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是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情境——问题——活动”的教学模式出发,探寻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以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达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施过程;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与活动教学是“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方面,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需要情境的引入、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展开,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原电池》[1]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运用生活中化学电源的一系列图片介绍入手,为学生提供有关原电池的感性认识,了解原电池就是化学电源的雏形,并复习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原有知识经验的契合点,为学生学习原电池的新知识做好铺垫。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平衡,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另一种是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过渡,有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二)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是化学有效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不断深化与延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少而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有价值与可行性,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能够拓宽思维的空间,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样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学习《原电池》中出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矛盾,实验二中的两级都产生气泡的现象,实验三中的两级则具有物质附着的现象,这时教师首先根据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理论的分析是否相符合?”;二是“这两种状态下化学能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为电能?”[2]。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思考与反思。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样的材料是否可以用来做电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可要求提出改进措施或意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问题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它如同一根主线将化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共同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三)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实验教学活动为重要特征,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原电池》这部分内容中工作原理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实验来进行,实验一为在硫酸中分别放入锌片与铜片,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学生会发现锌会与硫酸发生反应,铜不会与硫酸发生反应;实验二将铜片与锌片都用导线与电流表相连接,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发现锌片与铜片上面都产生了气泡,并且电流表的指针都发生了偏转,这说明铜片也产生了反应,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实验三用硫酸铜溶液代替硫酸溶液,电流表的指针也会发生偏转,但铜片与锌片上产生的是红色的附着物,而不是气泡,这时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现中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不同的现象对能量转化效率影响的程度;实验四是探究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前三个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化学教学活动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系统的了解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工作原理。
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来确保实施过程的顺利完成,这种实施保障的措施主要从多媒体的应用与习题的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在多媒体的应用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来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在讲述盐桥原理时,学生很难想象电流的形成、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学生播放有关盐桥工作原理的视频或者动画图片,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理解盐桥原理的内容,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引导学生全面的感知盐桥原理的内容与作用。在习题的设计方面,教师要明确习题并不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而是帮助学生不断深化与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习题的选择与设计既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内容,又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筛选,如盐桥原理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设计填空、选择等习题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探究习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加深对这一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结论
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田.“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有效教
学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张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施过程;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与活动教学是“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方面,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需要情境的引入、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展开,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原电池》[1]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运用生活中化学电源的一系列图片介绍入手,为学生提供有关原电池的感性认识,了解原电池就是化学电源的雏形,并复习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原有知识经验的契合点,为学生学习原电池的新知识做好铺垫。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平衡,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另一种是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过渡,有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二)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是化学有效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不断深化与延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少而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有价值与可行性,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能够拓宽思维的空间,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样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学习《原电池》中出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矛盾,实验二中的两级都产生气泡的现象,实验三中的两级则具有物质附着的现象,这时教师首先根据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理论的分析是否相符合?”;二是“这两种状态下化学能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为电能?”[2]。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思考与反思。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样的材料是否可以用来做电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可要求提出改进措施或意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问题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它如同一根主线将化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共同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三)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实验教学活动为重要特征,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原电池》这部分内容中工作原理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实验来进行,实验一为在硫酸中分别放入锌片与铜片,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学生会发现锌会与硫酸发生反应,铜不会与硫酸发生反应;实验二将铜片与锌片都用导线与电流表相连接,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发现锌片与铜片上面都产生了气泡,并且电流表的指针都发生了偏转,这说明铜片也产生了反应,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实验三用硫酸铜溶液代替硫酸溶液,电流表的指针也会发生偏转,但铜片与锌片上产生的是红色的附着物,而不是气泡,这时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现中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不同的现象对能量转化效率影响的程度;实验四是探究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前三个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化学教学活动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系统的了解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工作原理。
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来确保实施过程的顺利完成,这种实施保障的措施主要从多媒体的应用与习题的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在多媒体的应用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来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在讲述盐桥原理时,学生很难想象电流的形成、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学生播放有关盐桥工作原理的视频或者动画图片,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理解盐桥原理的内容,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引导学生全面的感知盐桥原理的内容与作用。在习题的设计方面,教师要明确习题并不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而是帮助学生不断深化与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习题的选择与设计既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内容,又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筛选,如盐桥原理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设计填空、选择等习题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探究习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加深对这一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结论
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田.“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有效教
学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张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