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产生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中国也是佛教影响深远的国家之一。以分析佛教的起源,思想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基础,剖析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的价值以及它在社会良性运行过程中对现行法律控制及其他控制手段的弥补作用。从宏观角度陈述佛教在文化上的特征及对社会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并借鏊佛教这种文化控制手段的功能指出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建立全方位社会控制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佛教;社会思想;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51-02
1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产生来源于社会事实就意味着宗教并不是空灵的,宗教是现实的另一面,正反映着社会现实,和社会现实有紧密的联系。但分析佛教的起源,它的最初目的是为苦难的人们找寻一个出口,而不是为了进行社会控制这一目的,只是在其后的社会传播中,在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利用,逐渐衍生出社会控制这一功能。
2 佛教在传播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哲学在民间范围内,也是处世哲学。哲学思想在很大范围内影响了文化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言行与原则。
2.2 对中国儒学的影响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中国儒学能成为官方宣扬的主旋律之一就是它融合了佛教,这一能有效巩固统治者根基的宗教。而儒学是中国主流价值体系中根基最稳定的体系。它的思子汉代以来一直是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与宣传的,四书五经更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必读书目,儒学到现在依然存在着广泛的影响。儒佛融合正是佛教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儒学,也正是因为儒学中的佛教思想有利于控制平民。
2.3 对中国道教的影响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道教这种低调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自在自得的生活方式,也是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正是因为本土宗教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这才导致了在这些宗教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这更加大了它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地位。正是它在传播过程中渐渐融入到各种主流文化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气氛才能才能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除上述外,佛教还与一些风俗和习惯有着紧密联系,它一方面渗入本土宗教,另一方面还积极影响本土习俗,全面扩大它的群众基础。从宏观上看,佛教不仅仅是一派宗教,它还是一种文化。
3 佛教与社会控制
3.1 佛教社会控制的优势
“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1901年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可包括三类:对意志的控制。对情感的控制,对判断的控制,正是从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控制达到对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广义的社会控制就是对一切维规行为的约束。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控制是社会控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不同于组织控制,制度控制等硬控制手段从外在方面强制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文化控制是通过价值观内化使得社会成员和组织自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是自觉的,不需要任何执行机制和监督机智,并且是广泛的,可以涵盖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从稳定性和长期性上,它也存在着优势。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他论述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认为宗教能统一集体意识,增强社会团结。而这个统一集体意识的过程,就是个人内化宗教神圣价值体系的过程。
3.2 佛教社会控制的方式
佛教产生的种种影响,把佛教思想融入到社会文化与习俗中,也推动了佛教在社会控制中的功能。佛教戒律正是以信仰为基础,以情感为依托,以仪式为载体,以教义为指归。持戒是达到信仰的主要手段。此时,佛教戒律便转化为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这种社会控制中没有暴力工具,没有监督机器,也没有评价体系,但它拥有其他控制工具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能深入人的内心来指导人的行动。从执行的成本来说来优于其他控制工具,从执行的效果而言它的内化性决定了它的长久性。法治只能对看得见的违法行为给予惩罚与制裁,惩罚的后果具有及时性、确定性的特征,违法者反而能坦然面对接受既成事实;与此相反,佛教戒律的实施是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相关联的。违戒的惩罚延至未来及后世,惩罚的后果无时效限制且是不确定的,给违戒者带来的心理压力要远大于前者,尤其是对虔诚的佛教徒而言。
正如笔者上文所论述,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根基得以加固的不仅仅是它的基本教义,为了更好的传播,它把自己不断的渗入到社会土壤中,与其他社会主流文化交融,形成特殊的文化气氛从而加大社会控制功能。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印度的奴隶社会的大部分历史中,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统治者推行着残酷的控制,而历史记载的下层起义却屈指可数,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底层受佛教影响,顺从与遵守成了他们的基本信仰。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人民顺从与软弱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是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控制功能的。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封建思想逐渐落伍,佛教的信徒不再象过去那样遍布四海,所以可能这中控制功能的作用也在减弱。
3.3 佛教社会控制的弥补功能
