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可预知的美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y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晖是一位对弗洛伊德和福柯都有探研的诗人,他的诸多作品,都贯注如梦般的诗性。可以看出,唐朝晖的读书之杂之多。尤其是在创作技巧上,绝然不雷同于当下诸多散文诗写作者。他常用小说笔法,组构文本内容。套匣式:小事件套小情节。大意义指向套小意义指向、大背景套小插曲。有时故意打乱文本时间,重新组构时间顺序。跳跃式:与时序的颠倒有直接关联。诗人完全改变循序渐进的时间流程,有意将逻辑弄得混浊不清,出奇不意,大胆穿插语言元素。运用倒插、转述,更为有效为诗的情境映现出一丝亮光。
  《瓷》,是我从中剔选的短章。“土地埋藏着一颗跳动的心,黑夜漫延着自己的富有。”一种阔大的起句。“土地”是诗人写作常用的具有“四元素”的词语。“土地”是自然秩序中司空见惯的,与诗人的心灵有着完整的诗性关系。“瓷”从土地中来,但无法逃避的,是亡逝的命运。这种“亡逝”,让人找到共同性。它隐喻生存与毁灭的灾难无法抗拒的“宿命观”。有着西绪弗斯的悲凉轮回:从土地中来,最后终将回归成泥土。它更多的,又贴近我的内心体验,以及灵魂的感应。“黑夜”让人无法全部看清土地之上的所有。但是,这块土地,却无处不弥漫着真实与虚幻。“土地”是生命实体,它沉埋巨大的灵魂。人,只有依附土地才有梦想。离开土地,梦想无根。从此意义上说,土地是富有的象征。
  一捧水,或者一抔土,烧制出一个瓷。“一千年”,这里只是一个时间的符号,并不代表真正意义的时间。或许更久远。因此不具有规定性。“瓷”之本身,有如人的生命,肌肤的弹性与骨殖的坚硬,会随时间的延宕而松散。那么,这瓷是冷肃的吗?非也。它仍然有着“火的温度”。那些久远了时代的火焰,无数次让一些泥土凝聚,松散;再凝聚,再松散。“古窑”是一个生活征象,是一个可能辨识存在的本质事物。它通过古瓷残片来求证映像。其物象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了。“天空的镜子,把所有身体平面化。”西方小说文本,“镜子”是照得见实物的所在,但却是虚幻。它是人的思考之反观。瓷片散落,虚壳表象,成为有限想象。人一生,不也如此这般?记忆之实,与生命镜象的散射,到最后,也只剩下一缕光一片羽。人如瓷。生命如瓷。整个大地如瓷。生存在其上的生命本态,也如瓷般的脆弱或短暂。虽千年,也是易碎。“生老病死的过程,变得极度简约。”有如博尔赫斯所记途的梦境。那些梦境,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延绵。如何来解构这个梦?那就要从时间之外逃离梦的愿望。那些无法摆脱的困惑,仅会成为我们的伤痛。
  “瓷”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个抒情载体。不同的时空,会让不同的感受呈显出它的玲珑与多义。这正是博尔赫斯要证明的:诗人或作家要凌驾于时间和空间之上,如果摆脱不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就会囿于现实。那么,其思考也将是索然无味的思考。“瓷”的永久性是值得怀疑的虚幻之证像。诗人灌注的理念,通过一个物件透显出来。有时,我们极易被某种现象迷惑,这个表面光洁可爱的现象下,却是愚钝的目光。那些极易散尽的物象,是实体,也是幻象。“碎在瞬间”,还原了事物存在的真相。
  瓷。被土地塑造,又被土地毁灭。从完整,到碎裂;从宝贵之珍,到废弃之物;从实,再到虚;从真切,到虚幻……这个过程中,我能体味到什么?是自身的生命本相之幻,还是整个人类的集体宿命?或者整个时光之荒芜般的快速凋零的倥偬?也许,我之所见,也如瓷般,不过是破碎了的“一地梦想”而已。
  唐朝晖的散文诗是探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天使》这章简练、精短,意识清澈、透明,暗示着一种圣洁的力量存在。那么,这种圣洁的力量是否存在?“天使是有的”,起句就是一个肯定句式。如同我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如何知道天使存在?如何知道那些纯净的精神灵魂存在?
