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课前活动学生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学习准备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
一、学习准备的重要性
关注学习准备是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开展教育。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品德与生活学科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及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的体验和创意与表现。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范例,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學生的具体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学习准备的重要性。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的第三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小学地段学生的好动的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学习准备时开展的各种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活动。
二、学习准备的方法
(一)资料搜集法
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1.文字资料搜集
侧重于文字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内容要求学生应该加强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资料。上课前,学生们纷纷拿来资料:有关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小苗的成长等,请查到这些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2.图片资料搜集侧重于图片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的主题一《我们的大地妈妈》,学生搜集家乡相关的环境等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图书、画册上找来了环境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3.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
侧重于视频、音频资料的搜集。随着数码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学生已经学会将视频和音频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的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有的学生拿来《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的录音带。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去旅游的视频资料。上课前,教师逐一欣赏了学生推荐的曲目,选取了适合的教学素材。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4.实物资料搜集
侧重于实物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主题二《暑假生活安排》,学生自己做出了假期的计划。这节课需要很多相关的素材,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我动员各班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素材。丰富了课堂内容。
(二)观察记录法
观察记录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观察记录法就是为后面衔接的学科打下基础的方法之一。
(三)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深入的自己生活的社区,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体验。
再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中有个话题《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上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当少先队员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还认真地做了记录,他的妈妈刚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儿子又在这所学校上学。课堂上,教师请这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他妈妈在我们学校做少先队员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很亲切。
总之,学习准备过程,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体验,有利于教师课上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课程的教育效果。
一、学习准备的重要性
关注学习准备是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开展教育。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品德与生活学科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及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的体验和创意与表现。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范例,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學生的具体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学习准备的重要性。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的第三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小学地段学生的好动的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学习准备时开展的各种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活动。
二、学习准备的方法
(一)资料搜集法
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1.文字资料搜集
侧重于文字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内容要求学生应该加强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资料。上课前,学生们纷纷拿来资料:有关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小苗的成长等,请查到这些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2.图片资料搜集侧重于图片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的主题一《我们的大地妈妈》,学生搜集家乡相关的环境等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图书、画册上找来了环境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3.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
侧重于视频、音频资料的搜集。随着数码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学生已经学会将视频和音频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的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有的学生拿来《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的录音带。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去旅游的视频资料。上课前,教师逐一欣赏了学生推荐的曲目,选取了适合的教学素材。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4.实物资料搜集
侧重于实物的搜集。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主题二《暑假生活安排》,学生自己做出了假期的计划。这节课需要很多相关的素材,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我动员各班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素材。丰富了课堂内容。
(二)观察记录法
观察记录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观察记录法就是为后面衔接的学科打下基础的方法之一。
(三)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深入的自己生活的社区,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体验。
再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中有个话题《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上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当少先队员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还认真地做了记录,他的妈妈刚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儿子又在这所学校上学。课堂上,教师请这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他妈妈在我们学校做少先队员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很亲切。
总之,学习准备过程,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体验,有利于教师课上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课程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