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狀况,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方法:针对179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不同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结论: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艾滋病;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系列机会性感染,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1],目前尚无法治愈。尽管青壮年是艾滋病患者的主体,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人数也不少。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关爱门诊收治艾滋病病人1146例,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179例,所占比例为15.62%。与其他艾滋病感染人群不同的是,他们大部分是因婚外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老年艾滋病病人除了要承受机体痛苦症状之外,还有复杂的心理神经因素与疾病相关[2]。自卑感、羞耻感、负罪感、被遗弃感、恐惧感使得他们情绪低落,影响了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本文探讨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护理对策,希望为老年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关爱门诊收治179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男性139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感染途径基本上是性传播,有177例,另2例感染途径不明。51例病人均患两种以上合并症。合并肺结核16例,鹅口疮4例,口腔毛状白斑4例,复发性严重的细菌性感染1例,食管念珠菌病4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反复严重的细菌性肺炎4例,带状疱疹12例,青霉菌病3例。
2 心理状态
老年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和悲伤。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由于每个患者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异,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
2.1抑郁焦虑心理。老年艾滋病患者发病后一般都有强烈的负罪羞耻感。177例经性感染艾滋病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一部分是丧偶或离异后寻找性伴侣而感染;另一部分虽有配偶,但对配偶不忠诚,有不良婚外性行为。他们感染艾滋病后觉得难以向家人、单位启齿,羞耻感使患者不知如何面对家人,特别是妻子。他们顾虑重重:怕传染家人;怕不能治愈,人财两空;怕亲属、邻居、单位知道真相而身败名裂。
2.2极度恐慌心理。主要表现在刚开始治疗的患者或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他们会突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在恶化,是死亡在向自己宣战,这个心理状态的病人一般求生的欲望会消减,失望悲观的情绪会滋长蔓延,产生极度的恐慌。治疗中合并症的折磨使病人痛不欲生,口腔念珠菌感染令病人吞咽困难、疼痛,甚至不能进食。肺部感染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衰竭,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加重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
2.3自暴自弃心理。老年病人有的认为自己年事颇高,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在这种消极态度的驱使下,病人们便自暴自弃,不去配合做治疗,不对生命满怀期待,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因经济上的困难、家属的疏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而放弃抗病毒治疗,随着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加剧,患者对未来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无存在价值和治疗的必要,产生消极的情绪。
3 护理对策
对老年艾滋病患者在进行规范性治疗的同时必须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关怀。这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认真配合治疗,也有助于患者对他人采取一种负责的态度,在社会上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在遵循尊重原则、不评判原则、保密原则、坚持职业关系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人格、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精神上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与病人通过交谈进行感情沟通,建立友谊,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体察病人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了解病人形体上的痛苦,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不恐惧、不歧视患者,主动、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缓解其心理压力。用心倾听者患者的自我表达,让他们感到倾听者能够明白他们的处境和想法,感到有人理解他们,给他们一种舒畅、释然和满足的感觉。
3.2消除患者恐惧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部分老年患者因病情长期反复发作,对身心造成极大创伤,进而使其缺乏对病情康复的信心。护理人员需向其耐心讲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经过及疗效等,并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心理暗示、说服,诱导患者正确看待艾滋病,使患者对艾滋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从而降低内心的恐惧情绪,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让艾滋病患者充分了解艾滋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的有关知识及变化规律,提供有关HIV/AIDS的健康教育资料,反复宣传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而得到控制的,能够长期存活,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病情缓解,有利于艾滋病的治疗与恢复。
3.3尊重、理解、关爱老年艾滋病患者。护理人员要对病人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上有困难,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不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多举一些好转的病例,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接触患者时表现出诚恳态度,愿意接受并体会对方的感受,并使患者感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与患者交谈时掌握好说话的音调、用词,真正使患者感到温暖,从而愿意接受帮助,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
3.4对病人及家属做好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向患者介绍治疗上的新方法、新进展,讲述其他患者成功事例,让患者看到一些希望,树立信心。在保护患者隐私和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家属共同参与,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劝导家属不抛弃、不放弃,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怀,对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命质量具有其他医疗护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因病人家属对艾滋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利用科普小册子等宣传资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艾滋病有所了解。做好老年艾滋病病人的思想工作,让其及早将实情告知性伴侣或配偶,以便性伴侣或配偶及时检查HIV抗体。如果感染了,可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没有感染,则可以采取措施,预防HIV的进一步传播。要让他们明白: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他们就不会把病毒传给自己的亲人;只要积极治疗,坚持与艾滋病病毒作斗争,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4 结论
对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干预之所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心理干预较好地减轻了患者部分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下接受治疗,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和良好的情绪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作用,进而调节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最大限度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福生.国际艾滋病研究的新进展.传染病信息.2002.15(3):100-101
