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医道的北宋皇帝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知悉宋太祖赵匡胤懂武术,而他懂医术却鲜有人知。考证历史发现,不仅他懂,北宋王朝的历代帝王,几乎都热衷于此道,甚至还有不亚于御医的高手。

北宋九帝多通医


  赵匡胤生于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二十出头便投身军旅,过上打打杀杀的生活。也不知从何处学来了一些粗浅医术,统兵作战之余,还有能耐去给士兵看病开药。当上皇帝之后,还曾表演过针灸。
  当时他皇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患病在身,疼痛难忍,赵匡胤前往探视,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决定采取艾灸疗法(针灸分为针刺与艾灸两法,敏感穴位不便行针多用艾)。不过赵匡胤的医术到底是有些粗浅,这一灸起来,灸得赵光义大喊受不了。赵匡胤的修正方式不是立即中止治疗,而是也点一艾来自灸,以示要与兄弟共患难的同时,也表明对自己的医术有十足的信心。这一灸就是六个时辰,史书记载赵光义大为感动。
  其实就医术而言,赵光义可能还要高于他的皇帝哥哥。史料中并无他给某某看病开药,或者运用针灸疗法的记载,那是因为他专攻的是经方学(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药方)。在入宫当皇帝之前,赵光义多年努力收集了“名方千余首”,而且“皆有验”——都是灵验可靠之方。一代医圣张仲景也不过开出近两百经方,赵光义却手握千余方。至于如何验出来的,也是不得而知。不过史称当时有一个医术颇为厉害的游僧,名为释洪蕴,被赵光义找去拜为师傅,传授经方之学。或许这号称千余首的名方之验证过程,就是在释大师的亲手指导下,寻了些宫廷病患,一方一方实践出来的。
  赵光义之后,乃是宋真宗赵恒,此人医术更高,屡屡给臣子开药,而且屡屡治愈。如北宋名相王旦气虚多病,宋真宗某日便赐他一瓶药酒,令他当面饮下去。需知药酒这东西,在当时多用于毒杀臣下,大约王旦当时还在想我也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啊,为何要赐药酒于我!不料硬着头皮饮下几口之后,却大感舒服。宋真宗此时才缓缓说道:“这是苏合香酒,有行气解郁、散寒化浊之功效,你以后大冬天的来上早朝,可以饮一杯抵御寒气。”
  苏合香酒可能是御医早已调制完备,宋真宗直接拿来使用,只能证明他熟知药性,但他给另一大臣杜镐治病的事情,就完全显示出他的医术了。
  杜镐为龙图阁(皇宫藏书处)直学士。某日也得宋真宗赏赐的一瓶酒。这次不是什么药酒,而是宋真宗洗完澡后喝剩的一壶酒,他觉得味道不错,便赐给杜镐分享。这杜镐其实一直是滴酒不沾,突然得了天子“剩酒”,激动得热泪盈眶,直接全灌了下去。结果那酒一入肚,便产生剧烈反应,加上杜镐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抵抗力较差,还有旧病在身,竟立马翻白眼昏厥过去。
  若他死了,宋真宗以酒毒杀臣子的罪行怕是难以洗脱了。故而宋真宗闻报大惊,立即赶往抢救。在此要紧关头,他大可以让御医出手施救,不料他却有胆量,亲自调制汤药给杜镐服下,而杜镐也果然在汤药服下去后,很快便苏醒过来。
  宋真宗之后的宋仁宗,对针灸之学表现出了强烈兴趣,继位不久便令御医王惟一铸造两具1:1的针灸铜人,将十二经脉三百五十四个穴设置于其上,用蜡封住,内注有水,刺对穴位则水流而出。此铜人用于训练医生研习针灸之道有绝佳的效果,也可以想见下令铸造它的宋仁宗在这方面的功底了。
