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正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也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更快乐、更有个性地学习。本文通过对一节公开课的反思,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新课标 尊重 独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91
在讲授“颐和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到“油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时,忽然听到学生说:“老师,这句话里有个别字。”“是吗”教师循声走去,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起来。这是一位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此时显然有些慌乱,但很快又镇定了下来。
看着那个孩子认真的眼神,她对大家说:“咱们来一场辩论赛怎么样?”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教师说:“认为这个字有错误的为正方,认为这个字是对的为反方。请大家分开坐好。”
正方发现别字的那位同学自信的说:“油船、画舫都属于船,船在水中运动是划船,我们平时都用立刀旁的‘划’,从没有用过三点水的‘滑’,因此三点水的‘滑’是别字。”说完,走到黑板前工工整整地写上“划”。另一同学补充:“‘滑’和‘划’同音,并且意思相近,容易混淆。所以大家要注意辨别同音字、义近字,以免写别字。”
反方一男同学马上站起来,坚定不移地反驳道“课本是经过作者、编辑多次审查和核对的,绝对不会错。”有同学补充:“假如‘滑’是别字的话,那么多老师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早该发现改正过来了。”
正方说:“难道教材和老师就没有错吗?”“既然你们说没错,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三点水的‘滑’,而不用立刀旁的‘划’呢?”(真是争锋相对,寸不不让)
反方同学端起课本,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正方同学也那起书仔仔细细地读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辩论对策。
反方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联系前文‘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这一句,可以看出湖面是平的,油船、画舫轻盈而缓慢地在湖中运行,好像在平平的镜面上轻轻地滑过。三点水的‘滑’比立刀旁的‘划’更能突出湖面的平静。”
“‘一点痕迹’是指水波很浅很细小,‘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因为滑的很轻很轻。因此,三点水的‘滑’和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对应一致的。而立刀旁的‘划’比三点水的‘滑’动作要重一点,漾起的水波就大一些,用了‘划’就把平静的‘镜面’划破了。”另一个男生紧接着说。
“‘游船、画舫在(像一面镜子的)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写动态的,而‘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是写静态的。写动更能衬托湖面的静。”一位男同学不甘落后的说。
那位女生又站起来补充:“这个‘滑’字用的准确、精妙,生动地描绘了昆明湖那平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湖水的喜爱之情。因此,‘滑’不是别字。”
反方同学的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
正方提出错字的男同学略带羞涩地说:“仔细读完课文,我们也有同感了,看来,我们的观点错了。”
此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也很激动:“现在老师就是记者,想进行现场采访,请你们谈一谈赛后的感想、体会。”通过一个‘滑’字引起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争辩、反省,最后能上升到对事物的认识,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形成。可谓“滑”字激起千层浪。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正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也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更快乐、更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请你谈谈你的看法”等类似语言,这无疑体现了对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个性的尊重。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我们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如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呢?作为指导者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关注为起点,以满足为重点,尊重学生的体验:“一篇文章从哪讲起,重点讲什么,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取决于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的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感觉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阅读中所关注的问题为教学起点,以学生主体的满足为教学重点。”《颐和园》这篇文章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为教学点的。通过不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畅导的理念。
2.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中的读书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既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应有教师的释疑解难,对学生的体验不符合文本主旨的,教师要予以引导甚至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体验产生新的洞查,产生的新的见解。
3.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成功的经验,靠学习,靠借鉴,更靠自己苦苦求索。语文教学是科学。进行科学探索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对急功近利、企盼迅速觅得一剂教学改革良方的功利主义,对追求方法、形式花样翻新而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永远说“不”!在这一艰苦的求索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初步形成的体验,由于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便于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模糊走深刻清楚。如果我们的教师唯书至上,压抑学生的个性,推崇统一,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在这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思维差异,没有抓住辨析“滑”字的瞬间,学生那一个个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就不会迸发,那流淌着的一个个创新的音符就会被休止,那充满生机的辩论场面就不会出现。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给他们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个个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让他们在辩论中明是非,悟道理;让他们在辩论中求发展,求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 尊重 独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91
