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子说她非常喜欢《蜗居》里面的海萍,“因为那演得几乎就是我。不过,现实并没有像电视剧那么美好。”
“我们很努力的工作,从2006年到2009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不到30%,我们的收入增长了一倍还多。但是,我看中的房子的价格却涨了500%!我努力了五年,却离我的房子越来越远。”燕子说。
直到今天,她和丈夫怎么也想不通,在这个他们梦想的城市,为什么他们更加努力了,但却更“失败”了。
燕子的选择题
燕子大学毕业后不久的2003年,和相恋了三年的大学同学结了婚。虽然两人都来自城市,但是家里都并不富裕,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讲,他们当时是“裸婚”——他们用仅有的积蓄,让双方父母来到北京,见了个面、吃了个饭,“没有仪式、没有婚纱、没有戒指,当然更没有车子、房子”。
不过,当时的燕子并不沮丧,“我们当时都非常努力的工作,为的就是在北京买个房子,然后真正的落户安家。”
燕子和丈夫读大学时都是学旅游管理的,两人毕业后都进入了旅行社工作,加起来会有8万多元的年收入。两年下来,终于攒下了10万块钱。“那天我大哭了一场。我们两个算上租房每个月花销绝对不超过2000元,日子过得真的很艰苦。”
2005年,手里已经有些积蓄的燕子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用这笔钱做首付,在单位附近买一套六七十平米的、总价30万之内的二手房,“老房子便宜,可以不用装修,而且六七十平米也可以找到两居室,将来如果有了小孩,还是两居室比较合适。”一向精打细算的燕子发现,当时周边的房价在4000元左右,新房稍微高一点点。
第二个选择是买车。“不是上下班、出去玩开的小轿车,我们想买一辆旅游车,帮旅行社拉客人或者做租车服务,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要自己创业。”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挣扎,最后两个人决定选择后者。燕子说,“导游的底薪是很低的,请了产假几乎就没有收入,怀孕也不能跑来跑去,孩子小的时候也不能父母都经常出差”,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而为了房子、为了孩子,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拼一把,说不定我们自己做得好,还可以买大房子呢”。
燕子夫妇看上的大巴车价格在20多万,他们的积蓄够得上首付,每月2000多元的贷款虽然会让生活更加紧巴巴,但也能够承受。于是,燕子的丈夫辞了职,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活。
利用工作两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再加上人又机灵能干,他们“生意”做得相当不错。三年下来,小两口不仅提前还完了车贷,还存下了30多万的“买房基金”。
但让燕子大跌眼镜的是,此时,三年前他们看中地段的房价早已不是4000出头,而是两万还多!不要说一套大房子,就是和原来一样的六七十平米的房子,现在要150万,首付就需要45万,然后成为真正的“百万负翁”,“我们辛苦了三年,省吃俭用,结果却是我买不起原来的那套房了!”
