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已经成为教育手段中的新载体,而随之而来的一些影响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思考。本文从互联网传播的一个案例入手,分析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网络化时代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网络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思考
一、案例概述
Z同学是某理工科大学大二女生,乖巧可爱,同学关系和睦,成绩优良。某次因党校资格问题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就上党校的要求和标准做出解释,并鼓励该同学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以后还有机会。Z同学当时表现得非常不悦,一直以“为什么不让我上党校”为理由质问辅导员,并以“上了党校就能入党,其双胞胎妹妹已经上过党校,她不能落后”为由进行纠缠。辅导员纠正她这种观念,并教育她要端正入党动机,Z同学情绪非常激动,非常不满的离开了辅导员办公室。为不延误教育时机,辅导员决定次日找Z同学再谈一次,将入党的程序等问题与Z同学阐述清楚。翌日上午,辅导员却意外地在某网络平台上发现了该同学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的针对辅导员的人身攻击,用词之“辛辣”让人大跌眼镜,此贴一发随即受到了数十次的转载,跟帖者不计其数,言语之不堪,谈论之热烈极大地伤害了辅导员的个人尊严和工作积极性。一个乖巧伶俐的女生竟然可以说出如此恶意中伤的言语,疯狂转载和看热闹跟帖的学生也让辅导员感到万分心寒。鉴于此事影响之败坏,性质之恶劣,在学院主管领导的严肃教育批评下,Z同学删除了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并当面对辅导员做出书面道歉。
二、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影響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崛起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已经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传播以较快的速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的各个方面。
(一)网络化带来的有利影响
1.网络传播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传播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缩短了距离、缩小了空间,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给予人际交流极大地延展性。飞信、QQ、MSN等即时语言工具为辅导员发布各类消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延展性
博客,也是网络化后新媒体的一个平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通自己的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从课堂、宿舍、校园延伸到互联网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阵地。
3.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开放性
通过网络连接与搜索引擎,学生们已不满足于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他们在互联网上自由穿梭,搜索各类知识和信息,甚至比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更多。互联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交流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网络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这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蕴藏着的危机: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其中也鱼目混杂着一些虚假、暴力、不健康的信息,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和诱导,对一些浮躁、不良的社会现象跟风效仿或上网评论支持,如此种种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隐患。
2.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
上文案例是极少数的个例,但已经显示出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将某一事件的影响传播、扩大,这恰恰突出了网络传播的实效性功能。连续的转载保持了事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让外界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在一些负面消息的传播上更是以几何速度散播,更有夸张、失实的成分,让人无法控制。网络汹涌,更甚洪水猛兽。
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为很多自控能力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提供了保护伞,他们可以恣意散布对他人攻击、侮辱的言语,亦可以发布引发社会恐慌的虚假信息,诸如地震、世界末日等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虚假信息。
三、网络化背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面临信息化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正确的看待网络化的利弊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健康上网。
1.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规范等相关教育,教育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倡导积极、正面的话语权和理性的言论自由。
2.创新思想教育的新阵地。以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中的一些功能,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关注学生博客中的情感抒发、心情记录,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的关注,学生遇到挫折、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在网上发“悄悄话”安慰、劝勉学生;学生取得进步、获得奖励时可以公开留言对其表示祝贺和鼓励。
3.任何表现的背后都蕴藏着复杂的事态背景。网络传播只是一个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学生因对老师处理事件方式的不理解,贸然将自己的不满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散播。老师个人的情绪、语言及外界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的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双方忽视了沟通,为日后误解、冲突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从教育的角度上要正视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风险,防患于未然,重视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谈心、交流;遇到情绪激动、不言不语、冷言相对的情况,要放低自身的姿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学生,掌握正确的谈话方法。对特殊群体学生或涉及到评优评奖、入党、联系家长等有关学生利益或自尊心等敏感话题要注意谈话场合和语气,注意双方的坐姿或站姿,不要带给学生压迫感,必要时现场要有其他证人。另外,注意沟通的方式、频率和技巧,充分给予学生包容和耐心,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结”。如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遭遇此类情况,首先要平和心绪,了解事件的原因,冷静分析,沉着处理。若事态严重,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请求帮助。