对比法律控制我们可以发现,法规重他律,属外在控制,宗教重自律,属内在控制,成员遵守律法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并且在法律执行社会控制的过程中,要涉及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等多个行为主体,任何一个主体都会影响到社会控制的结果。对佛教徒而言,佛教戒律的内在控制力显然要大一些。佛教戒律与法律条例既有联系又有區别。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能够共存;它们之间 又有许多相异之处,所以相互影響。以因果报应说为基础的佛教戒律发挥着约束信徒身心的作用。所以,佛教戒律对法律条例具有弥补功能。在中国,佛教戒律及其精神大大地深化了中华传统的道德约束机制,甚至在实践上和文本上都影响了中国的司法。可以说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大部分空白,都可以由佛教的控制功能来填补,遗憾的是正是因为缺乏显性的惩罚机制,使得这种控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失去了部分意义。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确失在某种程度上跟佛教力量下降成正比关系的,我们今天的社会,理性化行动占主体,这种理性化至工业革命后不断的深化,在社会中人们最大限度的追逐利益,因为追逐利益可以换来金钱,进尔可以进行物质享受,这一点就摧毁了佛教幸福的定义。显性控制机制可以控制人们可以被观察被监督的领域,但在他们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寻一些另外的控制机制,让他们相互弥补,达到效率最大化。
4 完善社会控制机制
作为一种宗教的佛教,可以作为人精神内核而有效的保障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和恪守个人良知,这在历史上是得到了验证的,但在佛教发挥控制功能时它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和愚昧人民的机器,它让人民只懂得顺从而从不知晓反抗和斗争,还让人民乐意安于现状而不思禁区和奋斗,磨灭了劳动人民的创新意识,这些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时代的车轮是滚滚向前永不停止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佛教的社会控制也在逐渐减弱,而且他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但我们要重视它曾经的社会控制功能,应该看到在社会控制体系中,仅仅存在刚性的,外在的和强制性的控制是不够的,这样的控制在某些空白领域会失去效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虽然进步的屏弃了封建思想的控制,但西方化的价值观在毫无防备的情景下席卷全球,我们面临的不只是价值缺失而且是价值恐慌:即我们发现自己是错的但又不确定什么是对的。这就出现了“规范真空”,在“规范真空”中,失范和越轨就极其容易出现,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全面有效的社会控制,使社会控制效能在各个角落都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内化的价值体系。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些积极文化要素在改革与转型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提倡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要素。例如对真。对善,对美的追求。诚实与忠义等传统价值理念的坚持。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除了使今天的国人振奋和感恩之外,毫无疑问的是,如何继承并发扬就成为一个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同于我们的祖先,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在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承接前流、吸纳百川,不同于我们的祖先,今天的这项工作是在一个更新的时代、更大的背景上来进行的。而这个新的时代背景就是引起国际学界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全球化。下面我们愿对全球化带来的整个世界的道德变局及在这一变局中华传统道德如何发挥应有功能的问题进行一些考察。实践层面上,这个应有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宏扬。因此,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出现具有真诚意志的道德典范。在建立社会控制机制时,一方面要加大和完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内化公民道德与价值体系。这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控制才会发挥作用,规范社会行为,保持社会良性运行。
关键词:佛教;社会思想;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51-02
1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产生来源于社会事实就意味着宗教并不是空灵的,宗教是现实的另一面,正反映着社会现实,和社会现实有紧密的联系。但分析佛教的起源,它的最初目的是为苦难的人们找寻一个出口,而不是为了进行社会控制这一目的,只是在其后的社会传播中,在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利用,逐渐衍生出社会控制这一功能。
2 佛教在传播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哲学在民间范围内,也是处世哲学。哲学思想在很大范围内影响了文化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言行与原则。
2.2 对中国儒学的影响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中国儒学能成为官方宣扬的主旋律之一就是它融合了佛教,这一能有效巩固统治者根基的宗教。而儒学是中国主流价值体系中根基最稳定的体系。它的思子汉代以来一直是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与宣传的,四书五经更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必读书目,儒学到现在依然存在着广泛的影响。儒佛融合正是佛教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儒学,也正是因为儒学中的佛教思想有利于控制平民。
2.3 对中国道教的影响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道教这种低调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自在自得的生活方式,也是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正是因为本土宗教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这才导致了在这些宗教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这更加大了它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地位。正是它在传播过程中渐渐融入到各种主流文化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气氛才能才能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除上述外,佛教还与一些风俗和习惯有着紧密联系,它一方面渗入本土宗教,另一方面还积极影响本土习俗,全面扩大它的群众基础。从宏观上看,佛教不仅仅是一派宗教,它还是一种文化。
3 佛教与社会控制
3.1 佛教社会控制的优势
“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1901年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可包括三类:对意志的控制。对情感的控制,对判断的控制,正是从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控制达到对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广义的社会控制就是对一切维规行为的约束。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控制是社会控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不同于组织控制,制度控制等硬控制手段从外在方面强制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文化控制是通过价值观内化使得社会成员和组织自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是自觉的,不需要任何执行机制和监督机智,并且是广泛的,可以涵盖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从稳定性和长期性上,它也存在着优势。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他论述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认为宗教能统一集体意识,增强社会团结。而这个统一集体意识的过程,就是个人内化宗教神圣价值体系的过程。