燕子说,她现在经常会想各种“如果”,“如果我们当初选择的是方案一,我们用10万块做首付买了那套六七十平米的二手房,月供才1000多。工作平稳轻松,而且一定有了宝宝,也可以享受生活”。她看到自己有很多买房比较早的同学,现在的“生活状态要比我好很多”。
但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石磊的“人性化”生活
同样是在北京,和燕子同龄的石磊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石磊来自于东北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家庭状况还算不错。硕士毕业以后,学中文的他进入了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年收入6万元左右。
石磊说,他从不抱怨房价,“和我没关系,反正我从来没有打算买。我不想用我的一辈子来换一套房子。”直到现在,他还住在单位附近租住的一套一居室,每月2000元,这一度被很多同学认为有些“小奢”,但他说,“我想住得好一点”。
在吃穿用度上,石磊从不奢侈,但也不会亏待自己,他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旅游、健身、聚餐,看电影、听音乐会、看话剧,尽管只买最便宜的票,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非常符合人性”。
“我的同学很多都有房了,但是也有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贷款;很多也有车了,因为住得很远,即使开车也要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而且基尼系数比我高很多,生活质量并不高。”石磊说,他并不想讨论谁过得更好,只是说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但多少让石磊有点感慨的是房东的儿子小强。和石磊年龄一样大的小强中专毕业,做过两天饭店服务员、卖过一阵子保险,后来都因为嫌累又赚不到钱就不做了。
“他根本不用上班,父母留给他两套房子收租金。”石磊说,其实房东夫妻算不得什么有钱人,都是普通工人,只是计划经济时代各自分过一套房子,后来又在房价低的时候给儿子买过一套大房子结婚用。现在两人都退休了,就搬到远郊区的房山去住,城里的房子用来出租。
“你想一想,我即使这辈子再努力的工作赚钱,我还是追不上房东的儿子,我们俩从出生由于房子产生的贫富差距,几乎是我一辈子都填不平的。”石磊说,这是典型的“劳动贫困”,也就说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摆脱贫困,“所以,还不如随性地享受生活。”
但是,石磊在老家的父母却非常担心他,也不认同他的做法,老人总是担心儿子“娶不到媳妇、养不起儿子”。
“难道我就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石磊一点都不担心,“总有女孩不想那么辛苦地为孩子、房子奋斗一辈子,也肯定有不想嫁一个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的大款。至于孩子,让有钱人去生吧。”石磊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上一代人很渴望富有、渴望出人头地,所以他们买房子、买车子、比孩子,我从不否认他们的方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燕子的第二次困惑
去年12月7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经济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约为8.3,而2008年的中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约为7.3——而世界银行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
大城市的收入房价比更是高的惊人,广州、杭州、大连等城市均已超过10,北京、上海等已超过15,甚至20。而即使在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之前,美国纽约、旧金山这种美国房价最不可承受的城市,房价收入比也不过6.5左右,甚至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石磊依然快乐着,而现在摆在燕子面前的又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第一,用手里的30万做首付,买一套他们买得起的房子,哪怕只有50平米,哪怕在五环外。然后,每个月还给银行5000块钱,不能生病、不能失业;第二,用手里的30万再买一辆车,尽管会更辛苦,但是这样他们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
但问题的关键是,北京的房价还会不会再涨一倍呢?
“我们很努力的工作,从2006年到2009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不到30%,我们的收入增长了一倍还多。但是,我看中的房子的价格却涨了500%!我努力了五年,却离我的房子越来越远。”燕子说。
直到今天,她和丈夫怎么也想不通,在这个他们梦想的城市,为什么他们更加努力了,但却更“失败”了。
燕子的选择题
燕子大学毕业后不久的2003年,和相恋了三年的大学同学结了婚。虽然两人都来自城市,但是家里都并不富裕,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讲,他们当时是“裸婚”——他们用仅有的积蓄,让双方父母来到北京,见了个面、吃了个饭,“没有仪式、没有婚纱、没有戒指,当然更没有车子、房子”。
不过,当时的燕子并不沮丧,“我们当时都非常努力的工作,为的就是在北京买个房子,然后真正的落户安家。”
燕子和丈夫读大学时都是学旅游管理的,两人毕业后都进入了旅行社工作,加起来会有8万多元的年收入。两年下来,终于攒下了10万块钱。“那天我大哭了一场。我们两个算上租房每个月花销绝对不超过2000元,日子过得真的很艰苦。”
2005年,手里已经有些积蓄的燕子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用这笔钱做首付,在单位附近买一套六七十平米的、总价30万之内的二手房,“老房子便宜,可以不用装修,而且六七十平米也可以找到两居室,将来如果有了小孩,还是两居室比较合适。”一向精打细算的燕子发现,当时周边的房价在4000元左右,新房稍微高一点点。
第二个选择是买车。“不是上下班、出去玩开的小轿车,我们想买一辆旅游车,帮旅行社拉客人或者做租车服务,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要自己创业。”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挣扎,最后两个人决定选择后者。燕子说,“导游的底薪是很低的,请了产假几乎就没有收入,怀孕也不能跑来跑去,孩子小的时候也不能父母都经常出差”,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而为了房子、为了孩子,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拼一把,说不定我们自己做得好,还可以买大房子呢”。
燕子夫妇看上的大巴车价格在20多万,他们的积蓄够得上首付,每月2000多元的贷款虽然会让生活更加紧巴巴,但也能够承受。于是,燕子的丈夫辞了职,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活。
利用工作两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再加上人又机灵能干,他们“生意”做得相当不错。三年下来,小两口不仅提前还完了车贷,还存下了30多万的“买房基金”。
但让燕子大跌眼镜的是,此时,三年前他们看中地段的房价早已不是4000出头,而是两万还多!不要说一套大房子,就是和原来一样的六七十平米的房子,现在要150万,首付就需要45万,然后成为真正的“百万负翁”,“我们辛苦了三年,省吃俭用,结果却是我买不起原来的那套房了!”
