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事情 三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石川啄木
  衣裳臭烘烘的。汗臭。脱掉,塞进洗衣机。皮囊也臭烘烘的。澡毕,换衣,隐觉这屋里还有些地方也是臭烘烘的,但一时半会儿搞不清具体是哪些地方。
  在阳台上晾晒,见风大,又赶忙回屋找塑料夾子来把衣裳夹住,这时想起石川啄木那句:“洗着很脏的手时的/轻微的满足/乃是今天所有的满足了。”我也是。今天太阳好,除了打整自己,我不打算做其他事情。
  有个声音在问
  “你靠什么活着呢?”黑夜里,静寂中,有一个声音突然在轻声问。我明白它问的不是一日三餐,也不是利禄功名这类。
  我也明白它问的不是我。它只是在问属于我身体或精神的某个部分,要么恰恰是这“某个部分”在自言自语地问自己。
  不过,即使问的不是我我也想听。不让听我也会偷听。
  翠 湖
  浅浅的水,翠湖愈发瘦了。用铁管子接来的自来水。这浅水之下的淤泥里蹲藏着一只青蛙。它哑默。它似在沉睡。它在春天冬眠。
  让它留在这里,让它睡,我想走了。
  让它睡成泥,睡成石头,睡成翡翠,睡成炭或石油。或睡成幽灵,或睡成睡的本身就这样,我要走了,留下这颗哑默的心。
  不过我不会离得太远:怕有啥意外,我们彼此会措手不及。
  作者简介:张稼文,1965年生于滇西,出版有《江边记》等。
其他文献
小寒了  连汾河也变得臃肿  河床,孕育在深厚的黄土层之中  作汾河的褥子,不下几千个世纪吧  再向深冬的气温借一条厚厚的棉被  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他在做着奔腾前最后的保暖  河面的冰沫  是哪位闲人冰钓的杰作?  夕阳打来,这条棉被就缀上了绣花  半阴天。日暮西山:  冰面是没有倒影的。  不远处,是沐阳门楼  南屯人的门面  照着半部拆迁历史,贵重  楼下背着包的行人  装好这个城市,背进了
期刊
兰州城里,地下铁路正在修建  黄河偏西侧,巷道支护日夜进行  这是他的工作。从东头到西头  里面什么都在发生  火山不定时的爆发,电闪雷鸣同时进行  激流汹涌,车辆攒动,尘埃密集如烟云  他扣紧十指,将石板挪上钢架  再使劲举过头顶。用电锤开眼  用螺丝逐一固定。在这里  没人知道灵魂和肉体的厮杀与沦陷  更没人知道他过于随便  吃喝拉撒就地解决  夜游凉州城  我用烈酒壮胆,却用佛心游走  我吞
期刊
季 节  一个人真正能从季节的变化中发现和体会一个村庄被撕裂的灵魂,大约得到老年以后。因为在此之前季节总是以它不可逆转的坚定态度不断向前,让你不得不相信它的正确性。故乡米村就是被季节不断改变的地方,四季年轮的碾压最终导致它干瘪变形。  过去的米村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交通也相当发达,通往村外的水陆道路呈米字形向外辐射。虽然三面有青山护卫,可从村边到山麓有足够宽阔的稻田水系,使青龙、白虎、玄武三面高山
期刊
一线天险  天空楔入悬崖的部分,圆润,明澈。柔润和冷硬,各执一词。有时候,你悄悄退出铁石心肠的一角,刚好安放别人的温柔。  石头之褐和天空之蓝,糅合,交融,整个人间便柔软了下来。  如果石头执意想要把天空刺穿,天空一心想要把石头覆没,天空会不会破碎,悬崖会不会即刻崩塌?  崖下有一平旷台地,刚够孤松侧立,白云歇脚。往上,是壁立的石阶,必须借两侧的铁索和云影,方可拾级而上。  同行者于石阶半途坍败而
期刊
书房有两张书桌,呈T形,中间仅容一人通过。一张正对窗,另一张,只要抬头往左看,便可将视线拉长到窗外。  窗前见树,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高度。太高了,树的高度就小了;太低了,树高过了窗,窗被其挤压,便觉低矮而昏暗。我家在三楼,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高度。刚搬过来时,树也才搬过来,一根秃干上点缀几片畏畏缩缩的小叶片,好像受了委屈似的,因而被忽略便是好多年。现在,树变成了一片森林,隔着一条马路,俨然与窗比平。
期刊
阿古拉  必须赶在花朵们认罪之前  穿过阿古拉  找到梧桐樹下的菩萨和唱着民歌的法官  一行人拐个弯  用老去的速度,  把阿古拉留给即将辉煌的落日  海斯改  坐标和终点可以混为一谈的  也只有草原了  一个诗人在海斯改等候一群诗人  场景有点过于苍茫  以至于我们互相投掷语言的石块  都无法打破那种平静  查申格日  在一片野花中落脚  脚就是刑具。野花的脖颈很细,头颅容易滚落  在查申格日成
期刊
唯有仁慈,让青山不老  一座寺院打通草木的经脉,种一片善念  布下佛的经纬  佛的场景。最高处,最深处  灵魂淘洗在经书,肉身过滤于灯盏  虔诚,沿着木鱼的脆响,走进静净的福地  栖霞寺,一座城市的眉目,峰回路转的途中  看见神灵的面孔,千古的路径  蔓延的仁爱,背着苍生奔跑  栖霞寺,用辽阔的慈悲,怀抱天地  一座城市的福音。一座寺院托住尘世  举起苍生  观音堂  一座青山的主旨,草木的读本 
期刊
烧洋芋  肚子饿了,连夜也敢烧着吃。生一堆柴火将彼此点亮,燃情冬季。一群红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诗意男女,围着一堆皮透心不透的洋芋起舞。火光映红的嘴角,泛出童年趣味多多的味道。没有谁愿意拒绝这样的时刻。火再烧大一点。柴再多添一点。再往火里倒些洋芋。其实风也可以再大一点的。冷,可以穿上密不透风的羊皮褂子。洋芋过心我们就吃。这多么简单。简单就是一种幸福。比如,我们可以一起认同眼前的黑暗。认同轰轰烈烈燃烧的
期刊
清明日。花和标集体哀思  我们用镰刀和锄头  砍去祖辈坟包上误入的杂草和荆条  锯树机抬起头,毛竹们  会像多米诺骨牌般乖巧躺下  走在黄泥路亦或半山腰上  你会看到很多凸起的小土包  面对每一块,我们都心怀敬畏  那些没有碑文,无人祭祀的  真的就只剩下一捧黄土  安静地躺在脚下,与喧闹无关  就像我们,与喧闹无关  安静地漂浮在尘世间  荒 原  总会有那么一天  我会认真地摆正自己的身体  
期刊
开 年  抱紧自己的谷香。  抱紧阳光暴晒后,酥酥的暖。  每一种谷物,都已归仓,像别离经年的游子,风风雨雨后,回到故乡。  谷香袅袅。父亲仍然不动声色,长久的注视后,从谷堆上移開目光。  他抱起墙角的牛皮鼓,走下阁楼。  风声,越来越紧。  几袋新谷,没有被背去辗米,在庭院里蒸煮、焐闷、发酵……然后,被这个哈尼话叫“称腊干通”的十月年,从风寒里,抽出热烘烘的酒香。  遥远的山寨。大年,在风寒之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