可以为刘墉的书法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在官场上,他既固守着自己的原则,但有时立场又不那么坚定;他有着祖上显赫的背景却又为自己能否继续维护这种显赫而担忧;既想有所作为又怕得罪了一些人;他身受父辈和祖辈正直影响,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还受到独善其身的影响,加之对官场游戏规则的熟知就有了刘墉那近乎“墨猪”独特书法风貌了,他将自己对作人,为官,对世事的体会巧妙转化到自己的书法当中,在外表无为的书风中体现着一种庄严和大气,把处世的棱角与锋芒包含于墨猪之内,内敛的气质,刚强的骨气都在他的书风中隐隐地秀露出来。“余观晚周文字,而谲诈之风炽矣。秦刻险偪而祚短,汉篆宽平而运长(曾熙《跋毛公鼎》)”。那么观刘墉的书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体会呢,还是让每一个观者去细细体味吧。
参考文献
[1]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2]邱振中著.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3]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册[M].人民美术出版社
[4]王伯敏,钱学文编.黄宾虹画语录图释[M]..西泠印社,1993.7.
[5]田宝锋,陆云达著.寻找精神家园[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