  除了研究针灸,宋仁宗也有开药的时候,只不过很是罕见,而且他几乎不会给臣子开药,只给皇族成员开药。他有一个皇叔赵德文,活到七十岁出头时,得了大病,宋仁宗前往探视,也亲自调制汤药给其服下,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或许还有反效果也说不定,总之赵德文不久便死了。
  虽然开药的水平很是一般,但宋仁宗在位长达四十一年,想必是专攻针灸的同时,还注重养生之道。但他的继位者宋英宗就很是有些“反常”,不仅对于医术没什么兴趣,还在继位之初得了一种类似精神病的怪病,在位仅仅五年便驾崩了。
  眼看北宋皇帝的医道传统就要断绝,却有一个医术胜过御医的高手出来救场。他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以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而闻名,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很有些医道,甚至有时能断御医不能断之病症。有清代医书《对山医话》记载称,当时宫中有个侍从患了一种肿痛之病,御医称没法治。待到宋神宗一番诊断后,给出一个治疗方案:虽然阴阳皆衰弱,但阳气尚未枯竭,还有的救。怎么救?食疗——大蒜炖甲鱼。那侍从照着“圣方”去做,果然康复。
  这道大蒜炖甲鱼的食方,在中医里又名鳖蒜汤方,甲鱼肉性阴,有入肝补阴潜阳的功效,大蒜性阳,能健脾暖胃、行气消食、散肿止痛。二药阴阳调和,对于阴阳皆衰导致的肿痛之病确有奇效。由此也可观宋神宗对于中医基本的阴阳道理甚是精通,御医无可奈何的病症他都能一眼看出,并加以诊治,当然,也不排除那御医本身水平不高。
  又有一名姓吕的官员,上朝时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问他:“你是不是有毛病?”吕官员立即回答:“我没毛病啊!”宋神宗又打量一番,再问:“你是不是有毛病?”并问吕官员身旁的一名周姓官员:“你觉得他有没有毛病?”周官员和吕官员都是再次表示:“没毛病啊!”待到下朝回家,心中很是疑惑的吕官员拿来铜镜,看自己脸上是否有异色。因为天子无缘无故问他有没有毛病,还反复问道,必然是瞧出了自己哪里不对劲,是哪里不对劲呢?看来看去,哪里都对劲。
  结果,没过几天,周官员果然就发病了,还病得颇重,卧床不起。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其先后顺序以难度高低排列,从面色体貌神采就能瞧出人之毛病者,是为绝顶高明之医。《黄帝八十一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宋神宗之后的北宋帝王,还有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几位,他们也对医术有些兴趣,但论到真实的造诣,就远不及宋神宗了,大约北宋帝王的医道传到这位望诊高手时,便到达了一个巅峰。

北宋九帝多带病


  其实中国历代帝王之中,不乏喜好医术者,但像北宋帝王这样有传承、有传统、有水平的,还真没有第二家。为什么?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最高领导人,皇帝可是很忙的,要同时应付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民生,外加朝堂争斗、后宫阴云……这样一个大忙人,哪有功夫学医,还学得如此投入?