3.2 佛教社会控制的方式
佛教产生的种种影响,把佛教思想融入到社会文化与习俗中,也推动了佛教在社会控制中的功能。佛教戒律正是以信仰为基础,以情感为依托,以仪式为载体,以教义为指归。持戒是达到信仰的主要手段。此时,佛教戒律便转化为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这种社会控制中没有暴力工具,没有监督机器,也没有评价体系,但它拥有其他控制工具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能深入人的内心来指导人的行动。从执行的成本来说来优于其他控制工具,从执行的效果而言它的内化性决定了它的长久性。法治只能对看得见的违法行为给予惩罚与制裁,惩罚的后果具有及时性、确定性的特征,违法者反而能坦然面对接受既成事实;与此相反,佛教戒律的实施是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相关联的。违戒的惩罚延至未来及后世,惩罚的后果无时效限制且是不确定的,给违戒者带来的心理压力要远大于前者,尤其是对虔诚的佛教徒而言。
正如笔者上文所论述,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根基得以加固的不仅仅是它的基本教义,为了更好的传播,它把自己不断的渗入到社会土壤中,与其他社会主流文化交融,形成特殊的文化气氛从而加大社会控制功能。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印度的奴隶社会的大部分历史中,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统治者推行着残酷的控制,而历史记载的下层起义却屈指可数,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底层受佛教影响,顺从与遵守成了他们的基本信仰。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人民顺从与软弱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是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控制功能的。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封建思想逐渐落伍,佛教的信徒不再象过去那样遍布四海,所以可能这中控制功能的作用也在减弱。
3.3 佛教社会控制的弥补功能
对比法律控制我们可以发现,法规重他律,属外在控制,宗教重自律,属内在控制,成员遵守律法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并且在法律执行社会控制的过程中,要涉及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等多个行为主体,任何一个主体都会影响到社会控制的结果。对佛教徒而言,佛教戒律的内在控制力显然要大一些。佛教戒律与法律条例既有联系又有區别。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能够共存;它们之间 又有许多相异之处,所以相互影響。以因果报应说为基础的佛教戒律发挥着约束信徒身心的作用。所以,佛教戒律对法律条例具有弥补功能。在中国,佛教戒律及其精神大大地深化了中华传统的道德约束机制,甚至在实践上和文本上都影响了中国的司法。可以说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大部分空白,都可以由佛教的控制功能来填补,遗憾的是正是因为缺乏显性的惩罚机制,使得这种控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失去了部分意义。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确失在某种程度上跟佛教力量下降成正比关系的,我们今天的社会,理性化行动占主体,这种理性化至工业革命后不断的深化,在社会中人们最大限度的追逐利益,因为追逐利益可以换来金钱,进尔可以进行物质享受,这一点就摧毁了佛教幸福的定义。显性控制机制可以控制人们可以被观察被监督的领域,但在他们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寻一些另外的控制机制,让他们相互弥补,达到效率最大化。
4 完善社会控制机制
作为一种宗教的佛教,可以作为人精神内核而有效的保障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和恪守个人良知,这在历史上是得到了验证的,但在佛教发挥控制功能时它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和愚昧人民的机器,它让人民只懂得顺从而从不知晓反抗和斗争,还让人民乐意安于现状而不思禁区和奋斗,磨灭了劳动人民的创新意识,这些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时代的车轮是滚滚向前永不停止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佛教的社会控制也在逐渐减弱,而且他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但我们要重视它曾经的社会控制功能,应该看到在社会控制体系中,仅仅存在刚性的,外在的和强制性的控制是不够的,这样的控制在某些空白领域会失去效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虽然进步的屏弃了封建思想的控制,但西方化的价值观在毫无防备的情景下席卷全球,我们面临的不只是价值缺失而且是价值恐慌:即我们发现自己是错的但又不确定什么是对的。这就出现了“规范真空”,在“规范真空”中,失范和越轨就极其容易出现,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全面有效的社会控制,使社会控制效能在各个角落都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内化的价值体系。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些积极文化要素在改革与转型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提倡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要素。例如对真。对善,对美的追求。诚实与忠义等传统价值理念的坚持。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除了使今天的国人振奋和感恩之外,毫无疑问的是,如何继承并发扬就成为一个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同于我们的祖先,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在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承接前流、吸纳百川,不同于我们的祖先,今天的这项工作是在一个更新的时代、更大的背景上来进行的。而这个新的时代背景就是引起国际学界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全球化。下面我们愿对全球化带来的整个世界的道德变局及在这一变局中华传统道德如何发挥应有功能的问题进行一些考察。实践层面上,这个应有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宏扬。因此,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出现具有真诚意志的道德典范。在建立社会控制机制时,一方面要加大和完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内化公民道德与价值体系。这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控制才会发挥作用,规范社会行为,保持社会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