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就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点来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然后从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审美教学模式、利用好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古代诗歌;审美教育
【基金项目】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七批立项课题“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课题编号:17-38)。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对人施加影响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反映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将论述古代诗歌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审美教育的现状
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本身就具有美丽绝伦的艺术美,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生丰富思想感情、提高文学修养的源泉。但是在当今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缺失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化思想比较突出
当今社会,竞争空前激烈。高考作为中国目前选拔人才比较公平的方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和教师都不顾一切地片面追求解题的技巧。审美教育在功利面前变得微不足道,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不是教学生如何欣赏美、鉴赏美,而是变成了考试的工具。这是多么悲哀!
(二)过分强调理性分析
中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意境美。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咬文嚼字、修辞手法,以理性的思维去代替感性的领悟。对于古代诗歌教学来说,应该以感性为主,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领悟的情与诗人心中的情融合起来。
二、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认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诗意的审美回归。为此,教师要转变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的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理性分析占主导地位,一首被大卸八块的诗歌是没有任何美的意义的。教师不应再唱独角戏,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解题能力;重视学生对诗歌整体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建立新的审美教学模式
(一)感受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都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沉溺于网络文化,根本不能静下心去留意生活中的美、诗歌的美。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
1.巧借音乐,创设情境。音乐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审美的环境里,感受美的意境。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可以先播放相关的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一幅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明月高挂的画面;然后配乐朗读,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2.善用图片,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古代诗歌时可以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联的图片,形成对学生视觉的冲击,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我收集了大量关于蜀道险峻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带来直观的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鉴赏美
学生进入审美的心境后,就要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要使学生的鉴赏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就必须从古代诗歌的朗读入手,结合写作背景,发挥想象。
1.以情品读。教师必须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范读: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迅速将他们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由学生自主地朗读,学会欣赏、领悟作者的感情。如在朗读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学生都为作者心中那深深的悲伤所感动。
闻一多先生曾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合该理论,笔者认为朗读诗歌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音节美。聞一多先生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古代诗歌恰恰就是格律诗的鼻祖,讲究对仗和押韵。例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其中,“苔”“栽”和“来”都是押“ɑi”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2)绘画美。这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 即诗歌的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比如诗歌《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这些就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积雨辋川图,诗人闲适安逸的心情也就不知不觉地在淡淡的文字里流溢出来。
2.分析背景。笔者所说的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二是诗人的生平经历。如果不熟悉诗歌的背景,那么很难体味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创造美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简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做出审美判断,更要让学生抒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比如在学苏东坡的《定风波》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将自己的感悟摹写出来。很多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对比苏东坡旷达超逸的人生观,写出了自己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的看法。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
四、利用好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册书选收了我国优秀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体验。那么应该怎样应用其中的审美元素呢?
首先,理解诗歌的关键词。关键词是理解全文主旨的重要词语,作用非常重要。例如王维在《观猎》中就通过“疾”与“轻”来描写猎鹰发现猎物的敏捷以及将军驰骋沙场的英姿。这是相互呼应的,通过这两个词为读者塑造出一个形象的将军人物。
其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例如杜甫在《哀江头》中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再次,挖掘诗歌的意境。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就需要乘胜追击,挖掘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静静地去体会和思索,让其思维在诗歌的意境中畅游。
五、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只要将其合理地应用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感。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第一点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主动捕捉外界的审美信息,让学生可以得到美学熏陶。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表现力,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热情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获得美的感染。此外,学生不仅模仿教师的优点,还会模仿教师的缺点,所以教师必须谨言慎行,美言美行,力求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化身。
古代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学生的审美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挖掘詩歌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审美内涵。以上只是笔者对古代诗歌审美教育提出的一些建议,如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多多指导。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3.
[2]余秋雨.千年庭院[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25.
[3]王琴.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4):69-70.
【关键词】古代诗歌;审美教育
【基金项目】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七批立项课题“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课题编号:17-38)。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对人施加影响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反映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将论述古代诗歌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审美教育的现状
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本身就具有美丽绝伦的艺术美,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生丰富思想感情、提高文学修养的源泉。但是在当今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缺失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化思想比较突出
当今社会,竞争空前激烈。高考作为中国目前选拔人才比较公平的方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和教师都不顾一切地片面追求解题的技巧。审美教育在功利面前变得微不足道,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不是教学生如何欣赏美、鉴赏美,而是变成了考试的工具。这是多么悲哀!
(二)过分强调理性分析
中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意境美。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咬文嚼字、修辞手法,以理性的思维去代替感性的领悟。对于古代诗歌教学来说,应该以感性为主,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领悟的情与诗人心中的情融合起来。
二、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认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诗意的审美回归。为此,教师要转变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的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理性分析占主导地位,一首被大卸八块的诗歌是没有任何美的意义的。教师不应再唱独角戏,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解题能力;重视学生对诗歌整体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建立新的审美教学模式
(一)感受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都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沉溺于网络文化,根本不能静下心去留意生活中的美、诗歌的美。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
1.巧借音乐,创设情境。音乐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审美的环境里,感受美的意境。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可以先播放相关的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一幅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明月高挂的画面;然后配乐朗读,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2.善用图片,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古代诗歌时可以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联的图片,形成对学生视觉的冲击,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我收集了大量关于蜀道险峻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带来直观的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鉴赏美
学生进入审美的心境后,就要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要使学生的鉴赏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就必须从古代诗歌的朗读入手,结合写作背景,发挥想象。
1.以情品读。教师必须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范读: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迅速将他们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由学生自主地朗读,学会欣赏、领悟作者的感情。如在朗读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学生都为作者心中那深深的悲伤所感动。
闻一多先生曾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合该理论,笔者认为朗读诗歌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音节美。聞一多先生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古代诗歌恰恰就是格律诗的鼻祖,讲究对仗和押韵。例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其中,“苔”“栽”和“来”都是押“ɑi”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2)绘画美。这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 即诗歌的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比如诗歌《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这些就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积雨辋川图,诗人闲适安逸的心情也就不知不觉地在淡淡的文字里流溢出来。
2.分析背景。笔者所说的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二是诗人的生平经历。如果不熟悉诗歌的背景,那么很难体味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创造美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简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做出审美判断,更要让学生抒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比如在学苏东坡的《定风波》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将自己的感悟摹写出来。很多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对比苏东坡旷达超逸的人生观,写出了自己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的看法。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
四、利用好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册书选收了我国优秀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体验。那么应该怎样应用其中的审美元素呢?
首先,理解诗歌的关键词。关键词是理解全文主旨的重要词语,作用非常重要。例如王维在《观猎》中就通过“疾”与“轻”来描写猎鹰发现猎物的敏捷以及将军驰骋沙场的英姿。这是相互呼应的,通过这两个词为读者塑造出一个形象的将军人物。
其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例如杜甫在《哀江头》中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再次,挖掘诗歌的意境。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就需要乘胜追击,挖掘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静静地去体会和思索,让其思维在诗歌的意境中畅游。
五、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只要将其合理地应用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感。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第一点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主动捕捉外界的审美信息,让学生可以得到美学熏陶。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表现力,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热情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获得美的感染。此外,学生不仅模仿教师的优点,还会模仿教师的缺点,所以教师必须谨言慎行,美言美行,力求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化身。
古代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学生的审美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挖掘詩歌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审美内涵。以上只是笔者对古代诗歌审美教育提出的一些建议,如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多多指导。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3.
[2]余秋雨.千年庭院[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25.
[3]王琴.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