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色彩中的原始与纯粹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知梵高。而梵高的艺术启发者——高更,也是一位同样伟大的艺术创造者。
  毛姆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这是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虽然这本文学作品,为向我们展示一个为艺术不惜献身的形象,添加了丰富的想象和人物刻画的情节,把高更美化很多。但高更确实有着为艺术疯狂的一面,以至于毛姆用这一点作为主人公最重要的特点来创作。
  对于高更,艺术具有令人着魔的魅力。在我们看来,在投身艺术之前,高更的家庭和事业已经非常美满,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当时,高更已经三十多岁,生活富足,工作体面。他的妻子,还是工业大亨的女儿。但高更却不满足于这种工业文明下的生活,原始部落的文化给高更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为了艺术,高更放弃了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放弃了巴黎的妻子和孩子们,成为一个专职画家。后来他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住在了土著部落的小岛上,与当地人生活,甚至娶了当地只有十三四岁的少女。最終,高更的生命也结束在他挚爱的原始土地上。
  在高更的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塔希提岛了,也有人称为“大溪地”。没有被工业文明侵袭的塔希提,当地人对神灵充满了虔诚的敬畏。塔希提原住民的淳朴与浓郁的色彩,引发了高更的兴趣。
  虽然他们曾一起居住和创作,但高更的作品与梵高大有不同。梵高的笔触充满了如狂风暴雨一般的强烈情绪,色彩里的感受像是要溢出来。明亮的黄色,深邃多变的深蓝色,都那么强烈。色彩似乎在流动,充满了不稳定的感觉。高更的笔下表面是平静的,但平静水面下暗流涌动,有吞噬思维的魔力。
  高更的画中世界,安静得有点忧郁和悲伤。有人说:与其说塔希提岛快乐了高更,不如说高更忧郁了塔希提岛。高更画的女人和她们所置身的环境——热带的树木、花、山、天空和大海——一样忧郁。她们和它们都是存在,但是高更的存在笼罩着所有的存在。
  这忧郁的安静,来自于色彩与线条的简单直接。高更把细处的阴影和结构都简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形状,单一的色彩,抽象化的景物。
  高更用粗重鲜明的轮廓线。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观看与下笔的那些时刻,高更有多么习惯清晰而泾渭分明地单纯区分事物。在他的画上,很少看到不同物体边缘渐变模糊的轮廓。模糊轮廓的做法,在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那里,曾经被看作是伟大的技艺发明。高更的时代,已经摆脱了对这些技法的追求。反而,因为纯粹直接的勾画,让画面充满了朴实与原始纯粹的感受。
  高更简单直接的轮廓,让我想起埃及艺术里人物的轮廓。在高更看来,塔希提与埃及都是原始的。这里的“原始之美”,是不是高更从埃及艺术里得到的启发呢?如果把两种艺术的作品拿过来对比,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它们有这么相似的感觉。但是埃及艺术还有着人物等级高低的划分,远没有高更的人物更加朴实。
  我们现在常常被莫兰迪那一系列清雅的灰色所折服。但如果去看高更,会发现他的色彩也很美,但沉闷忧郁。因为色彩凝重,仿佛可以沉到泥土之下。高更的色彩,永远不是清透的明亮,也不是单一的艳丽。
  高更总是喜欢用深绿和桔红色形成对比。当然也会有棕褐、淡黄和紫色这些对比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带来了粗犷的美。
  无论用多么明亮的色块,高更的画面上总有些暗色给画面添上浓重的一笔。厚重的颜色,浓郁凄美。即使是原本明亮的黄色与橘色,在高更的笔下,也会被暗暗的紫色或者绿色淹没掉刺眼的艳丽。
  人们的肤色也是褐色和棕色的。这样黝黑的肤色,很明显地在说,这是土著人。他们不会像巴黎的女人般,撑着伞优雅地走在街道上,或者坐在路边的咖啡厅里,用一杯咖啡精致地度过下午。如果需要,大溪地的女人会自己染一块红色的花布,然后把这块布用简单的拼接和裁剪,做成一件不太精致,但十分舒服的衣服。他们的衣服不会为了显示整洁干练特意做得笔挺,也不会为了突出女性的美丽,特意贴合腰身曲线、加上蕾丝。
  这里的原著人更不会为了体面,用繁复的衣裙把自己装饰得严严实实。似乎在原始的生活里,衣不蔽体,一丝不挂地坦诚相见,让我们更能理解生命意义的纯粹。那些颜色和线条赋予了人物结实的身体,让我们想到健康和朴实。身体似乎成了淳朴的写照,而不是欲望的暗示。
  高更说自己是“幼稚粗鲁的野蛮人”,追求无忧无虑、天真单纯的“原始之美”。高更在塔希提岛的日子并不惬意。高更曾经写了很多著作,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对原始之美的向往。他画作的名字,有很多提问,像是普通的对话,但实际是触发哲学思考。
