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中西部招生后,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和省内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中西部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2-02
近年来,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和省示范院校建设面向中西部招生后,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在此背景下,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和省内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活动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学生和省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94份,有效率为98.8%。其中省外和省内生源学生的比例为1:1。
一、我省高职院校中西部学生和省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及比较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相比省内生源学生,中西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健康,经常感觉郁闷的同学占26.7%,而省内生源学生只占4%。有轻生念头的中西部学生比例为8.9%,省内生源学生为3.5%。中西部学生存在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业与适应
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来,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的中西部同学仅占12.1%,省内生源学生占24.5%,而对自己大学生活不满意的比例占25%,省内生源学生占13%。而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因而产生失望感。
关于学习,47%的中西部学生认为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省内20%,一方面,说明有近一半的中西部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很多中西部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想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关于对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的调查,中西部学生中看书学习的同学占50.6%,而省内生源学生18.4%,中西部学生玩游戏、看小说的比例占28.8%,省内生源学生占43.7%。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西部学生虽然觉得学习产生的压力很大,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沉迷于玩游戏、看小说。面对考试,能从容面对考试的中西部学生只占10.2%,总是在考前紧张焦虑的中西部学生占35.7%,这与没有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太想取得好的成绩是密切相关的。
2.人际交往
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在与别人的沟通交往上有障碍的中西部学生占35.2%,省内生源学生占18.1%,相比省内生源学生,中西部学生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交际范围较窄,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很多中西部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刚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18.3%的中西部学生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见到老师会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遇到烦恼和压力的时候,中西部学生选择向父母倾诉的占32.3%,选择自己憋在心里慢慢消化的占37.4%,而省内生源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48.5%。
3.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城乡差别和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中西部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够用的占40.4%,15.3%的学生不够用,经常欠债,18.7%的学生不够用,要靠自己勤工俭学解决。而省内生源学生每个月生活费有剩余的占32.8%。由此,中西部学生对家庭经济的心理负担绝对超过了省内学生,导致心理不平衡。有31.3%的中西部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会产生攀比心理,心理压力较大。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有30.1%的中西部学生感到自卑,20.3%的同学感到嫉妒。这种不健康心理直接影响着中西部学生的生活,表现得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同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
4.恋爱与择业
和异性交往的状况,中西部学生恋爱中的比例只占9.2%,12.9%的学生恋爱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16.2%的学生恋爱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从不和异性交往的中西部学生占13.4%,省内生源学生从不和异性交往的比例是5.3%。而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50.2%的中西部学生感到迷茫,这些学生中很多想留在就读的城市工作,但是父母又希望他们能回到老家发展,这种矛盾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省内生源学生中,对于毕业后的工作,父母会安排的比例占30.8%,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省内生源学生不用太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减轻了在校的学习压力。
二、中西部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自卑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在浙江省各高职高专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西部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很多学生的学费靠助学贷款解决,而生活费是父母辛苦劳作,节衣缩食省下的钱,然而浙江的消费水平较高,尽管很多中西部学生已经很节俭,但是生活费仍是捉襟见肘,需要周末外出做兼职补贴。看到同班级的省内同学从来不用为生活费操心,而且买这买那,穿着华丽,用高端的电子产品,内心深处产生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自卑。
2.自闭
进入大学,很多中西部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思乡情绪很浓,但是又碍于昂贵的来回路费,有些中西部学生一年才回家一次。初到大学,面对那么多陌生的面孔,而且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同,有想法的时候也不敢和同学沟通。而且由于经济困难,很多中西部学生不敢参加班级活动或同学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孤独感油然而生,慢慢的产生社交恐惧症。很多中西部学生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几乎不和其他同学发生什么关系,出现冷漠孤僻的心理。 3.嫉妒
很多中西部学生盲目攀比,又不能正确对待差距,导致心理出现偏差。特别是看不惯别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好,吃、穿、用比自己宽裕,服饰打扮比自己前卫时髦,由看不惯而心理不平衡,由不平衡而心生嫉妒。
4.偏执
由于家庭贫困,很多中西部学生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的这种殷切的希望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形中非常大的压力,同时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学生家长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焦虑、偏执等不健康的品质。
三、构建我省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
1.开展环境适应教育
中西部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大学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内,安排专门的心理实训周,通过团队游戏、团队意识训练、校园环境认知、专业特色介绍以及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相关讲座等内容,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适应教育,尽快消除中西部学生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孤独心理,消除中西部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2.建立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调查
从中西部学生一入学起就在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对个人影响较大的重大事件,更要包括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心理特征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可以从学生情绪、意志、人格、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把中西部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分类。对不同心理问题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4.发挥网络咨询的作用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等特点,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设心理健康网站,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其次,可以开通网络咨询热线,运用QQ、BBS网络方式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5.积极关注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西部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困难,除了现有的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外,还应设置专门的中西部学生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生,一方面可以鼓励中西部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中西部学生深切感受到省内高校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老师一直都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6.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心理培训课,如新生适应环境、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恋爱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生自信心辅导、学习压力调节、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7.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心境、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和双休日工程等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差异进行分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2]张雪萍,向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