参考文献
谢景伟,程华安.浅谈网络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5,5(6)
[关键词] 网络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思考
一、案例概述
Z同学是某理工科大学大二女生,乖巧可爱,同学关系和睦,成绩优良。某次因党校资格问题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就上党校的要求和标准做出解释,并鼓励该同学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以后还有机会。Z同学当时表现得非常不悦,一直以“为什么不让我上党校”为理由质问辅导员,并以“上了党校就能入党,其双胞胎妹妹已经上过党校,她不能落后”为由进行纠缠。辅导员纠正她这种观念,并教育她要端正入党动机,Z同学情绪非常激动,非常不满的离开了辅导员办公室。为不延误教育时机,辅导员决定次日找Z同学再谈一次,将入党的程序等问题与Z同学阐述清楚。翌日上午,辅导员却意外地在某网络平台上发现了该同学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的针对辅导员的人身攻击,用词之“辛辣”让人大跌眼镜,此贴一发随即受到了数十次的转载,跟帖者不计其数,言语之不堪,谈论之热烈极大地伤害了辅导员的个人尊严和工作积极性。一个乖巧伶俐的女生竟然可以说出如此恶意中伤的言语,疯狂转载和看热闹跟帖的学生也让辅导员感到万分心寒。鉴于此事影响之败坏,性质之恶劣,在学院主管领导的严肃教育批评下,Z同学删除了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并当面对辅导员做出书面道歉。
二、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影響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崛起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已经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传播以较快的速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的各个方面。
(一)网络化带来的有利影响
1.网络传播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传播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缩短了距离、缩小了空间,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给予人际交流极大地延展性。飞信、QQ、MSN等即时语言工具为辅导员发布各类消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延展性
博客,也是网络化后新媒体的一个平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通自己的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从课堂、宿舍、校园延伸到互联网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阵地。
3.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开放性
通过网络连接与搜索引擎,学生们已不满足于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他们在互联网上自由穿梭,搜索各类知识和信息,甚至比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更多。互联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交流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网络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这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蕴藏着的危机: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其中也鱼目混杂着一些虚假、暴力、不健康的信息,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和诱导,对一些浮躁、不良的社会现象跟风效仿或上网评论支持,如此种种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隐患。
2.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
上文案例是极少数的个例,但已经显示出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将某一事件的影响传播、扩大,这恰恰突出了网络传播的实效性功能。连续的转载保持了事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让外界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在一些负面消息的传播上更是以几何速度散播,更有夸张、失实的成分,让人无法控制。网络汹涌,更甚洪水猛兽。
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为很多自控能力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提供了保护伞,他们可以恣意散布对他人攻击、侮辱的言语,亦可以发布引发社会恐慌的虚假信息,诸如地震、世界末日等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虚假信息。
三、网络化背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面临信息化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正确的看待网络化的利弊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健康上网。
1.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规范等相关教育,教育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倡导积极、正面的话语权和理性的言论自由。
2.创新思想教育的新阵地。以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中的一些功能,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关注学生博客中的情感抒发、心情记录,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的关注,学生遇到挫折、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在网上发“悄悄话”安慰、劝勉学生;学生取得进步、获得奖励时可以公开留言对其表示祝贺和鼓励。
3.任何表现的背后都蕴藏着复杂的事态背景。网络传播只是一个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学生因对老师处理事件方式的不理解,贸然将自己的不满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散播。老师个人的情绪、语言及外界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的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双方忽视了沟通,为日后误解、冲突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从教育的角度上要正视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风险,防患于未然,重视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谈心、交流;遇到情绪激动、不言不语、冷言相对的情况,要放低自身的姿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学生,掌握正确的谈话方法。对特殊群体学生或涉及到评优评奖、入党、联系家长等有关学生利益或自尊心等敏感话题要注意谈话场合和语气,注意双方的坐姿或站姿,不要带给学生压迫感,必要时现场要有其他证人。另外,注意沟通的方式、频率和技巧,充分给予学生包容和耐心,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结”。如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遭遇此类情况,首先要平和心绪,了解事件的原因,冷静分析,沉着处理。若事态严重,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请求帮助。
参考文献
谢景伟,程华安.浅谈网络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