在讲授“颐和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到“油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时,忽然听到学生说:“老师,这句话里有个别字。”“是吗”教师循声走去,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起来。这是一位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此时显然有些慌乱,但很快又镇定了下来。
看着那个孩子认真的眼神,她对大家说:“咱们来一场辩论赛怎么样?”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教师说:“认为这个字有错误的为正方,认为这个字是对的为反方。请大家分开坐好。”
正方发现别字的那位同学自信的说:“油船、画舫都属于船,船在水中运动是划船,我们平时都用立刀旁的‘划’,从没有用过三点水的‘滑’,因此三点水的‘滑’是别字。”说完,走到黑板前工工整整地写上“划”。另一同学补充:“‘滑’和‘划’同音,并且意思相近,容易混淆。所以大家要注意辨别同音字、义近字,以免写别字。”
反方一男同学马上站起来,坚定不移地反驳道“课本是经过作者、编辑多次审查和核对的,绝对不会错。”有同学补充:“假如‘滑’是别字的话,那么多老师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早该发现改正过来了。”
正方说:“难道教材和老师就没有错吗?”“既然你们说没错,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三点水的‘滑’,而不用立刀旁的‘划’呢?”(真是争锋相对,寸不不让)
反方同学端起课本,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正方同学也那起书仔仔细细地读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辩论对策。
反方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联系前文‘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这一句,可以看出湖面是平的,油船、画舫轻盈而缓慢地在湖中运行,好像在平平的镜面上轻轻地滑过。三点水的‘滑’比立刀旁的‘划’更能突出湖面的平静。”
“‘一点痕迹’是指水波很浅很细小,‘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因为滑的很轻很轻。因此,三点水的‘滑’和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对应一致的。而立刀旁的‘划’比三点水的‘滑’动作要重一点,漾起的水波就大一些,用了‘划’就把平静的‘镜面’划破了。”另一个男生紧接着说。
“‘游船、画舫在(像一面镜子的)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是写动态的,而‘湖面静的像一面镜子’是写静态的。写动更能衬托湖面的静。”一位男同学不甘落后的说。
那位女生又站起来补充:“这个‘滑’字用的准确、精妙,生动地描绘了昆明湖那平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湖水的喜爱之情。因此,‘滑’不是别字。”
反方同学的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
正方提出错字的男同学略带羞涩地说:“仔细读完课文,我们也有同感了,看来,我们的观点错了。”
此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也很激动:“现在老师就是记者,想进行现场采访,请你们谈一谈赛后的感想、体会。”通过一个‘滑’字引起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争辩、反省,最后能上升到对事物的认识,甚至是思维方式的形成。可谓“滑”字激起千层浪。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正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也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更快乐、更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请你谈谈你的看法”等类似语言,这无疑体现了对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个性的尊重。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我们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如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呢?作为指导者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关注为起点,以满足为重点,尊重学生的体验:“一篇文章从哪讲起,重点讲什么,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取决于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的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感觉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阅读中所关注的问题为教学起点,以学生主体的满足为教学重点。”《颐和园》这篇文章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为教学点的。通过不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畅导的理念。
2.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中的读书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既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应有教师的释疑解难,对学生的体验不符合文本主旨的,教师要予以引导甚至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体验产生新的洞查,产生的新的见解。
3.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成功的经验,靠学习,靠借鉴,更靠自己苦苦求索。语文教学是科学。进行科学探索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对急功近利、企盼迅速觅得一剂教学改革良方的功利主义,对追求方法、形式花样翻新而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永远说“不”!在这一艰苦的求索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初步形成的体验,由于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便于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模糊走深刻清楚。如果我们的教师唯书至上,压抑学生的个性,推崇统一,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在这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思维差异,没有抓住辨析“滑”字的瞬间,学生那一个个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就不会迸发,那流淌着的一个个创新的音符就会被休止,那充满生机的辩论场面就不会出现。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给他们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个个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让他们在辩论中明是非,悟道理;让他们在辩论中求发展,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