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发展落后问题。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落后的经济条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苦,无力供养子女上学,而且为了尽可能获取一些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儿童作为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所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府有更多的余力投资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子女的教育经费压力。
2.2发展特色旅游业,转变群众教育观念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本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平台,为更好的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了渠道。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从历史上就处于交通不便的文化边缘区,受外界影响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自觉性,转变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受教育,有力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与当地教師的素质偏低有直接关系。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师的培养来实现的。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要加大培训投入和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在新增教师资源配置上,要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倾斜。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培养上,要优先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在培养合格教师的同时,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系统。在政策上,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内地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民族地区任教,以充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
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是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力,关注教育等同于关注未来。只有教育的发展才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发展落后问题。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落后的经济条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苦,无力供养子女上学,而且为了尽可能获取一些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儿童作为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所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府有更多的余力投资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子女的教育经费压力。
2.2发展特色旅游业,转变群众教育观念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本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平台,为更好的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了渠道。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从历史上就处于交通不便的文化边缘区,受外界影响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自觉性,转变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受教育,有力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与当地教師的素质偏低有直接关系。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师的培养来实现的。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要加大培训投入和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在新增教师资源配置上,要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倾斜。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培养上,要优先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在培养合格教师的同时,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系统。在政策上,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内地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民族地区任教,以充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
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是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力,关注教育等同于关注未来。只有教育的发展才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