  除非,他健康不佳,常年生病。
  中国帝王的寿命问题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课题,虽然他们都活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中,实际上长寿者很是少见,活了八十九年的乾隆皇帝算是其中的第一名了。有研究统计发现,历代皇帝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
  具体到北宋九代帝王,宋太祖享年四十九岁,宋太宗享年五十九岁,宋真宗享年五十五岁,宋仁宗享年五十四岁,宋英宗享年三十六岁,宋神宗享年三十七岁,宋哲宗享年二十五岁,宋徽宗享年五十四岁,宋钦宗享年五十七岁。
  平均寿命四十七岁左右。
  虽然北宋九帝的平均寿命高于中国帝王的平均水平,但他们一生却饱受病痛折磨,几乎个个都是因病而死。
  据史书记载,宋太祖降临世间刚几天,便有黄疸的症状,其一生更是长期与病魔相斗,以至于留下许多关于中药的故事来。如用来治风湿哮喘等的“地龙”,传说便是当年赵匡胤腰上长满毒疮,哮喘发作,御医束手无策,向天下搜求得来的一种奇药。又如用来治腰痛腹痛皮肤病等的“徐长卿”,传说也是当年赵匡胤胃病发作之后,一个叫徐长卿的小官献灵丹妙药的结果。
  而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也就是“烛影斧声”的谜案,也有医学方面的新解读。认为那其实是一个脑溢血病人突然发病的结果,与什么宫廷阴谋、弟弟杀哥哥无关。而从史书记载看,赵匡胤生得体态肥胖,又嗜好饮酒,确有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可能。说不定那天晚上真是和弟弟赵光义说什么热闹话题,激动起来,脑溢血而亡了呢。
  宋太宗赵光义出生时没有什么新生儿疾病,但却在征战中负过重伤。那是北伐辽国的高粱河战役大败之时,宋军全线溃退,连宋太宗自己都差点被俘,大腿上中了两箭,伤口颇深,处理又不及时,以至于成了年年发作的旧疾,直到他于伤痛中死去。
  而喜欢给臣子调点药、赐点酒的宋真宗,在自己的精心保养下,本来是有机会长寿的,不料在五十二岁外出祭祀时,突患中风,治疗时又因为用药不慎导致腹泻,身体大亏。最终宋真宗还是倒在了中风之下,以病亡。
  针灸爱好者宋仁宗则貌似遗传了宋真宗的中风病,四十多岁时开始发作,越来越严重,最后也是倒在了中风之下。令人深思的是,这位按理说应该精通医理的帝王,却在房事上毫无节制,长期徘徊于后宫,进一步腐蚀自身抵抗力,他能活到五十四岁已是相当不容易了。
  带着精神病继位的宋英宗,在其短短的五年执政生涯中,长期与药相伴,除了旧疾,他也有中风症状,最终死于中风。
  一代“神医”宋神宗仅仅活了三十七岁,缘故是他身患中风,加上变法失败,对西夏战争失败,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精神压力,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纵然有望诊之功夫又有何用?后来虽有民间献上的灵丹妙药,也无力回天了。
  最为短命的宋哲宗,自幼便是病秧子,身患诸多疾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严重,时常吐血,偏偏他又是讳疾忌医,小小年纪就强驱病体去后宫玩乐,结果英年早逝。
  宋徽宗虽然死于金人流放之中,却也是早就饱受病痛折磨。宋徽宗患有胃病,步入中年后又有“衰残病渴”之态,大约是患上了中医所称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对宋钦宗的健康状况,史载不详,但有野史《大宋宣和遗事》称其身体一直很虚弱,还有严重的“风疾”,大约就是赵氏皇族所常见的中风。
  总之,北宋九代帝王,几乎个个都是身患疾病,长期与药为伴,或是遗传,或是特殊的宫廷生活环境所致,又或者有婚配血缘方面的缘故。俗话说久病成医,何况还是祖祖辈辈都带病,这样一个病夫皇族焉能不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北宋时期,中医得到极大发展,大批医书刊行,名医辈出,还有朝廷举办的官方药店“太医局熟药所”立于全国各地。苏轼、王安石、范仲淹等士大夫都醉心于医道,需知当年张仲景、华佗行医之时,那些士大夫们可是将医道视为“末流”的,《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曾言:“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若赵氏皇帝个个身心健康、生龙活虎,朝务繁杂的他们是不是还会分心去研究医学呢?
