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5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配以适宜的品种,于2011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中耕深松、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高于对照,并分别较对照增产11.21%和6.18%。其中行间覆膜+中耕深松极显著于对照,因此以上2项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在黑龙江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组合;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产量
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大豆栽培技术已由传统的平作、垄作发展到垄三栽培,窄行密植、保护性耕作栽培(少耕免耕或原垄卡种)、行间覆膜等栽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1-3]。但以往研究都是单个技术和常规垄作进行比较,每种技术增产潜力不大,应对抗旱能力较弱,主要原因缺乏抗旱品种和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目前,大豆抗旱节水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报道很少,该文研究了大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下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的变化,旨在为黑龙江省大豆抗旱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科技园区进行,前茬为玉米。供试大豆为半矮杆品种绥农22。共设12个处理:T1行间覆膜+垄沟深松(垄距67cm),公顷保苗25万株;T2大垄窄行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6行,小行距8~10cm),公顷保苗数30万株;T3小垄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3行,行距45cm),公顷保苗30万株;每处理27m2,T4垄三+中耕深松,在苗期和封垄前各深松一次,公顷保苗25万株;T5(ck)垄三公顷保苗25万株;每处理小区面积为53.6m2,3次重复,5月4日播种,9月24日收获,常规田间管理。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收获时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百粒重、经济系数(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3数据分析
利用DPS3.75进行数据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变化
从图1看出,干物质积累从苗期的19.4g/㎡~37.2g/㎡ 逐渐提高,一直到鼓粒期,达到最高617.8g/㎡~1367.8g/㎡ ,其中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都高于对照。
2.2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叶面积系数变化
从图2看出,叶面积系数各模式由苗期0.19~0.31,到分枝期、花期、结荚期逐渐增加到鼓粒期达到3.95~4.74,其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叶面积系数超过对照。
2.3不同栽培技术产量因子分析
表1 产量因子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测定
(注:产量为小区实收10m2平均后折合公顷产量)
从表1看出,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行间覆膜+中耕深松公顷产量为2594.0Kg,极显著于对照并增产11.21%;大垄窄行密植公顷产量为2476.7Kg,显著于对照并增产6.18%;小垄窄行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公顷产量分别为2440.0Kg、2416.7Kg,分别比对照增产4.60%、3.61%。
3.结论与讨论
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栽培技术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都高于对照,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各处理产量高于对照,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符[4-6]。
覆膜技术不但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水分散失,还加快植株对水分吸收的速度,提高植株的干物质量积累。平播密植减少水分蒸发,增加了密度,提高了产量。
该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深松、大垄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3-224.
[2]胡国华.大豆机械化“深窄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1(5):36-39.
[3]胡立成.黑龍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省农业科学,2006(12):55-58.
[4]陈霞,丁希明.大豆施肥技术及植株营养指标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4):18-21.
[5]姚卫华.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大豆通报,2007(5):9-11.
[6]许桂芳,肖立明,黄兆燕.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5(7):13.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组合;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产量
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大豆栽培技术已由传统的平作、垄作发展到垄三栽培,窄行密植、保护性耕作栽培(少耕免耕或原垄卡种)、行间覆膜等栽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1-3]。但以往研究都是单个技术和常规垄作进行比较,每种技术增产潜力不大,应对抗旱能力较弱,主要原因缺乏抗旱品种和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目前,大豆抗旱节水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报道很少,该文研究了大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下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的变化,旨在为黑龙江省大豆抗旱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科技园区进行,前茬为玉米。供试大豆为半矮杆品种绥农22。共设12个处理:T1行间覆膜+垄沟深松(垄距67cm),公顷保苗25万株;T2大垄窄行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6行,小行距8~10cm),公顷保苗数30万株;T3小垄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3行,行距45cm),公顷保苗30万株;每处理27m2,T4垄三+中耕深松,在苗期和封垄前各深松一次,公顷保苗25万株;T5(ck)垄三公顷保苗25万株;每处理小区面积为53.6m2,3次重复,5月4日播种,9月24日收获,常规田间管理。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收获时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百粒重、经济系数(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3数据分析
利用DPS3.75进行数据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变化
从图1看出,干物质积累从苗期的19.4g/㎡~37.2g/㎡ 逐渐提高,一直到鼓粒期,达到最高617.8g/㎡~1367.8g/㎡ ,其中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都高于对照。
2.2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叶面积系数变化
从图2看出,叶面积系数各模式由苗期0.19~0.31,到分枝期、花期、结荚期逐渐增加到鼓粒期达到3.95~4.74,其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叶面积系数超过对照。
2.3不同栽培技术产量因子分析
表1 产量因子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测定
(注:产量为小区实收10m2平均后折合公顷产量)
从表1看出,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行间覆膜+中耕深松公顷产量为2594.0Kg,极显著于对照并增产11.21%;大垄窄行密植公顷产量为2476.7Kg,显著于对照并增产6.18%;小垄窄行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公顷产量分别为2440.0Kg、2416.7Kg,分别比对照增产4.60%、3.61%。
3.结论与讨论
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栽培技术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都高于对照,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各处理产量高于对照,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符[4-6]。
覆膜技术不但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水分散失,还加快植株对水分吸收的速度,提高植株的干物质量积累。平播密植减少水分蒸发,增加了密度,提高了产量。
该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深松、大垄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3-224.
[2]胡国华.大豆机械化“深窄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1(5):36-39.
[3]胡立成.黑龍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省农业科学,2006(12):55-58.
[4]陈霞,丁希明.大豆施肥技术及植株营养指标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4):18-21.
[5]姚卫华.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大豆通报,2007(5):9-11.
[6]许桂芳,肖立明,黄兆燕.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