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以及注重网络道德的培养;在评价方法上应注意综合性和情境性。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项工作完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及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课堂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构建其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本人总结出以下四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及教师自制的课件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所创设情境下的建构知识活动;建立一种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及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教材必修(上册)“制作作文选”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Word文档有个直观的认识,我用该软件制作了本节的导学案。上面除了导学案的文字内容外,还有丰富的图片、艺术字的不同效果、自选图形的加工组合等等。上课伊始,我首先展示了没有任何修饰的导学案,然后佯做打开的文件不对,再打开修饰后的导学案,只听到学生不由自主的“啊”了起来,听到许多同学说“好漂亮啊,怎么做的”。一句“怎么做的”让我知道我的诡计得逞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我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教与学来得那么自然、轻松、活跃,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身心愉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作之中。
二、“授之于渔”,养成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例如,在学习Word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尝试体验,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文档的编辑命令大多在菜单栏中,图形、表格等编辑命令可以通过双击或右击的方法打开,常用工具及格式的调用等。因为Word文档是小学就已经熟悉的,能很快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找到相应的工具进行编辑,这为以后学习PowerPoint等各种软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基本编辑方法务必要严格把关,确保每位学生都学会,技巧部分注意方法教学,不必一一细讲,要引导学生学会摸索学习,也要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实施因材施教。
三、协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协作学习就是由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一些手段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体意识。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由教师提出合作完成的学习目标,组织协作学习小组。如学习“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制作“学生时代”网页。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按各自的职责完成收集、整理资料或上机制作,最后将作品在网上发布。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采用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讨论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反向思维和发现思维为特征,通过质疑、探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功能来实现,但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关注讨论细节,重视有效讨论,让课堂讨论真正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服务。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起来,避免屏幕显示的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出现学生自行操作电脑而不参与讨论,课堂讨论就会难以把握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个人觉得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网络道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 计算机世界报,2002(15).
[2]蔡虹. 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2006(6).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项工作完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及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课堂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构建其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本人总结出以下四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及教师自制的课件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所创设情境下的建构知识活动;建立一种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及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教材必修(上册)“制作作文选”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Word文档有个直观的认识,我用该软件制作了本节的导学案。上面除了导学案的文字内容外,还有丰富的图片、艺术字的不同效果、自选图形的加工组合等等。上课伊始,我首先展示了没有任何修饰的导学案,然后佯做打开的文件不对,再打开修饰后的导学案,只听到学生不由自主的“啊”了起来,听到许多同学说“好漂亮啊,怎么做的”。一句“怎么做的”让我知道我的诡计得逞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我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教与学来得那么自然、轻松、活跃,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身心愉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作之中。
二、“授之于渔”,养成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例如,在学习Word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尝试体验,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文档的编辑命令大多在菜单栏中,图形、表格等编辑命令可以通过双击或右击的方法打开,常用工具及格式的调用等。因为Word文档是小学就已经熟悉的,能很快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找到相应的工具进行编辑,这为以后学习PowerPoint等各种软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基本编辑方法务必要严格把关,确保每位学生都学会,技巧部分注意方法教学,不必一一细讲,要引导学生学会摸索学习,也要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实施因材施教。
三、协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协作学习就是由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一些手段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体意识。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由教师提出合作完成的学习目标,组织协作学习小组。如学习“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制作“学生时代”网页。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按各自的职责完成收集、整理资料或上机制作,最后将作品在网上发布。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采用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讨论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反向思维和发现思维为特征,通过质疑、探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功能来实现,但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关注讨论细节,重视有效讨论,让课堂讨论真正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服务。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起来,避免屏幕显示的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出现学生自行操作电脑而不参与讨论,课堂讨论就会难以把握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个人觉得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网络道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 计算机世界报,2002(15).
[2]蔡虹. 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