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f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瘧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选自《中外经典》
其他文献
猛抬头,看到我家正面墙上谢老(冰心)的照片,而旁边的挂历提醒我2月28日到来了,那是谢老逝世二十周年的忌日。看到她慈祥的面孔,使我想起往事多多。我与谢老是忘年交,她说:“在民族大学的千家宿舍里,我只到两家串门:一是你家,另是费孝通家。”当时有一天,驻校工农队长,突然分配我一家三口(我有两个孩子)搬到谢家同住。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吓呆了。因为我们与谢家虽多年同住一个大院,但从未谋面,传说“她”身着万元
鲁迅抽了一辈子烟。他曾说过自己一天的三件事,“仰卧—抽烟—写文章”,其实他终其一生,也是这三件事。只有56岁的生命,吸烟史竟有33年。《鲁迅日记》是从1912年5月5日记起,“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云云,是由蔡元培推荐去北京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而1913年6月21日即有买烟的记载,“往润昌公司买毛毡、烟卷等七元八角”,是鲁迅首次回绍兴探亲的时候。不仅抽烟的时间久,抽烟的量也大,“我酒是早不喝了,烟仍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对文人诗画有着“诗画本一律”的赏评理论。这一诗画理论,对后世文人的文化修养,对中国诗画,尤其是文人诗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便是在这种影响下学习、发展、升华,最终自成一家,成为明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沈周所生活的明代文艺界,与盛唐时期是有明显差别的。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开始背离其建立初衷,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文人思想的工具。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束缚,许多文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语言学家,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不过,顾炎武虽然满腹经纶,但为人却谦逊低调。在其年近50时,还曾拜乡间的句读师为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顺治十四年(1657年),年近半百的顾炎武在南京拜谒过明孝陵,又回到昆山告别故乡后,便开始了他后半生“丈夫志四方”的北国壮游生涯,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学术研究上。有一年,顾炎武游学到济南,在路过一处学馆
在蜈蚣岭,打扮成行者的武松,看见一座坟庵中有个道士搂着个妇女在调笑赏月。他的道德感油然而生,清洁世道的使命感使得他“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何况他自从嫂子潘金莲之后,根本见不得男女亲热。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去腰里掣出张青送给他的刀来,“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不料应门者是个道童,武行者睁圆怪眼,大喝一声:“先把这鸟道童祭刀!”说犹未了,手起处,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倒在地上。庵里那个
闲来无事时,三五老乡,常常相邀。寻一清净小地,炒上几个家乡小菜,便能从晚上七点,聊到深夜时分。每每回想起当年在家乡的生活、学习片段,老乡们都情不自禁,泪水不知不觉在浓浓的乡情中散落开来……他乡遇故知。方言,成为维系我们这些生活在异地的外乡人的"感情纽带"。说方言,道乡里,遥远的家乡一下子就在眼前。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也一下子就在眼前。方言,牵着我们的手,慢慢地寻回家乡,寻回当年。按理说,我自从大学毕
别以为富家女儿必定有家教,有些没家教的,在传媒封之为名门闺秀。并非看人不起,世家出身的到底秉承家风,礼仪周到,父亲那代才暴发的,一家一家吧,有些有家教,有些没有。有暴发户女儿,央我找赞助人为她的慈善机构捐款,替她找着了,人家一捐几十万,事后她居然连道谢信都没写给人,害得我这中间人不停地代她向人道谢。友问:她有没有写信多谢你?我说一个谢字都没见过,连捐款人都不谢,还懂得谢我?这个人以后别叫我帮她,一
我们小区里经常会有一个拾荒的老太太,满头白发,背几乎驮到了九十度,她经常拎着一个破麻袋,到垃圾桶里去翻捡别人扔掉的瓶子、废纸,换取微薄的收入。有一次我听说这个老太太是有儿子的,我心中对他的儿子便充满了鄙夷———哪怕自己吃再多苦,也不该让年迈的母亲再来受这份罪啊!離我家最近的地铁口,有一个双臂残疾的年轻人,用双脚写字卖钱,维持生计。有一次,我从饭店回来,打包了一些饭菜。我看他可怜,就把饭菜给了他,谁
动极思静,静极思动,人性如此。北京的作家朋友狗子,早先从单位辞职下来写小说,几年过去了,忽然间对枯坐书斋写作感到无法忍受了,想找份工作重新上班。到处联系了一下,一个他以前的校友帮上了忙,那位校友在南京的某大學广播传媒学院当院长,他聘请狗子到学院当代课老师,教大三的剧本写作。寒假过后开讲,一个星期两堂课,一堂课六十元,待遇不低。狗子辞职前一直在杂志社当编辑,从没有教过书,也从没有写过剧本。没写过剧本
在乡下,“骂街”似乎已销声匿迹了。但每每想起,还是挺怀念的。女人若是挂上骂街的名,村里人就会骂女人是泼妇,骂街似乎就是泼妇的代名词。那时的农村,物质匮乏,敝帚自珍。谁家丢了东西都不愿意找大队干部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大喊大叫,因为得点头哈腰向大队干部递烟,赔笑脸,还得献媚叫上诸如大爷、大伯等称呼,当然最看不惯那张好像欠他钱似的黄瓜脸和摇头晃脑的样子,倘若非得上喇叭,就得走过这样的程序,大队干部才会在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