  “她展翅的声音通过风流过来。”小说语言对于诗的渗透,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唐朝晖意识流动常用的手法。作为诗文本审美经验的一种,审美观照与直觉、想象、联想、回忆、移情,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但又并不等同。这样的描述,目的是有在场感。而且,这个天使,“她就在我面前”。
  “天使”暗示“我”或者人们对于希望有着一种确信与追求,且必然有美好收获。但是,对于如天使这般美好的精神灵魂,我确乎“无法形容她的模样”。天使是看不见、摸不到的,那么便不可知。但是唐朝晖恰恰是反过来,他定然要让自己“看得见”这样的“天使”,从而变不可知为可知。因此,“她就在我面前”,就不能说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意境的陌生化创造,是诗人的内心灵动。与现实难以言传的、极其复杂的对抗与融合。天使的“不可知论”与“可知论”之辨,更能证明他的生命理想。这种生命理想,是让一种梦境般的幻觉来切入对于现实的疏离。有如阿尔图尔·兰波的《美之存在》和《仙境》,一种由通灵诗人在远离喧嚣时看到的一个幻象,一种不可预知的美。这个美的幻象由朦胧而清晰,最终成为一个活物,高贵和奇异的存在。从而辨识照鉴美丑、真假、善恶。这种贯注的思想,有着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意义。也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摒弃了逻辑关系、未加分化的一种状态。当然,直觉性的内心,或许最能接近文本所要表述的愿望。
  “天使”的到来,“我”一个人似乎还怕不足以证明,“我”要让“树叶和女儿”看见天使。“天使来了。她说。”又是一种小说人物出现时的情境语言。这种语言,对于组构诗的意境,以及对潜意识的确定、指认,有着提升的作用。当然,这是唐朝晖的独特,这个独特运用恰到好处。“知觉”有时会为诗人开启一个世界。我想,这正是审美经验哲学家所要强调的内容。因此,唐朝晖内心的“天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生命理想。有了这些,也便有了具体的形象。
  这种审美观照又远不止于一般性的视觉观看,它还兼之以明显的心理活动,来照映哲学,从而更好呈显事物本体的、终极意义。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对本质现象为人的直觉所用而做出的指认。胡塞尔认为,感知表象的充盈,需要的,是自身来控制。澄明的诗意,来自于人本意绪。缘此,文本之“主体性”感觉更强烈,也更能进入:“我飘了起来,如初冬满目的黄叶。经过腐烂的过程,我干干净净地离开。”诗人的指认过程,从最初的猜测判断“天使是有的”,到能看到“天使的模样”,再到女儿也能看到“天使来了”(既使我离开),再到“我”本身最后也成了天使。这是一个精神生命纯化的过程,也是诗人祈盼灵魂飞升的最终理想。
  “身体的眼睛”,当然是灵魂的感知。而“我在这里醒来”中的一个“醒”字,则暴露了诗人其实是抒写梦境。这让我想起了鲁迅《野草》里的《好的故事》,也似这般的梦境:对现实的排拒,寄望于梦的安慰。唐朝晖这里所寄望的梦想,是“有如打开一本书,内容是新的”的世界。他希求人们意识中神秘而难以接近的天使,会是一个新的形象,会成为“漫游着,闲逛着,就像现在的我”那般的平常、普通。更好贯彻生命理想的澈亮。这样的生命理想,我想也应是每个人内心所祈愿的。
  (作者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杨晓澜
其他文献
农人  夏至,农人们大规模地出现在田地里。  玉米们快速而疯狂地在短短的夜里与野草们同时飞快上窜。  播种时为确保种子发芽,他们在每个穴里都要投下四到五颗种粒。经过节气中风沙、细雨的残暴抚慰和悉心滋润后,经受考验并被恩待的种子们,便开始发芽,生根,生长,而另一些种子便永远被埋在地底,成为尸骨,化泥成土。  并不是每枚种子最终能成为成熟的庄稼。被神庇护的生物,都要经历不断拣择和考验的历程,被抛弃和恩
<正>~~
期刊
云南某硫精矿含铜0.76%、含铋1.77%;铜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铋主要以辉铋矿、辉铅铋矿、铋华和自然铋等形式存在;含铜矿物主要以连生体形式存在于粗粒级中,含铋矿物多以微细粒
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流向下,整个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由此高校教学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对钢琴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就其有效教学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核心素养;有效培育  素质教育环境下,全面发展学生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格调,而钢琴教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精神品格和文化修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求的。
春节前的这场雪,下得及时,下得温馨,也下得诗意。且不说儿童少年面对天空飘舞的雪花和地上铺满的积雪是那般地兴奋、激动,全然不顾寒冷的侵袭而情绪激荡地在堆雪人或打雪仗,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文明为中心根基的,“父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社会权威、秩序、传统、历史的符号所指。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维系其整体存在的超稳定的结构形态,建构了一系列“父权”制社会规则、秩序和价值准则。即使在当代中国,“父权”意识也是深入中国人潜意识的重要结构之一。文学创作中的“父权”主题是对父权制文明的一种知性的艺术沉思,是一种以平视的姿态对某类先验的秩序性
摘 要: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美术教学,以互联网为切入口,以建构主义为出发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检索美术资料的能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PPT教学课件等新式教学媒介,让学生形成美术学习的新思维。  关键词:网络美术激发创新个性化  绘画是一种直观表现对象的艺术,趣味性和浓厚的情感贯穿始终,通过色彩、笔触表现自己的个性感情,是现代初中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
<正>一、现代水墨的兴起1.现代水墨的兴起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艺术的现代化已成为了一些励志革新的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水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怎
摘 要:随着文化力量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占比越来越重,文化艺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为适应未来的音乐发展,对我国的作曲人才的培养已经被纳入了重要议程。在未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市场,必然是“适者生存”的状态,既有无限可能的发展契机,又有不可避免的发展挑战。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发展思路,稳步前行,是众多中国作曲家面临的问题。只有紧跟未来的时代趋势,强化作曲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未来的音乐市场上站稳脚跟。
从小自卑的常远,内向而敏感,常人不经意话语,会很容易刺激到他的自尊。尽管人到了中年,事业小成,妻贤儿慧。但都无法消除他的自卑,因为“不可得的东西,直到得到的那天,才会真正消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