  塔希提岛是法国的殖民地,当地的土著居民生产落后,受疾病之苦,还受殖民者的迫害。高更并不喜欢法国殖民者对土著的劫掠,还曾进行公开的抗议。当然,这没有什么作用,殖民依旧继续,以致塔希提岛的原始性被彻底毁坏。也因此,高更离开了塔希提,去寻找下一个原始神秘的小岛。
  可能,只有远离当时的工业文明,回到慢节奏的生活,每天只是简单地劳作时,高更才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去问关乎人生哲学的问题,寻求灵魂的宁静。
其他文献
想起石川啄木  衣裳臭烘烘的。汗臭。脱掉,塞进洗衣机。皮囊也臭烘烘的。澡毕,换衣,隐觉这屋里还有些地方也是臭烘烘的,但一时半会儿搞不清具体是哪些地方。  在阳台上晾晒,见风大,又赶忙回屋找塑料夾子来把衣裳夹住,这时想起石川啄木那句:“洗着很脏的手时的/轻微的满足/乃是今天所有的满足了。”我也是。今天太阳好,除了打整自己,我不打算做其他事情。  有个声音在问  “你靠什么活着呢?”黑夜里,静寂中,有
期刊
暮 春  脱去庙宇  小尖山仍是一颗佛心  雨水不來  截断的河流盘踞在经书的谷底续写经书  垂钓的天空守候在水墨的绿荫装订典籍  堤坝抬高的河岸初心不改  高架桥是悬空杀出的另一条河流  你种植的暗喻在梦中发芽  睡美人从传说中醒来  骑着泪水编织的溪流穿行在木鱼的山林  时光匆匆,昨日如梦  落花推着暮春  朝夏日的彼岸泅渡  高速,拖着满城的建筑  奔向远方。  侠客行  夏日,阳光朗朗  
期刊
卡拉玛之死  戈壁在燃烧 旅途向未知近了一步  蓝松白雪也在耗尽体内的火焰  沉默和深度忧郁 从远处的林中剥离  我们的血痂和通向未知的长路 痛疼  正处在未愈的伤口上 从喉咙里  已无法涌出刺骨的话语 身体  裹紧了雪粒的白 你确切要翻越冰道上  的垭口么 火焰迫近我们的车轮和马蹄  你我在冰层与火焰之间摇晃着身子  星粒将要坠入雪白的深渊  没有更多的草木叙事情景 让我们  复活一次 我说的是
期刊
卡瓦博格的紫外线反复烧烤的好汉。  三江峽谷的大风雪经久捶打的男人。  在弥漫着原始野性的云南西部,在辽阔而又深远的香格里拉,在神秘而又壮美的滇藏高原,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朝觐之路上,红色的氆氇长袍裹不住一身剽悍的血性。  剑刃般锋利的风暴,撼动不了你们对灵魂的坚守,对信仰的虔诚。  德钦汉子,当阳光洒满你们寒铁般坚韧的身躯,我赞美你们是一尊尊饱经沧桑的青铜雕像。当风雪鞭子般抽打着你们炽热的胸膛,我颂
期刊
火炉噼啪作响,炼丹繼续进行, 恶毒的咒语放进火炉……  你见过孤独的形体被放大?一只蜗牛在奔跑?树形的人行走?  你见过村庄被解构吗?核桃村没有核桃,桃子树也没有桃花,鱼村成了空壳?  你见过你自己的形体吗?你见过它变异吧?  渴望成了生长的树,被太阳的金边镶嵌。  河流去远方。出土的中年男人在晨跑。  秋风吹秋风的,我裹紧自己的。“还记得吗?我抱得太紧,生怕一松手,我们就像两条江水,最后交汇于死
期刊
银亮的披蓬,为哈尼族人遮风挡雨。黑色的顶冠,宛如一座幽深的森林。  透亮的眼睛,从远古看到当今。哈尼族人啊!一路尾随着神鸟白鹇,红色的脚步,来到了永恒的故乡,红河元阳。  无需太过用力,这头雄壮的耕牛,拖着锃亮的犁,在梯田里来回耕犁。无需太过用力,这头牵引的耕牛,和哈尼族人有着一样的脾气,隐忍、吃苦、善意。  它把梯田当作了家园,它把哈尼当作了亲人,它把山水当作了情人,一年一年,忙着耕犁。  生趣
期刊
不再追随一茎蓍草。这么多年,神的预言  从未实现。秋日的蝴蝶  像另一種囚禁。梦的翅膀无法扇动现实的淤泥  你说:如果窗台的玻璃花瓶,它的玫瑰从未命名  就没有房子再令人挣扎  说这话的时侯,你的脸孔悠远而坚韧。与晚餐前  孤独矗立的黑色树木相互映  我已知你和我不同,却感到亲切  仿佛有另一个地方  可以去跑
期刊
我常常担心一只蝴蝶的命运  它的双翼,有季节的美  有幽径花语遗留的香气  面对落叶,我曾爱上过枯萎  秋天,乔木灌木都有相似的命  我从一片叶子,读懂一生的沧桑  夕阳下,一位老者在河畔垂钓  时光沉淀的内心,比水面还平静  吹过河面的风  也吹过一个人的身体  我无视晚钟对尘世的刻骨提醒  独自倾听,来自体内的滴答声  今夜,我把失眠复述一遍  这久治不愈的天气  有时间的暗伤。雪下在昨天  
期刊
洛卡海岬指向苍茫的大西洋,凌厉的海浪狂袭峻峭的悬崖,佝偻的草皮仆伏,白壁红顶的灯塔挺立风沙之中,这就是欧洲最西的一角。贾梅士遥望海洋,豪情万丈不为独眼所障,旋回呼号的海风像是他从石像发出的沙哑声音:“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卢济塔尼亚人,从这儿走出去……”  贾梅士(1524-1580)生于里斯本,七岁时父亲死在葡国的印度殖民地里阿,在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教育。年轻的贾梅士富有理想并极其罗曼蒂克,传说曾
期刊
绿  竹笋冒尖时  石碑下有人小声说话  春来了  来了  满田野跑动的  不是穿着绿衣裳的娃  而是不再羞怯不管不顾的  油菜花  靠近土丘那片残垣还在  曾经有个丰盈少女向我招手  当时  风夺走了我眼睛  曲直度  绕那个弯时有一种要飞出去的感觉  有时想,路面突然下沉  唯一能抓住的是什么  兴许,车身正好卡在高架某个  最牢固的点上,坚持着不掉下去  底下是深渊是火海  回到宽阔路,后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