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在西府皮影动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ViVi美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565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西府的皮影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西府皮影在发展的过程中饱受时代思想文化的束缚,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生机。皮影动画与当代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更多的人看到皮影、了解皮影、爱上皮影,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还能很好地带动皮影动画文化行业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皮影文化与动画设计如何良好结合入手,介绍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皮影动画的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皮影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研究

一、 陕西西府传统皮影的创作


  陕西的西府皮影戏文化源远流长,在宋代基本已经发展成熟。陕西皮影有东西路之分,西府皮影不同于东路,其人物形象以方直为美,形体较大,图案花纹魁梧壮丽,人物轮廓简洁明了,很具观赏性,这体现了关中西府刚正硬朗的地域文化风格。传统皮影戏的制作,全部过程皆由人力完成。最初的影人是经厚纸雕刻而成。由于纸质影人不易存放,容易损坏,刚开始人们尝试用动物的皮质比如牛皮,逐渐使用羊皮到后来的驴皮用以皮影设计和制作。先将其刮薄,再由匠人雕刻,并施以彩绘。将脖子、胳膊和腿这些关节用线连在一起之后,可通过提拉使其活动自如。表演时,灯光下的影子与人声音的结合,并用各种乐器进行配乐。由于艺人们讲述故事时会使用当地的曲调,这使得整个皮影戏极具乡土气息,妙趣横生,颇受人们喜爱。

二、数字化皮影动画的创新


  西府皮影戏不仅是一门精深的技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为了不让珍宝蒙尘,将其用于制作动画。中国早年期间由万氏的兄弟创作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中也体现出了传统的皮影艺术的元素,各种人物角色古色古香,活灵活现中带着角色的艺术特色,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皮影和现代动画的结合,是历史文化和数字科技的碰撞,也是古老艺术的一种新生。近代以来,中国动画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痛死也受到外来文化元素冲击。再加上工业化改革的推进,科技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关注点被越来越多新的光影色彩吸引,皮影艺术的发展一度难以为继。就目前情况来看,当代中国的皮影剧团数目屈指可数,而且散乱分布于经济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的山村地区。此种现状使得皮影艺术传播受限,无法让世界认识。
  数字动画艺术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天地。近些年,中国不乏一些将皮影融入动画的尝试,比如中国动画的成功之作《白蛇缘起》《大圣归来》,吸取了一些皮影戏的营养元素,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皮影文化的魅力。数字化媒体动画承载着传统元素,打破束缚走出国门,用动画方式把传统的元素凝结走入大众视野。创作也用传统的雕刻创作受益传承和发展皮影的初衷,并不在于仅仅让人们看到皮影这门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受到皮影动画的魅力,在打破固有的表现形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融入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元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和喜欢皮影,中国传统元素动画走向世界。

三、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皮影动画


  皮影动画的制作,可以从传统皮影戏中汲取经验。皮影有其自身的原理和特色,可以对数字皮影动画的制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皮影动画与传统皮影
  陕西西府的皮影形象素有“夸张”的特点,与江浙地区的柔美风格不同,其人物形象体型高大,造型大方舒展、线条分明,许多特征可作为制作数字动画的借鉴:
  1.面部
  西府皮影中,不论男女,其面部轮廓以及下巴、鼻子都以直角来绘就,有种独属于西府人的方直之美。男性角色通常面部宽阔,剑眉星目,透露出一股勇武非凡之气;皮影中女性面部较小,弯弯柳叶眉,丹凤眼,优雅生动。西府皮影人高一般在40厘米左右,以形象高大、线条粗犷而闻名,整体呈现的是一种瘦长的效果。数字皮影动画在制作的时候应当借鉴传统皮影人物的“脸谱化”“类型化”特征,通过经典的西府皮影造型来影射人物的性格。
  2.肢体
  西府皮影人物全身上下有11个部件需要独立制作,包括头、四肢、上半身、下半身。制作师傅会把各个关节连缀起来,在颈前装根铁丝以支撑影人主体,再在双手处各装一根铁丝以连接耍杆,从而操纵影人,完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但手工制作未免粗糙,细节无法细化到位,因此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皮影动画制作之时,可将人物部件再度细化,如头发、胡须、眉毛、指甲等部位,使动画人物更加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3.转场
  传统皮影的换场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一般一个场景结束之后,艺人需要在白幕上直接撤走上一个场景,下一个场景也就紧接着布置。这对数字化皮影动画的制作有一定的启发,但也有其局限性。数字化皮影动画在制作之时,可以借鉴传统皮影的换场方式,在分镜头设计中依次叠入场景中需要的景物,使画面连贯自然;也可以时间为序,皮影中场景的画面,可以反复的利用,场景与图层结合,逐帧播放,加上场景流动给人以完整画面。
  4.情境
  动静与虚实相融皮影结合艺术创作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皮影道具的“静”来演绎皮影戏的“动”,由静而生动,由动而描静,此为“动静相生”;通过灯光把半透明的影人投射到白幕上,灯光在白幕上形成了“中间实而亮,四周虚而暗”的虚实变化效果,引人注目,此为“虚实相融”。而皮影动画的制作可以对此进行借鉴。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也结合了皮影的艺术效果,光线图出人物造型,优化影人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并充分利用光影效果,画面与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把动画影片推向高潮,引人入胜,达到共鸣。