燕子说,她现在经常会想各种“如果”,“如果我们当初选择的是方案一,我们用10万块做首付买了那套六七十平米的二手房,月供才1000多。工作平稳轻松,而且一定有了宝宝,也可以享受生活”。她看到自己有很多买房比较早的同学,现在的“生活状态要比我好很多”。
但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石磊的“人性化”生活
同样是在北京,和燕子同龄的石磊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石磊来自于东北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家庭状况还算不错。硕士毕业以后,学中文的他进入了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年收入6万元左右。
石磊说,他从不抱怨房价,“和我没关系,反正我从来没有打算买。我不想用我的一辈子来换一套房子。”直到现在,他还住在单位附近租住的一套一居室,每月2000元,这一度被很多同学认为有些“小奢”,但他说,“我想住得好一点”。
在吃穿用度上,石磊从不奢侈,但也不会亏待自己,他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旅游、健身、聚餐,看电影、听音乐会、看话剧,尽管只买最便宜的票,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非常符合人性”。
“我的同学很多都有房了,但是也有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贷款;很多也有车了,因为住得很远,即使开车也要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而且基尼系数比我高很多,生活质量并不高。”石磊说,他并不想讨论谁过得更好,只是说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但多少让石磊有点感慨的是房东的儿子小强。和石磊年龄一样大的小强中专毕业,做过两天饭店服务员、卖过一阵子保险,后来都因为嫌累又赚不到钱就不做了。
“他根本不用上班,父母留给他两套房子收租金。”石磊说,其实房东夫妻算不得什么有钱人,都是普通工人,只是计划经济时代各自分过一套房子,后来又在房价低的时候给儿子买过一套大房子结婚用。现在两人都退休了,就搬到远郊区的房山去住,城里的房子用来出租。
“你想一想,我即使这辈子再努力的工作赚钱,我还是追不上房东的儿子,我们俩从出生由于房子产生的贫富差距,几乎是我一辈子都填不平的。”石磊说,这是典型的“劳动贫困”,也就说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摆脱贫困,“所以,还不如随性地享受生活。”
但是,石磊在老家的父母却非常担心他,也不认同他的做法,老人总是担心儿子“娶不到媳妇、养不起儿子”。
“难道我就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石磊一点都不担心,“总有女孩不想那么辛苦地为孩子、房子奋斗一辈子,也肯定有不想嫁一个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的大款。至于孩子,让有钱人去生吧。”石磊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上一代人很渴望富有、渴望出人头地,所以他们买房子、买车子、比孩子,我从不否认他们的方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燕子的第二次困惑
去年12月7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经济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约为8.3,而2008年的中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约为7.3——而世界银行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
大城市的收入房价比更是高的惊人,广州、杭州、大连等城市均已超过10,北京、上海等已超过15,甚至20。而即使在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之前,美国纽约、旧金山这种美国房价最不可承受的城市,房价收入比也不过6.5左右,甚至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石磊依然快乐着,而现在摆在燕子面前的又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第一,用手里的30万做首付,买一套他们买得起的房子,哪怕只有50平米,哪怕在五环外。然后,每个月还给银行5000块钱,不能生病、不能失业;第二,用手里的30万再买一辆车,尽管会更辛苦,但是这样他们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
但问题的关键是,北京的房价还会不会再涨一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