  (本文参考文献:李经纬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宋史》等。)
其他文献
趁一次川北之行,顺道谒拜了嘉陵江边重镇新政的离堆,因其上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鲜于氏离堆记》。此崖刻在20年前我曾一睹真容,20年过去了,每每造访这方水土,心里就不由得涌起再去瞻仰的强烈愿望。这不仅因为我在8年书法的练习中,一直对“颜体”顶礼膜拜,更在于颜真卿不屈的人品。真可谓“书如其人”。  史载,背靠嘉陵江水的新政在唐、五代、宋时期都曾设县,是一个标准的水码头。明清时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依
期刊
在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中,堪萨斯大学队和密苏里大学队的相遇,每一次都能产生比赛之外的情感摩擦。对于这两州的人们来说,两所大学之间的篮球、棒球和橄榄球比赛还有一个名称:边境之战。此种比赛,比起己队迎战其他对手,更需显露爱恨,全情投入。  之所以得名“边境之战”,则要从两州在拓殖和内战中的宿怨说起。笔者曾在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市居住数月,深感这个小城的居民对这段历史的珍视。在美国南北战争结
期刊
公元1910年10月,天气颇冷,31岁的他自上海出发,逆长江而上,到达成都。  他本是来教书的,在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堂,教算学、化学等科。  其间经历清王朝灭亡、辛亥革命之巨变,时局动荡之下,他也曾短暂离开,一待局势稍稍稳定,便又速速归来。因为他已沉醉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邃之中,用一具从故乡美国带来的4x5寸干板照相机,拍下300余幅照片,将巨变之下依然存有千年宁静,偶尔才会紊乱片刻的成都
期刊
人类与烟草植物首次接触发生在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趟过白令海峡,并抵达美洲大陆。这片大陆就是烟草的原产地。自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与烟草的关系不断演变,烟草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吸烟行为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吸烟带来的生理刺激使得人们对它心驰神往,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类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人类社会对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深恶痛绝。  事实上,除了社交功能,烟草进入人类
期刊
乾隆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之一,当了60年皇帝,活到了89岁。他在位期间,大清帝国经过其祖、父辈近百年的努力,根基稳固、欣欣向荣,正处于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持续“盛世”时代。在他的治下,清朝取得了文治武功的成就,终其一生,鲜有不顺心之处,所以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但是,二百多年来乾隆的身世一直没有个明确清晰的说法,他出生在哪里,他的亲生母亲又到底是谁?  这还要从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说起。 
期刊
一只茶碗的千年之旅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风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来不绝的佛寺内,来自东瀛岛国的一位留学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只让日本后世都魂牵梦绕,视若无价之宝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一种陶瓷工艺)建盏(即天目瓷,属黑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着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内所折射
期刊
二战结束后,为执行美国政府“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麦克阿瑟将军以“驻日盟军总司令”的名义在日本东京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通称为“GHQ”。  GHQ虽然称作“盟军”,实际上只有美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GHQ就接管了日本,负责对日本进行改造。GHQ 的药方  GHQ 接管日本之后,在教育方面下了好几条重大的整改指令。第一条于1945年10
期刊
孙明经,在1949年以前,拍了很多纪录片,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电影期刊,拍过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电影。1949年以后,他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学生包括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  孙明经拍的电影,主要用于教学,电影银幕就是他的讲台。拍电影,放电影,就是他的一生。抗战前夕猎影  重庆大轰炸时,大火烧起,大家都往外逃,只有一个人往里冲。他扛着一部摄影机,拍下这惨烈的一幕。他刚拍了一会儿,就被逮捕了,“不救火,还
期刊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作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电影对人们的生活可谓影响深远,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全球各地的电影院里观看电影。观众们通过电影走进另外一个异想的世界,从中获得美学上的独特体验,洞察各种不同的文化,体悟着银幕中呈现的悲喜人生。从幻觉、玩具、影戏机到电影放映机  与电话、留声机、汽车等19世纪新生事物一样,电影也尾随着工业革命来到人间。技术在电影诞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
期刊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并不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除了来自市场化实体商业的强有力竞争,依托于网络的商业的风生水起,更让这一曾经无限辉煌的经济形式,显得疏远和模糊。  供销社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久远一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在“二大”形成的一项决议中将供销社定性为“工人利益的自卫组织”,名称叫做工人消费合作社。此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合作社运动”在中共的引导下大力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