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秸秆还田机械的性能不高、领导和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操作人员水平较低等问题,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新产品的研制、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优化机具结构、提高农机人员技术水平等对策建议,最后就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前景做出展望和分析。
【关键词】机械化;还田技术;秸秆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的产量也会越来越高,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水平,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化秸杆还田技术是指使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翻埋或整杆编压环田,可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其核心技术就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使大量被废弃的秸秆变废为宝。
1 现状
我国秸秆还田面积达3.6亿亩,随着农村燃料矛盾的缓解、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秆直接还田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机经科技工作者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不断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根茬粉碎还和整秆切碎还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研究与应用。
80年代初,我国华北地区开始引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经吸收消化,到90年代初,仅石家庄就有秸秆还田机械生产厂家5家。推广此技术面积较大的地区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和北京市、天津市郊区等,秸秆还田机具拥有量达2.5万台。年作业面积达53公顷,1993一1996年,全国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臼公顷,1997年的推广面积达730.%公顷,1998年,全国拥有各种秸秆还田机械n万台,推广面积1040多万公顷,1999年天津市投人640万元,以政府采购方式,购进1307台秸秆还田机,山东省则提出了三年内发展秸秆还田机械3万台。预计今后几年,秸秆还田机械的供需量将继续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涌现出了许多新产品,现有粉碎还田机、灭茬还田机和整株还相机等。目前,全国年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作业面积达3300万公顷,折合秸秆量1亿吨左右,占秸秆总量的16%。从总体上看,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地方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导致机场和高速公路关闭。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秸秆还田机械的性能不高
我国的秸秆还田机具除已有的卧式粉碎机外,近年来又开发了以灭茬为主的立式圆盘切割粉碎机。成熟的机型主要有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Q系列秸秆切碎还田机和栾城第二机械厂生产的4F系列秸秆粉碎机。现有机具性能基本能够满足农艺要求,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许多机械适用性不广、如低洼地、坡度较大的地等不能正常发挥效能,难以大面积推广,其次,就秸秆切碎还田机械而言,大多数机械的秸秆切碎能力不是很好,这样,不仅达不到还田的目的,反而,不利于耕翻,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
2.2领导和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
长期以来,农民不仅把秸秆当燃料使用或用于喂养牲畜,而且农民种田依赖化肥,忽视了有机肥对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由于宣传力度不大,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领导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重视不够,故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3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主要依靠农机推广站来进行作业,由于乡镇农机管理员和农民技术员的人数少、文化水平低,形不成推广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推广的要求,所以制约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2.4操作人员水平较低
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做要死农民,而大多说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就间接导致他们专业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应用农业机械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自己的经验,实际的理论水平和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存在不足,从而难以使农业机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且实际操作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3 对策建议
3.1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新产品的研制
秸秆还田机械的研究应在解决秸秆及根茬单项作业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复式作业机具,逐步取代单项作业机具;联合收获机附带秸秆切碎装置能使作物收获与秸秆还田有机地结合,大大降低作业成本且灵活方便,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秸秆还田的方式;大、中、小型机械相结合,提高机械还田适应性,使机械还田既适合于平原地区,又适合于丘陵山区;研制与农艺配套的还田机械,把机械还田、科学施肥和施药相结合,简化工序,加速腐解,达到还田、施肥、灭虫、省工、节本的综合目的。
3.2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政府牵头、部门协作、明确职责等措施,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党政领导精心组织,职能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局面。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科技兴农”科普宣传的一项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优越性,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行政推动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优化机具结构
按照市场规律,在稳定并加强县农机推广站的同时,因地制宜,创办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乡镇农机服务站、村农机服务队和服务户,建立健全以县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联户及农机户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在健全服务网结合贫困县的实际,实行“国家、集体、联户集资,股份合作筹资,农户多元化投入”的运作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机具发展资金,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的力度,改善机具严重短缺、配套比不协调的状况。在做好投入资金管理的同时,搞好机械化作业的增收、节支、增效,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实现农机装备向大中型、多元型发展,以利农机事业向高层次推进。
3.4提高农机人员技术水平
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需要具有现代化知识的人员来应用管理。据资料统计,在全国农机化管理系统中,受过高、中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只占5.6%,而且其中有不少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对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知识了解也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多组织一些新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机人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 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还处于粗加工阶段。要真正把秸秆变成升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其根本出路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秸秆利用可以借鉴其他己经推广的成熟技术,但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考虑农艺规范等问题,使新技术切实可行。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使农民能从中获得实在的效益,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卫民.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农村百事通, 2007,(16).
[2]徐敏.浅析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现代农业装备,2007,(11).
[3]王应,袁建国.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的作用与效益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11).
[4]邓宝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机械化还田技术[J].科技资讯, 2007,(25).