四、 数字皮影动画新突破


  当前陕西省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西府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文化特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将皮影带到更多人面前供人欣赏,皮影动画的制作必须突破固有的局限,不能按常习故,忽略今人的观影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
  (一)色彩
  红、黄、蓝、绿、黑等纯色构成了传统皮影主要色调,色彩之间互不影响,不分颜色深浅,各色之间也不加调配。这使得人物造型的外观看起来有些單调。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物造型的敷彩从手工制作变成数字制作,这省去了人工调配的麻烦,因此应充分运用色彩技术,使动画角色的外形更加丰富。制作者不必束缚于传统皮影的框架,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影人的头发、肤色、衣着等方面大胆运用不同色彩,合理调配,更体现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2006年《桃花源记》,获得“金猴奖”最佳短片奖,为我国动画产业未来指明了方向,短片把中国传统元素与民间美术相融合,加之传统乐曲,生动形象生动,优美意境,得到了广泛好评。
其他文献
名称:《电视传播管理概论》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3月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电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电视已不再单纯地被视作
在我十几年的艺术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老师王宏剑先生.他帮助我改正了很多自身的缺点,让我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我如何去探寻宇宙规律,及做人的道理,时时刻刻
期刊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姜丹书编纂的《美术史》,由此开启了民国西洋美术史译介的热潮,尤其在1928年-1938年间出现了井喷式的编译出版高峰,直至1949年,公开发表/出版各类西
摘要: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会面临意义、风格、形式等多方面的障碍,源语的神韵和风貌很难展现,所以文学翻译可译性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而阐释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虽然在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但译者若能够以前理解为基础,遵循在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则可以通过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而相对再现原著的神韵,使文学翻译具有相对可译性。  關键词:文学翻译
近5年来,由国家层面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接踵而来.对于艺术家而言,鸿篇巨制的国家主题性创作并非一次次驾轻就熟即可完成的创作,而是一次次历险和锤炼.每一次所面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野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性质、翻译过程中的障碍,译者的地位及其复杂的阐释过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并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关键词:文学翻译;障碍;可译性一、 阐释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翻译和阐释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实现双方共同理解的重要媒介,想要理解就需要進行解释,文学翻译其实就是在不同
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行动就是一场自我意识与艺术生成之间的揣摩、试探、角逐,二者间持续较量直到意境达成,情绪释放并归于平静,方能获得皆大欢喜.所以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评判和
期刊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其职业角色的思想认知、生活体验以及行为实践,并且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它不同于教师专业认同、教师角色认同与教师身份认同,包括职业认识
目的: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一直被认为颌面外科领域中一个争议的话题,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不同的固定方法对下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并确定哪个治疗方案是下颌骨骨折
氟斑牙是指发育形成和矿化过程中的牙齿因氟摄入过量所引起的一种牙发育障碍,主要累及恒牙牙釉质,使牙釉质表面呈白垩样条纹或斑块、黄棕色着色、出现凹坑。氟能降低相关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