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于2009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历届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及断代中学术论文最多、参加人数最众、发言最激烈、触及面最广的一次会议,来自科学界、考古界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特别是搞科学检测的专家们发表了极其重要的演讲,讨论之热烈是历届之卒前。笔者也与参会学者们共同讨论了一些科学检测方面的技术问题,参观了北京故宫的陶瓷新馆及新落成的科学检测实验室,现场观看了高科技检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等等。
会议上中青年专家、科技工作者在对考古学进行高科技应用上提出某些新的见解和观点。在对古代器物的断代上,用科学的方法破释了考古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传统鉴定在古代陶瓷器物鉴定上容易出现的误判
传统鉴定主要是在胎、釉、彩、型上进行甄别,往往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在胎、釉、彩、型上进行目测,发现有一点不符合当时科技、工艺、烧制、制作特点的器物皆定为仿品。这里仅拿器型来说明,造型是古代陶瓷器物目鉴最严格的一关。有很多专家说你的东西哪里都对,就是器型不对,是新仿的,你的东西在那位专家眼里就是垃圾了。器物的造型很重要,很多古代器物的造型都有传承关系,都是远古的陶器造型或青铜器造型演变过来的,成为传统的造型艺术。就比如“花觚”,它是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一般认为“花觚”是汉代才有的造型,很可能错误地将它的造型年代搞错、断代搞乱了。优秀的造型,它的传承力很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雅俗共赏。
但我要说的是造型在传承过程中,有改进、有变化、有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变有不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在大的主型不变的基础上,有放大、有缩小、有夸张,有新的符合当时大众审美的无限添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如果所有的器型都一成不变的话,清代“花觚”添彩、变型不都成了现仿器了?
我和夏更起老师一起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三星堆文化的高脚杯,也可称为马上杯。元代和明代较为盛行,有很多专家著书说此杯造型最早在元代开始出现,应该是西域传到我国来的。三星堆的遗址告诉我们,在我国三千多年前就有此造型!这件器物如果不是出土发掘出来,很可能被专家认为是现代仿品或臆造品。
我国陶瓷的制作有几千年了“古时的造型,我们后人很难知道它的实际用途,红山文化的造型有很多物件,考古专家也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但在当时肯定是有它的用处,就像马未都先生所讲的搓衣板的故事,500年后我们的后代很难想象这利,工具是干什么用的,这都很正常。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决不能把我们搞不清楚弄不懂的东西判为臆造品或仿品。这样可能更加尊重古代文叫、更能起到保护祖国灿烂文化的需要。笔者认为传统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只看个表象,内部的结构组成有时很难用经验、用眼睛看清楚,眼见不一定就实,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鉴定在文物考古学中的作用
科学鉴定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颠覆了传统鉴定的一些观点。现代科技可以把人送到月球、火星上,川利技仪器探测月球,火星表面,搞清楚它们的各种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实际上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物质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后才生产出了瓷器。我国的科学考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体系,科学考古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类古代窑址、各种地层迭压关系,由专业的考古人员进行发掘、测量、照相、登记,用科学仪器来进行考古发掘。在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时候,使用各种化学反应的方法提取器物的元素组成,为我国科技考古建立了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在今天我们才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文物的科学检测,判断出年代、窑口。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X荧光能量色谱仪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不去看器物的型、彩、釉、胎,而是对彩、釉、胎在负80个大气压中进行测试,提取器物成分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将这些元素组成与标准数据库赴行比对,符合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的器物,符合哪个窑口数据就是哪个窑生产的,不受人为的干扰,更不受情绪、视力等的约束,把科学、完善、真实的数据采集出来进行严谨的分析比较,给出确切的年代和窑口。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发烧感冒医生让你去采皿化验一样,白血球高可能有炎症,医生会给你开消炎的药,把炎症治好,你也就不会发烧了。