[6]赵昌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贵州农机化, 2006,(04)
[7]骆娅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做法[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1,(02).
【关键词】机械化;还田技术;秸秆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的产量也会越来越高,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水平,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化秸杆还田技术是指使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翻埋或整杆编压环田,可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其核心技术就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使大量被废弃的秸秆变废为宝。
1 现状
我国秸秆还田面积达3.6亿亩,随着农村燃料矛盾的缓解、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秆直接还田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机经科技工作者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不断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根茬粉碎还和整秆切碎还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研究与应用。
80年代初,我国华北地区开始引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经吸收消化,到90年代初,仅石家庄就有秸秆还田机械生产厂家5家。推广此技术面积较大的地区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和北京市、天津市郊区等,秸秆还田机具拥有量达2.5万台。年作业面积达53公顷,1993一1996年,全国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臼公顷,1997年的推广面积达730.%公顷,1998年,全国拥有各种秸秆还田机械n万台,推广面积1040多万公顷,1999年天津市投人640万元,以政府采购方式,购进1307台秸秆还田机,山东省则提出了三年内发展秸秆还田机械3万台。预计今后几年,秸秆还田机械的供需量将继续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涌现出了许多新产品,现有粉碎还田机、灭茬还田机和整株还相机等。目前,全国年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作业面积达3300万公顷,折合秸秆量1亿吨左右,占秸秆总量的16%。从总体上看,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地方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导致机场和高速公路关闭。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秸秆还田机械的性能不高
我国的秸秆还田机具除已有的卧式粉碎机外,近年来又开发了以灭茬为主的立式圆盘切割粉碎机。成熟的机型主要有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Q系列秸秆切碎还田机和栾城第二机械厂生产的4F系列秸秆粉碎机。现有机具性能基本能够满足农艺要求,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许多机械适用性不广、如低洼地、坡度较大的地等不能正常发挥效能,难以大面积推广,其次,就秸秆切碎还田机械而言,大多数机械的秸秆切碎能力不是很好,这样,不仅达不到还田的目的,反而,不利于耕翻,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
2.2领导和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
长期以来,农民不仅把秸秆当燃料使用或用于喂养牲畜,而且农民种田依赖化肥,忽视了有机肥对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由于宣传力度不大,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领导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重视不够,故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3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主要依靠农机推广站来进行作业,由于乡镇农机管理员和农民技术员的人数少、文化水平低,形不成推广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推广的要求,所以制约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2.4操作人员水平较低
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做要死农民,而大多说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就间接导致他们专业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应用农业机械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自己的经验,实际的理论水平和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存在不足,从而难以使农业机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且实际操作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3 对策建议
3.1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新产品的研制
秸秆还田机械的研究应在解决秸秆及根茬单项作业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复式作业机具,逐步取代单项作业机具;联合收获机附带秸秆切碎装置能使作物收获与秸秆还田有机地结合,大大降低作业成本且灵活方便,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秸秆还田的方式;大、中、小型机械相结合,提高机械还田适应性,使机械还田既适合于平原地区,又适合于丘陵山区;研制与农艺配套的还田机械,把机械还田、科学施肥和施药相结合,简化工序,加速腐解,达到还田、施肥、灭虫、省工、节本的综合目的。
3.2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政府牵头、部门协作、明确职责等措施,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党政领导精心组织,职能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局面。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科技兴农”科普宣传的一项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优越性,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行政推动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优化机具结构
按照市场规律,在稳定并加强县农机推广站的同时,因地制宜,创办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乡镇农机服务站、村农机服务队和服务户,建立健全以县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联户及农机户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在健全服务网结合贫困县的实际,实行“国家、集体、联户集资,股份合作筹资,农户多元化投入”的运作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机具发展资金,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的力度,改善机具严重短缺、配套比不协调的状况。在做好投入资金管理的同时,搞好机械化作业的增收、节支、增效,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实现农机装备向大中型、多元型发展,以利农机事业向高层次推进。
3.4提高农机人员技术水平
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需要具有现代化知识的人员来应用管理。据资料统计,在全国农机化管理系统中,受过高、中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只占5.6%,而且其中有不少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对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知识了解也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多组织一些新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机人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 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还处于粗加工阶段。要真正把秸秆变成升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其根本出路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秸秆利用可以借鉴其他己经推广的成熟技术,但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考虑农艺规范等问题,使新技术切实可行。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使农民能从中获得实在的效益,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卫民.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农村百事通, 2007,(16).
[2]徐敏.浅析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现代农业装备,2007,(11).
[3]王应,袁建国.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的作用与效益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11).
[4]邓宝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机械化还田技术[J].科技资讯, 2007,(25).
[6]赵昌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贵州农机化, 2006,(04)
[7]骆娅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做法[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