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仪陇宏德中学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挖掘课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 中国传统文化 挖掘 蕴含
“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应用文化、心理文化、观赏文化等,应用文化又分为:经济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心理文化又分为:隐士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观赏文化又分为:音乐文化、戏剧文化、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文化,地理旅游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就是以这些方面为血肉的。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重礼仪重教育、重视道德修养。《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古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种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创造了至今仍令世界众多学者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明,将中华文化推至世界文明的颠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些思想都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刚强不屈的强大动力。孟子也认为,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造就能担当大任、有所作为的人,所以他写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受屈辱的腐刑之后,自强不息,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了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以“立言”成就了他的不朽。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还表现为对独立、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格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理想而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十分执著。范仲淹出将人相,屡遭贬滴,仍以天下为己任,壮志不衰。这种自强意识,使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进取,不断创新和奋进。
三、憂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东亚大陆上历尽艰难而依然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礼记·儒行》就写道:“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因为爱国: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轲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佞、宁死不屈。因为爱国: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离骚》一诗的,核心就在屈原的“忧”是什么、有多深、为什么会如此忧,要理解这些,必须理解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忠君爱国”是屈原的思想行动指南,是他“上下求索”的动力,是他“九死不悔”的精神支柱。在策士们合从、连横,苏秦六国挂相印的战国时期这样做是可贵的,屈原以他伟大的价格为后世景仰。屈原为什么会如此忠君,除了君为臣纲的影响外,他还认为自己是王室后代,应承担起辅佐君王振兴楚国的责任。“责任”二字使得他“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室后代的身份使他守高洁情操,鄙视“世俗之工巧”,庆幸自己在“芳与泽其杂糅”中“唯昭质其犹未亏”,表示“独如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杂心之可惩?”……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
四、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传统的儒佛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颂英雄豪杰,慨功名未就,怅早生花发,叹人生如梦,《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绘仙境,感慨古来万事如仙境转瞬即失,如东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要访名山,寻山水之乐,决不在官场“摧眉折腰”,为什么在一个作品中会有这么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佛道思想中的求仙隐逸、远离浊世,可使穷士既暂时忘却烦恼,又能独善其身。我们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儒家佛家思想的复杂性才能把握诗歌。
总之,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对联,成语故事,姓氏等。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蒋雪艳,杜晓霞.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J].山东教育,2000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挖掘课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 中国传统文化 挖掘 蕴含
“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应用文化、心理文化、观赏文化等,应用文化又分为:经济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心理文化又分为:隐士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观赏文化又分为:音乐文化、戏剧文化、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文化,地理旅游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就是以这些方面为血肉的。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重礼仪重教育、重视道德修养。《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古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种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创造了至今仍令世界众多学者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明,将中华文化推至世界文明的颠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些思想都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刚强不屈的强大动力。孟子也认为,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造就能担当大任、有所作为的人,所以他写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受屈辱的腐刑之后,自强不息,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了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以“立言”成就了他的不朽。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还表现为对独立、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格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理想而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十分执著。范仲淹出将人相,屡遭贬滴,仍以天下为己任,壮志不衰。这种自强意识,使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进取,不断创新和奋进。
三、憂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东亚大陆上历尽艰难而依然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礼记·儒行》就写道:“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因为爱国: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轲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佞、宁死不屈。因为爱国: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离骚》一诗的,核心就在屈原的“忧”是什么、有多深、为什么会如此忧,要理解这些,必须理解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忠君爱国”是屈原的思想行动指南,是他“上下求索”的动力,是他“九死不悔”的精神支柱。在策士们合从、连横,苏秦六国挂相印的战国时期这样做是可贵的,屈原以他伟大的价格为后世景仰。屈原为什么会如此忠君,除了君为臣纲的影响外,他还认为自己是王室后代,应承担起辅佐君王振兴楚国的责任。“责任”二字使得他“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室后代的身份使他守高洁情操,鄙视“世俗之工巧”,庆幸自己在“芳与泽其杂糅”中“唯昭质其犹未亏”,表示“独如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杂心之可惩?”……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
四、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传统的儒佛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颂英雄豪杰,慨功名未就,怅早生花发,叹人生如梦,《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绘仙境,感慨古来万事如仙境转瞬即失,如东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要访名山,寻山水之乐,决不在官场“摧眉折腰”,为什么在一个作品中会有这么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是因为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佛道思想中的求仙隐逸、远离浊世,可使穷士既暂时忘却烦恼,又能独善其身。我们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儒家佛家思想的复杂性才能把握诗歌。
总之,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对联,成语故事,姓氏等。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蒋雪艳,杜晓霞.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J].山东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