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尚是个圈,常有“土到极致便是潮”的论断,“乡爱”正式回到大众视线并引发热议的契机在于《乡村爱情11》“高大上”国际版海报的发布。号称要“全球发行,将快乐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剧组公布了英、法、日、韩、泰、印度、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版本的九张海报。
幸福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那个屯”
2006年《乡村爱情1》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以反映农村青年爱情与奋斗的主流叙事填补了国产连续剧此一类型上的空白:此后分别经历了2011年从央视转卫视播出、2015年卫视转纯网播的调整,但并未削弱《乡村爱情》系列的影响力;2014年播出时点击量甚至超过当年现象级爆款《来自星星的你》,分上下部上线的《乡村爱情10》成绩亦不输“流量IP”剧。
看看十三年里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乡爱”随播出平台更改而进行的策略调整,尤其2015年转为纯网播剧以来,紧跟亚文化潮流,剧中出现的“尼古拉斯·赵四”鬼步舞、东北F4表情包共同组成了大陆“鬼畜”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宣传仍旧只是抛出的噱头,不变的是故事的结构,甚至可以说是“象牙山谢王刘赵四大家族”几乎滥套式的故事重复。
稍加整合,可以发现主要是事业与感情两条线上并置的四种故事主题:1.升职获得权力,如竞选村干部、争当山庄经理;2.创业获得财富,如开设果园、花圃、豆腐厂;3.恋爱催婚;4.催生求子。后两个部分在观念上仍保留着乡土性:女人们要百忍成钢、生男孩传承家族、父亲作为“大家长”享有难以拒绝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等等——这种“落后”突出表现为观众在弹幕里戏谑的设问“讲一个恐怖故事,假如你爹是谢广坤”。《乡村爱情》主要靠在每一条线索上设置主角受挫情节,来作为推动剧情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在不断拆解对“城里人”的错误崇拜,重新确立“屯里人”的主人翁位置,叙述幸福生活的来源并不在别处,就在“我们那个屯”。
东北性与喜剧性:当我们看“乡爱”时,我们在看什么?
观看《乡村爱情》故事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是:剧集的限定性是东北故事,“乡爱”通过作品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塑造了农民成为东北代言人,观看时或许有着文化差异、观念保守、故事俗化、套路重复等众多问题,那么,追剧时观众的动力到底源自何处呢?《乡村爱情》何以具有更新11季的生命力?甚至让“乡爱粉”直呼:“想一直看到谢飞机(剧中儿童角色)60大寿!”
首先,讲故事的节奏与笑料的铺排需精心设计,尽管故事是套路式的重复,但剧情不注水、节奏不拖沓,“打开网页不知不觉几集就看完了”的评价,能不使人生厌而按下暂停播放键——对于媒介赋权的观众而言,这才是作品的及格线。而愿意一直追下去的观众,或许还与长寿作品的“直播式日常”与陪伴性相关,“演员演技太自然了,看的时候从来都没觉得他们是在表演,就觉得他们是真实生活的”。但不可忽略的是“本山传媒出品”烙刻在“乡爱”骨子中的东北性与喜剧性。
一方面,“乡爱”观众对作品的接受、认可,最初的“审美训练”或许来自1990年代以来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乡村爱情11》在播出前还曾发布两版预告海报作为宣传,其中“象牙山时装周海报”男装秀场的穿搭:“主要有穿着2019春夏流行色‘辣椒茎绿’棉服、头戴贝雷帽的赵四,以深沉低调颜色为主、但又不忘以白色礼帽和红辣椒作为点睛配饰的刘能,选择艳压金球奖红毯的‘公主蓝’拼色T恤的谢广坤,以及米色西服套装混搭帆布袋的宋晓峰等。”在新潮中也依稀可见1997年春晚小品《红高梁模特队》的影子:以“劳动创造美”为主旨,身扛蒜头辣椒、粮食蔬菜为饰品,以便宜的劳动工作服为服装,鲜艳的色彩搭配。
另一方面,上面提到《乡村爱情》系列四个类型的故事原型也是赵本山小品中常见的叙事。《乡村爱情》中刘能、谢广坤等人每季一争的争当“村干部”,对“托关系办事”“想当官儿”的讽刺其前身或许就在《牛大叔提干》等社会讽刺小品中。对办事“吃喝风”“浮夸风”、爱占小便宜毛病的抨击在《乡村爱情》中多有体现。而小品《拜年》中对真心为农民办实事、为老百姓多考虑、不为自己寻方便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在《乡村爱情》中由大学生村官的人物设置来承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爱情》的“土潮”本身,即内在于2014年以来东北喜劇的青年化转向大潮之中。除去开心麻花一脉,随着赵本山的逐渐淡出,赵家班弟子开始活跃在各网络平台与电视综艺节目中,以及新媒1本发展、短视频平台所催生的“东北性”主导的亚文化形态,都使东北的喜剧文化呈现为一种青年化。