[3]刘晓磊.浅析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中西部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2-02
近年来,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和省示范院校建设面向中西部招生后,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在此背景下,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和省内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活动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学生和省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94份,有效率为98.8%。其中省外和省内生源学生的比例为1:1。
一、我省高职院校中西部学生和省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及比较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相比省内生源学生,中西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健康,经常感觉郁闷的同学占26.7%,而省内生源学生只占4%。有轻生念头的中西部学生比例为8.9%,省内生源学生为3.5%。中西部学生存在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业与适应
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来,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的中西部同学仅占12.1%,省内生源学生占24.5%,而对自己大学生活不满意的比例占25%,省内生源学生占13%。而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因而产生失望感。
关于学习,47%的中西部学生认为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省内20%,一方面,说明有近一半的中西部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很多中西部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想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关于对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的调查,中西部学生中看书学习的同学占50.6%,而省内生源学生18.4%,中西部学生玩游戏、看小说的比例占28.8%,省内生源学生占43.7%。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西部学生虽然觉得学习产生的压力很大,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沉迷于玩游戏、看小说。面对考试,能从容面对考试的中西部学生只占10.2%,总是在考前紧张焦虑的中西部学生占35.7%,这与没有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太想取得好的成绩是密切相关的。
2.人际交往
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在与别人的沟通交往上有障碍的中西部学生占35.2%,省内生源学生占18.1%,相比省内生源学生,中西部学生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交际范围较窄,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很多中西部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刚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18.3%的中西部学生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见到老师会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遇到烦恼和压力的时候,中西部学生选择向父母倾诉的占32.3%,选择自己憋在心里慢慢消化的占37.4%,而省内生源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48.5%。
3.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城乡差别和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中西部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够用的占40.4%,15.3%的学生不够用,经常欠债,18.7%的学生不够用,要靠自己勤工俭学解决。而省内生源学生每个月生活费有剩余的占32.8%。由此,中西部学生对家庭经济的心理负担绝对超过了省内学生,导致心理不平衡。有31.3%的中西部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会产生攀比心理,心理压力较大。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有30.1%的中西部学生感到自卑,20.3%的同学感到嫉妒。这种不健康心理直接影响着中西部学生的生活,表现得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同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
4.恋爱与择业
和异性交往的状况,中西部学生恋爱中的比例只占9.2%,12.9%的学生恋爱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16.2%的学生恋爱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从不和异性交往的中西部学生占13.4%,省内生源学生从不和异性交往的比例是5.3%。而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50.2%的中西部学生感到迷茫,这些学生中很多想留在就读的城市工作,但是父母又希望他们能回到老家发展,这种矛盾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省内生源学生中,对于毕业后的工作,父母会安排的比例占30.8%,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省内生源学生不用太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减轻了在校的学习压力。
二、中西部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自卑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在浙江省各高职高专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西部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很多学生的学费靠助学贷款解决,而生活费是父母辛苦劳作,节衣缩食省下的钱,然而浙江的消费水平较高,尽管很多中西部学生已经很节俭,但是生活费仍是捉襟见肘,需要周末外出做兼职补贴。看到同班级的省内同学从来不用为生活费操心,而且买这买那,穿着华丽,用高端的电子产品,内心深处产生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自卑。
2.自闭
进入大学,很多中西部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思乡情绪很浓,但是又碍于昂贵的来回路费,有些中西部学生一年才回家一次。初到大学,面对那么多陌生的面孔,而且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同,有想法的时候也不敢和同学沟通。而且由于经济困难,很多中西部学生不敢参加班级活动或同学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孤独感油然而生,慢慢的产生社交恐惧症。很多中西部学生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几乎不和其他同学发生什么关系,出现冷漠孤僻的心理。 3.嫉妒
很多中西部学生盲目攀比,又不能正确对待差距,导致心理出现偏差。特别是看不惯别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好,吃、穿、用比自己宽裕,服饰打扮比自己前卫时髦,由看不惯而心理不平衡,由不平衡而心生嫉妒。
4.偏执
由于家庭贫困,很多中西部学生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的这种殷切的希望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形中非常大的压力,同时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学生家长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焦虑、偏执等不健康的品质。
三、构建我省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
1.开展环境适应教育
中西部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大学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内,安排专门的心理实训周,通过团队游戏、团队意识训练、校园环境认知、专业特色介绍以及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相关讲座等内容,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适应教育,尽快消除中西部学生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孤独心理,消除中西部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2.建立中西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调查
从中西部学生一入学起就在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对个人影响较大的重大事件,更要包括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心理特征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可以从学生情绪、意志、人格、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把中西部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分类。对不同心理问题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4.发挥网络咨询的作用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等特点,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设心理健康网站,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其次,可以开通网络咨询热线,运用QQ、BBS网络方式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5.积极关注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西部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困难,除了现有的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外,还应设置专门的中西部学生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生,一方面可以鼓励中西部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中西部学生深切感受到省内高校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老师一直都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6.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心理培训课,如新生适应环境、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恋爱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生自信心辅导、学习压力调节、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7.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心境、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和双休日工程等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差异进行分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2]张雪萍,向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
[3]刘晓磊.浅析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