科学检测其实是在给瓷器采血化验,查找瓷器的DNA,每一件瓷器都有它的DNA,我们用先进的仪器把它测出来,与它的父辈进行比对,找出父子关系,这就是科学检测。有些人不相信科学,认为现代高仿可以骗过专家的眼学也可以骗过仪器,这是对科学检测不了解。其实这些人不了解仪器,他们不知道在高科技仪器面前显微镜都无法看到的痕量元素都能分析出来。
从科学测试的角度看,常量元素可以配比烧造。微量元素理论上也可以配比,但是在1300度高温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添加和配比的元素可能荡然无存。但痕量元素是不可能配比烧制的,更不可能添加到陶瓷器物里面。仪器可以在100万个分子里面找出一个或几个分子数来,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添加技术,除非仿手回到那个时代,用那个时代的原料和工艺,不然永远不可能做到。
为何科技测试得不到有些专家和有关机构认可呢?会上不少人发言认为,它侵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破坏了一些人和一些机构的食物链,打破了体制内专家一统天下的格局,把藏家的眼睛擦亮了。我们在一生中迷信很多的事,我们迷信个人崇拜,我们迷信专家,我们迷信收藏中的故事,但科学检测打破了很多迷信。现代传媒造了很多神,我们在造神运动中有时感觉到自己也成了神,把收藏活动中别人搞不到的东西自己弄到了,总认为自己就成神了,说一些神们说的话,但很多时候神仙们拿来的东西往往在科学检测中“变”成了现代仿品,这时神仙们就很不高兴,认为机器有问题,其实是科学把神仙们拉回到现实社会中了。是科学“玩”了一把神仙。如果把迷信反过来信,不就是信科学了吗?我们相信科学一定能破除迷信。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收藏,可能使我们的收藏更丰富多彩。此次研讨会给了科学鉴定更大的关注,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很多专家提出文物鉴定的四要素(断年代、知窑口、评价值、识优劣)应该将确定年代、窑口,交给科学检测和传统鉴定专家来共同完成,做到人机结合,机器和人共同负责确定年代、窑口,而由专家负责评估文物的考古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这样会更科学。最好做到人机都能在考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殊途同归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研讨会的五点体会
一、传统鉴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鉴定手段,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起到了保护作用,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即使科技鉴定很发达、很普及了,人的鉴定也不可少,科技鉴定不可能取代人的鉴定。
二、科学鉴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虽然比较先进,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标准器数据的不足,许许多多窑口的瓷器还没有相应数据的,再加上操作人员的疏忽、机器的准确度等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三、需要将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把绝对数值交给传统鉴定且懂科学的专业学者来进行脱离仪器进行分析,再与仪器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实行背靠背分析拿出结果,这样可能拿出相同的结果,才更具有权威性。
四、科学检测不可能取代传统鉴定,就像中医不能取代西医,西医亦不能取代中医一样。科学是发展的方向,从有科学仪器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加强对文物的分辨、厘清真伪,去伪存真,将优秀的文叫传承下去。
五、传统与科学鉴定并存更科学,传统不要小看科学鉴定,科学鉴定更不能鄙视传统鉴定。传统鉴定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仪器来解决,反之亦然,互相弥补、拾遗补缺。传统与科学本来没有矛盾,都是在为保护中华文明发挥作用,根本不存在谁不相信谁的问题,我们不能无端地指责科学鉴定。在这次研究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看重科学鉴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鉴定的生力军。
会议上中青年专家、科技工作者在对考古学进行高科技应用上提出某些新的见解和观点。在对古代器物的断代上,用科学的方法破释了考古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传统鉴定在古代陶瓷器物鉴定上容易出现的误判
传统鉴定主要是在胎、釉、彩、型上进行甄别,往往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在胎、釉、彩、型上进行目测,发现有一点不符合当时科技、工艺、烧制、制作特点的器物皆定为仿品。这里仅拿器型来说明,造型是古代陶瓷器物目鉴最严格的一关。有很多专家说你的东西哪里都对,就是器型不对,是新仿的,你的东西在那位专家眼里就是垃圾了。器物的造型很重要,很多古代器物的造型都有传承关系,都是远古的陶器造型或青铜器造型演变过来的,成为传统的造型艺术。就比如“花觚”,它是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一般认为“花觚”是汉代才有的造型,很可能错误地将它的造型年代搞错、断代搞乱了。优秀的造型,它的传承力很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雅俗共赏。
但我要说的是造型在传承过程中,有改进、有变化、有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变有不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在大的主型不变的基础上,有放大、有缩小、有夸张,有新的符合当时大众审美的无限添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如果所有的器型都一成不变的话,清代“花觚”添彩、变型不都成了现仿器了?