幸福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那个屯”
2006年《乡村爱情1》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以反映农村青年爱情与奋斗的主流叙事填补了国产连续剧此一类型上的空白:此后分别经历了2011年从央视转卫视播出、2015年卫视转纯网播的调整,但并未削弱《乡村爱情》系列的影响力;2014年播出时点击量甚至超过当年现象级爆款《来自星星的你》,分上下部上线的《乡村爱情10》成绩亦不输“流量IP”剧。
看看十三年里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乡爱”随播出平台更改而进行的策略调整,尤其2015年转为纯网播剧以来,紧跟亚文化潮流,剧中出现的“尼古拉斯·赵四”鬼步舞、东北F4表情包共同组成了大陆“鬼畜”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宣传仍旧只是抛出的噱头,不变的是故事的结构,甚至可以说是“象牙山谢王刘赵四大家族”几乎滥套式的故事重复。
稍加整合,可以发现主要是事业与感情两条线上并置的四种故事主题:1.升职获得权力,如竞选村干部、争当山庄经理;2.创业获得财富,如开设果园、花圃、豆腐厂;3.恋爱催婚;4.催生求子。后两个部分在观念上仍保留着乡土性:女人们要百忍成钢、生男孩传承家族、父亲作为“大家长”享有难以拒绝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等等——这种“落后”突出表现为观众在弹幕里戏谑的设问“讲一个恐怖故事,假如你爹是谢广坤”。《乡村爱情》主要靠在每一条线索上设置主角受挫情节,来作为推动剧情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在不断拆解对“城里人”的错误崇拜,重新确立“屯里人”的主人翁位置,叙述幸福生活的来源并不在别处,就在“我们那个屯”。
东北性与喜剧性:当我们看“乡爱”时,我们在看什么?
观看《乡村爱情》故事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是:剧集的限定性是东北故事,“乡爱”通过作品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塑造了农民成为东北代言人,观看时或许有着文化差异、观念保守、故事俗化、套路重复等众多问题,那么,追剧时观众的动力到底源自何处呢?《乡村爱情》何以具有更新11季的生命力?甚至让“乡爱粉”直呼:“想一直看到谢飞机(剧中儿童角色)60大寿!”
首先,讲故事的节奏与笑料的铺排需精心设计,尽管故事是套路式的重复,但剧情不注水、节奏不拖沓,“打开网页不知不觉几集就看完了”的评价,能不使人生厌而按下暂停播放键——对于媒介赋权的观众而言,这才是作品的及格线。而愿意一直追下去的观众,或许还与长寿作品的“直播式日常”与陪伴性相关,“演员演技太自然了,看的时候从来都没觉得他们是在表演,就觉得他们是真实生活的”。但不可忽略的是“本山传媒出品”烙刻在“乡爱”骨子中的东北性与喜剧性。
一方面,“乡爱”观众对作品的接受、认可,最初的“审美训练”或许来自1990年代以来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乡村爱情11》在播出前还曾发布两版预告海报作为宣传,其中“象牙山时装周海报”男装秀场的穿搭:“主要有穿着2019春夏流行色‘辣椒茎绿’棉服、头戴贝雷帽的赵四,以深沉低调颜色为主、但又不忘以白色礼帽和红辣椒作为点睛配饰的刘能,选择艳压金球奖红毯的‘公主蓝’拼色T恤的谢广坤,以及米色西服套装混搭帆布袋的宋晓峰等。”在新潮中也依稀可见1997年春晚小品《红高梁模特队》的影子:以“劳动创造美”为主旨,身扛蒜头辣椒、粮食蔬菜为饰品,以便宜的劳动工作服为服装,鲜艳的色彩搭配。
另一方面,上面提到《乡村爱情》系列四个类型的故事原型也是赵本山小品中常见的叙事。《乡村爱情》中刘能、谢广坤等人每季一争的争当“村干部”,对“托关系办事”“想当官儿”的讽刺其前身或许就在《牛大叔提干》等社会讽刺小品中。对办事“吃喝风”“浮夸风”、爱占小便宜毛病的抨击在《乡村爱情》中多有体现。而小品《拜年》中对真心为农民办实事、为老百姓多考虑、不为自己寻方便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在《乡村爱情》中由大学生村官的人物设置来承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爱情》的“土潮”本身,即内在于2014年以来东北喜劇的青年化转向大潮之中。除去开心麻花一脉,随着赵本山的逐渐淡出,赵家班弟子开始活跃在各网络平台与电视综艺节目中,以及新媒1本发展、短视频平台所催生的“东北性”主导的亚文化形态,都使东北的喜剧文化呈现为一种青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