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前瞻性探讨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作为镇静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肝硬化患者和非肝硬化患者各50例分别纳入肝硬化镇静组和非肝硬化镇静组,接受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静下的胃镜检查;另选择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传统胃镜检查。观察各组镇静前或检查前、检查开始后5min、检查开始后10min和检查结束后1h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镇静前或检查前、检查结束后4h数字连接试验A(NCT—A)及轨迹描绘试验(I胛)结果,汇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肝硬化镇静组和非肝硬化镇静组镇静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5),至检查结束后1h各项监测指标可基本恢复(P〉0.05);肝硬化镇静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18/50),与非肝硬化镇静组的14%(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血压、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镇静组与肝硬化非镇静组无一例胃镜检查后出现临床型肝性脑病。肝硬化镇静组、肝硬化非镇静组前后两个观察时点NCT—A和I胛均较非肝硬化镇静组明显延长[镇静或检查前:(55.1±22.1)8、(58.6±23.1)s比(36.9±7.0)s,(98.6±33.1)S、(89.5±15.6)s比(81.4±13.6)s;检查结束后4h:(54.4±21.6)S、(58.3±22.4)s比(36.3±6.3)s,(88.4±30.6)s、(80.2±15.9)s比(71.8±12.0)S;P〈0.05],但肝硬化镇静组与肝硬化非镇静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前后两个观察时点比较,NCT.A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LTT均明显缩短(P〈0.05),考虑与“学习效应”有关;NCT—A和LTT前后两个观察时点变化差值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肝硬化患者胃镜检查的深度镇静是相对安全的,不会诱发或加重轻微肝性脑病,不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并发症。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作为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镇静剂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 要】
:
目的前瞻性探讨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作为镇静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肝硬化患者和非肝硬化患者各50例分别纳入肝硬化镇静组和非肝硬化镇静组,接受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静下的胃镜检查;另选择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传统胃镜检查。观察各组镇静前或检查前、检查开始后5min、检查开始后10min和检查结束后1h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镇静前或检查前、检查结束后4h数字连接试验A(NC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
【发表日期】
:
2012年29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者女,56岁,因上腹痛5年入院。患者7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胀痛,多持续数分钟,有时达数小时,可自行缓解,多于餐后出现。
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上腹痛15d,CT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入院拟行ERCP取石治疗。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除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行POEM手术。记录术前吞咽困难评分、术后并发症及近期远期疗效。结果7例患者POEM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6~113min,平均(73±ao)min。术后除2例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经内科治疗后痊愈,余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7例患者吞咽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而肠道的清洁程度是结肠镜检查成败的关键。选择一种好的肠道准备方法能改善镜检医师的视野,减轻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以及检查结束后的腹胀等不适。我院近来在肠道准备时使用二甲硅油散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大肠是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见发生部位,由于我国目前尚不能把消化道内镜检查作为常规的体检项目,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大于60周岁)的大肠息肉在被检出时已经发展为巨大息肉(直径〉2cm)。现对老年人巨大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诊疗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患者女,45岁,因“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1年”于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行全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检查全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肠镜检查后约8h患者出现左下腹部逐渐加剧的疼痛,约16h出现黏液、鲜血便,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肠道清洁度是防止漏、误诊和提高诊断阳性率的重要前提。为了提高肠道准备的成功率、清洁度,提高肠镜检查诊治率,我科自2011年3至5月间从预约的门诊患者中选出首次行肠镜检查者,对其进行综合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大量血便入院。1周前患者曾因上腹痛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遂每日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
目的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ESD整块切除率为92.9%(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