我和夏更起老师一起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三星堆文化的高脚杯,也可称为马上杯。元代和明代较为盛行,有很多专家著书说此杯造型最早在元代开始出现,应该是西域传到我国来的。三星堆的遗址告诉我们,在我国三千多年前就有此造型!这件器物如果不是出土发掘出来,很可能被专家认为是现代仿品或臆造品。
我国陶瓷的制作有几千年了“古时的造型,我们后人很难知道它的实际用途,红山文化的造型有很多物件,考古专家也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但在当时肯定是有它的用处,就像马未都先生所讲的搓衣板的故事,500年后我们的后代很难想象这利,工具是干什么用的,这都很正常。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决不能把我们搞不清楚弄不懂的东西判为臆造品或仿品。这样可能更加尊重古代文叫、更能起到保护祖国灿烂文化的需要。笔者认为传统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只看个表象,内部的结构组成有时很难用经验、用眼睛看清楚,眼见不一定就实,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鉴定在文物考古学中的作用
科学鉴定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颠覆了传统鉴定的一些观点。现代科技可以把人送到月球、火星上,川利技仪器探测月球,火星表面,搞清楚它们的各种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实际上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物质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后才生产出了瓷器。我国的科学考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体系,科学考古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类古代窑址、各种地层迭压关系,由专业的考古人员进行发掘、测量、照相、登记,用科学仪器来进行考古发掘。在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时候,使用各种化学反应的方法提取器物的元素组成,为我国科技考古建立了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在今天我们才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文物的科学检测,判断出年代、窑口。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X荧光能量色谱仪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不去看器物的型、彩、釉、胎,而是对彩、釉、胎在负80个大气压中进行测试,提取器物成分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将这些元素组成与标准数据库赴行比对,符合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的器物,符合哪个窑口数据就是哪个窑生产的,不受人为的干扰,更不受情绪、视力等的约束,把科学、完善、真实的数据采集出来进行严谨的分析比较,给出确切的年代和窑口。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发烧感冒医生让你去采皿化验一样,白血球高可能有炎症,医生会给你开消炎的药,把炎症治好,你也就不会发烧了。
科学检测其实是在给瓷器采血化验,查找瓷器的DNA,每一件瓷器都有它的DNA,我们用先进的仪器把它测出来,与它的父辈进行比对,找出父子关系,这就是科学检测。有些人不相信科学,认为现代高仿可以骗过专家的眼学也可以骗过仪器,这是对科学检测不了解。其实这些人不了解仪器,他们不知道在高科技仪器面前显微镜都无法看到的痕量元素都能分析出来。
从科学测试的角度看,常量元素可以配比烧造。微量元素理论上也可以配比,但是在1300度高温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添加和配比的元素可能荡然无存。但痕量元素是不可能配比烧制的,更不可能添加到陶瓷器物里面。仪器可以在100万个分子里面找出一个或几个分子数来,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添加技术,除非仿手回到那个时代,用那个时代的原料和工艺,不然永远不可能做到。
为何科技测试得不到有些专家和有关机构认可呢?会上不少人发言认为,它侵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破坏了一些人和一些机构的食物链,打破了体制内专家一统天下的格局,把藏家的眼睛擦亮了。我们在一生中迷信很多的事,我们迷信个人崇拜,我们迷信专家,我们迷信收藏中的故事,但科学检测打破了很多迷信。现代传媒造了很多神,我们在造神运动中有时感觉到自己也成了神,把收藏活动中别人搞不到的东西自己弄到了,总认为自己就成神了,说一些神们说的话,但很多时候神仙们拿来的东西往往在科学检测中“变”成了现代仿品,这时神仙们就很不高兴,认为机器有问题,其实是科学把神仙们拉回到现实社会中了。是科学“玩”了一把神仙。如果把迷信反过来信,不就是信科学了吗?我们相信科学一定能破除迷信。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收藏,可能使我们的收藏更丰富多彩。此次研讨会给了科学鉴定更大的关注,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很多专家提出文物鉴定的四要素(断年代、知窑口、评价值、识优劣)应该将确定年代、窑口,交给科学检测和传统鉴定专家来共同完成,做到人机结合,机器和人共同负责确定年代、窑口,而由专家负责评估文物的考古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这样会更科学。最好做到人机都能在考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殊途同归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研讨会的五点体会
一、传统鉴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鉴定手段,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起到了保护作用,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即使科技鉴定很发达、很普及了,人的鉴定也不可少,科技鉴定不可能取代人的鉴定。
二、科学鉴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虽然比较先进,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标准器数据的不足,许许多多窑口的瓷器还没有相应数据的,再加上操作人员的疏忽、机器的准确度等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三、需要将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把绝对数值交给传统鉴定且懂科学的专业学者来进行脱离仪器进行分析,再与仪器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实行背靠背分析拿出结果,这样可能拿出相同的结果,才更具有权威性。
四、科学检测不可能取代传统鉴定,就像中医不能取代西医,西医亦不能取代中医一样。科学是发展的方向,从有科学仪器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加强对文物的分辨、厘清真伪,去伪存真,将优秀的文叫传承下去。
五、传统与科学鉴定并存更科学,传统不要小看科学鉴定,科学鉴定更不能鄙视传统鉴定。传统鉴定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仪器来解决,反之亦然,互相弥补、拾遗补缺。传统与科学本来没有矛盾,都是在为保护中华文明发挥作用,根本不存在谁不相信谁的问题,我们不能无端地指责科学鉴定。在这次研究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看重科学鉴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鉴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