[2] 施辛.马维祥.苏玉华.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3):152-153
【关键词】老年;艾滋病;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系列机会性感染,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1],目前尚无法治愈。尽管青壮年是艾滋病患者的主体,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人数也不少。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关爱门诊收治艾滋病病人1146例,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179例,所占比例为15.62%。与其他艾滋病感染人群不同的是,他们大部分是因婚外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老年艾滋病病人除了要承受机体痛苦症状之外,还有复杂的心理神经因素与疾病相关[2]。自卑感、羞耻感、负罪感、被遗弃感、恐惧感使得他们情绪低落,影响了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本文探讨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护理对策,希望为老年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关爱门诊收治179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男性139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感染途径基本上是性传播,有177例,另2例感染途径不明。51例病人均患两种以上合并症。合并肺结核16例,鹅口疮4例,口腔毛状白斑4例,复发性严重的细菌性感染1例,食管念珠菌病4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反复严重的细菌性肺炎4例,带状疱疹12例,青霉菌病3例。
2 心理状态
老年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和悲伤。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由于每个患者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异,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
2.1抑郁焦虑心理。老年艾滋病患者发病后一般都有强烈的负罪羞耻感。177例经性感染艾滋病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一部分是丧偶或离异后寻找性伴侣而感染;另一部分虽有配偶,但对配偶不忠诚,有不良婚外性行为。他们感染艾滋病后觉得难以向家人、单位启齿,羞耻感使患者不知如何面对家人,特别是妻子。他们顾虑重重:怕传染家人;怕不能治愈,人财两空;怕亲属、邻居、单位知道真相而身败名裂。
2.2极度恐慌心理。主要表现在刚开始治疗的患者或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他们会突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在恶化,是死亡在向自己宣战,这个心理状态的病人一般求生的欲望会消减,失望悲观的情绪会滋长蔓延,产生极度的恐慌。治疗中合并症的折磨使病人痛不欲生,口腔念珠菌感染令病人吞咽困难、疼痛,甚至不能进食。肺部感染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衰竭,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加重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
2.3自暴自弃心理。老年病人有的认为自己年事颇高,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在这种消极态度的驱使下,病人们便自暴自弃,不去配合做治疗,不对生命满怀期待,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因经济上的困难、家属的疏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而放弃抗病毒治疗,随着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加剧,患者对未来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无存在价值和治疗的必要,产生消极的情绪。
3 护理对策
对老年艾滋病患者在进行规范性治疗的同时必须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关怀。这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认真配合治疗,也有助于患者对他人采取一种负责的态度,在社会上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在遵循尊重原则、不评判原则、保密原则、坚持职业关系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人格、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精神上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与病人通过交谈进行感情沟通,建立友谊,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体察病人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了解病人形体上的痛苦,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不恐惧、不歧视患者,主动、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缓解其心理压力。用心倾听者患者的自我表达,让他们感到倾听者能够明白他们的处境和想法,感到有人理解他们,给他们一种舒畅、释然和满足的感觉。
3.2消除患者恐惧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部分老年患者因病情长期反复发作,对身心造成极大创伤,进而使其缺乏对病情康复的信心。护理人员需向其耐心讲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经过及疗效等,并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心理暗示、说服,诱导患者正确看待艾滋病,使患者对艾滋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从而降低内心的恐惧情绪,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让艾滋病患者充分了解艾滋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的有关知识及变化规律,提供有关HIV/AIDS的健康教育资料,反复宣传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而得到控制的,能够长期存活,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病情缓解,有利于艾滋病的治疗与恢复。
3.3尊重、理解、关爱老年艾滋病患者。护理人员要对病人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上有困难,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不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多举一些好转的病例,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接触患者时表现出诚恳态度,愿意接受并体会对方的感受,并使患者感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与患者交谈时掌握好说话的音调、用词,真正使患者感到温暖,从而愿意接受帮助,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
3.4对病人及家属做好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向患者介绍治疗上的新方法、新进展,讲述其他患者成功事例,让患者看到一些希望,树立信心。在保护患者隐私和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家属共同参与,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劝导家属不抛弃、不放弃,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怀,对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命质量具有其他医疗护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因病人家属对艾滋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利用科普小册子等宣传资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艾滋病有所了解。做好老年艾滋病病人的思想工作,让其及早将实情告知性伴侣或配偶,以便性伴侣或配偶及时检查HIV抗体。如果感染了,可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没有感染,则可以采取措施,预防HIV的进一步传播。要让他们明白: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他们就不会把病毒传给自己的亲人;只要积极治疗,坚持与艾滋病病毒作斗争,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4 结论
对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干预之所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心理干预较好地减轻了患者部分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下接受治疗,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和良好的情绪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作用,进而调节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最大限度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福生.国际艾滋病研究的新进展.传染病信息.2002.15(3):100-101
[2] 施辛.马维祥.苏玉华.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