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88-01
走出语数的课堂,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兴奋;走进音乐课堂,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尽情地交往、自由地表现,感受着音乐的美。音乐课堂成了学生们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乐园。关注审美与快乐,使学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是一名音乐教师的我所不懈追求的。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尽情地发挥想像,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为此,在课的开始,听音乐律动进教室的教学环节中,我会弹奏优美抒情的音乐,并请学生们张开双臂,成群结伴地象小鸟一样飞进音乐乐园。当飞到钢琴旁时停下脚步,用自己的动作向我亲切地打招呼。这时你会发现每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都不一样,有的站立,有的半蹲,有的面带微笑陶醉于音乐,有的轻快活泼顽皮可爱。听着优美的旋律,怀着愉悦的心情,学生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体验着音乐。音乐慢慢停下来,学生也随之停下并作出静止的造型。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够在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兴趣和教学效能的提高是非常奏效的。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前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适时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
歌曲《摇啊摇》是一首上海童谣,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更能体现出上海童谣独特的韵味。所以,我尝试着用上海方言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范唱了一遍歌曲,上海本地学生在听完歌曲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而来自外地的學生却都皱起了眉头,“老师,你好象是用上海话来唱的,但我听不懂你唱了些什么?”“老师,我不会讲上海话,能不能不用上海话唱啊?”看着他们着急而可爱的神情,我坐下来耐心地和他们说,老师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但不是也一样唱得很好吗?来到上海我们就要融入到上海。不会说,我们可以学呀,就象大家学习英语一样。之后我请了一位上海话讲得流利的同学来做小老师,我坐在他的座位,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请他教大家读歌词,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学生们兴致很高,表现积极,原来惧怕讲上海话的学生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轻松而顺利地解除了思想负担,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最后,大家一起划着小船,唱着《摇啊摇》,体验着音乐的旋律美、情感美。
教师用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就会如甘露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和理解。
三、注重个性的张扬发展
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体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体验者的个性特征。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这段音乐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听后,有的认为是狮子,有的认为是野猪,有的认为是大熊猫,有的认为是狗熊。初听时,学生的这种感觉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一定说只有大象才是对的那是不科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现个人的心理情智。
再如,音乐创造《我是一颗小苗苗》时,有的学生表演的小苗苗是:双手合十,高举于头顶;有的学生则是把手腕并拢手掌分开,象一颗小芽芽;还有一位学生趴在地上双脚向上翘起,双手呈小芽芽状,而她的解释也很独到:“我是一颗刚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小苗苗,还没有长高呢?”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每当这时我都会和同学们为这些勇于表现自己对音乐独特感受的学生们给予掌声,这既是对发言学生的肯定,又能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后继的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表现自己,真正地动起来,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交流着情感,体验着快乐。单单是一段描写春天里小苗苗的音乐,学生就会有这么多彩的表现。因此,对于某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一首歌曲的感悟,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而美和快乐的体验需要教师用心用情为学生创造。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课堂的改革呼吁我们音乐教师: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的更旺。 让我们投入到和谐课堂的探索中去,用心用情去演奏每一乐章,让美和快乐的主旋律回荡在学生们的心中。
走出语数的课堂,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兴奋;走进音乐课堂,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尽情地交往、自由地表现,感受着音乐的美。音乐课堂成了学生们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乐园。关注审美与快乐,使学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是一名音乐教师的我所不懈追求的。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尽情地发挥想像,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为此,在课的开始,听音乐律动进教室的教学环节中,我会弹奏优美抒情的音乐,并请学生们张开双臂,成群结伴地象小鸟一样飞进音乐乐园。当飞到钢琴旁时停下脚步,用自己的动作向我亲切地打招呼。这时你会发现每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都不一样,有的站立,有的半蹲,有的面带微笑陶醉于音乐,有的轻快活泼顽皮可爱。听着优美的旋律,怀着愉悦的心情,学生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体验着音乐。音乐慢慢停下来,学生也随之停下并作出静止的造型。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够在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兴趣和教学效能的提高是非常奏效的。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前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适时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
歌曲《摇啊摇》是一首上海童谣,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更能体现出上海童谣独特的韵味。所以,我尝试着用上海方言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范唱了一遍歌曲,上海本地学生在听完歌曲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而来自外地的學生却都皱起了眉头,“老师,你好象是用上海话来唱的,但我听不懂你唱了些什么?”“老师,我不会讲上海话,能不能不用上海话唱啊?”看着他们着急而可爱的神情,我坐下来耐心地和他们说,老师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但不是也一样唱得很好吗?来到上海我们就要融入到上海。不会说,我们可以学呀,就象大家学习英语一样。之后我请了一位上海话讲得流利的同学来做小老师,我坐在他的座位,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请他教大家读歌词,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学生们兴致很高,表现积极,原来惧怕讲上海话的学生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轻松而顺利地解除了思想负担,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最后,大家一起划着小船,唱着《摇啊摇》,体验着音乐的旋律美、情感美。
教师用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就会如甘露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和理解。
三、注重个性的张扬发展
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体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体验者的个性特征。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这段音乐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听后,有的认为是狮子,有的认为是野猪,有的认为是大熊猫,有的认为是狗熊。初听时,学生的这种感觉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一定说只有大象才是对的那是不科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现个人的心理情智。
再如,音乐创造《我是一颗小苗苗》时,有的学生表演的小苗苗是:双手合十,高举于头顶;有的学生则是把手腕并拢手掌分开,象一颗小芽芽;还有一位学生趴在地上双脚向上翘起,双手呈小芽芽状,而她的解释也很独到:“我是一颗刚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小苗苗,还没有长高呢?”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每当这时我都会和同学们为这些勇于表现自己对音乐独特感受的学生们给予掌声,这既是对发言学生的肯定,又能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后继的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表现自己,真正地动起来,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交流着情感,体验着快乐。单单是一段描写春天里小苗苗的音乐,学生就会有这么多彩的表现。因此,对于某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一首歌曲的感悟,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而美和快乐的体验需要教师用心用情为学生创造。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课堂的改革呼吁我们音乐教师: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的更旺。 让我们投入到和谐课堂的探索中去,用心用情去演奏每一乐章,让美和快乐的主旋律回荡在学生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