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史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为执行美国政府“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麦克阿瑟将军以“驻日盟军总司令”的名义在日本东京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通称为“GHQ”。
  GHQ虽然称作“盟军”,实际上只有美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GHQ就接管了日本,负责对日本进行改造。

GHQ 的药方


  GHQ 接管日本之后,在教育方面下了好几条重大的整改指令。第一条于1945年10月发布,指出军国主义的思想必须全部扔掉,军事教育也要全部废除。
  二战期间,如果乘坐电车经过明治神宫,全车人都必须脱帽致敬;战败投降之后,很多日本学生的作文中还会出现“我坚信下次我们一定会打败英美”之类的句子。为了应对这种情况,GHQ 要求文部省把历史教科书里带军国主义色彩的内容全部删除。而文部省具体实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让学生们用墨水自行涂改相应的部分……这个法子实在是简单,因此在那之后教科书里依然有不少“漏网之鱼”。
  后来,文部省召集了国内的历史学者和老师,打算针对修改历史教科书一事举行座谈会。但尴尬的是,在这么多年的统一管制下,这群人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对于当时使用的教科书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最后他们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把教科书中日本历史的开端部分和世界史结合起来,大家打算把它改成“日本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但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年轻学生的反对。GHQ 一看结果不理想,干脆强制停开修身、日本历史和地理三门课,并且把教科书都通通回收了,以永绝后患。
  1946年,美国向日本派出了一个由27 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教育使节团,使节团在日本实地考察之后提交了一份报告书。其中的内容成了日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大纲,比如绪论里是这样说的:“孩子们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正因为他们肩负着未来这个重任,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沉重的过去也让他们承担。”针对教师,报告书里还提到:“教师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下才最能发挥能力,营造这种氛围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份报告书代表的是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些日本教育工作者读到之后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GHQ 的建议下,日本各地学校开始建立起一种叫作“PTA”(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的组织。PTA 是指“家长老师委员会”,每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就是该学校PTA 组织的天然成员。
  PTA 负责的事很多很杂,比如组织课堂参观、周末兴趣班,甚至是在上下学路上巡逻。但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校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更好地关心和培育孩子们。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日本家庭当中参加PTA 活动的都以母亲居多,很少看到男性家庭成员出席。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就是学校新开了一门《社会课》。这门新课程首先在东京樱田国民学校二年级的教室里进行试验,内容是让孩子们模拟邮政工作。有的孩子负责买卖邮票和明信片,有的孩子负责配送货物。整堂课足足持续两个小时,孩子们在活泼的氛围中对现代社会的邮政事业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增加对社会的关注度,在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对自己国家的尊重和喜爱,最终成为热爱和平和民主的国际社会公民”。

教科书的处理


  接下来就轮到还没彻底解决的教科书问题了。
  美国的教育使节团建议教科书采取自由竞争的办法,就是说民间人士可以自己编写教科书,由学校来决定采用哪一种。这个想法一开始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认可,不过最后确定的方法却是折中了的——虽然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竞争,但能够上市的教科书必须经过文部省的审查。通过审查的教科书会被发送到城乡各地,普通人也可以随意阅览。至于最后选用哪一本,则由各个学校或者当地的教育委员会自由选择。
  在新政策下发行的教科书有几本尤其能打动人心,比如文部省编写的《新宪法的故事》中的《战争的放弃》一章是这样开头的:
  这次战争,想必有不少人的父亲或是兄弟都被迫送往战场了吧。他们现在都平安无恙地回到家了吗?还是说,已经彻底回不来了?现在战争终于结束了,是不是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痛苦悲伤的事情了呢?战争是摧残人生命的东西,是摧毁世间美好的东西,因此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次的新宪法中,为了确保日本再也不发动战争,我们做了两个决定:一个是日本不会拥有军队、军舰这些可以发动战争的装备;另一个是以后日本都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了。
  当时这段话给了很多年轻人勇气,他们对于日本的未来更加有信心了。除此之外,这本书还着重介绍了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等内容,结尾处表明新宪法是“日本国民编写出来的,因此是日本国民的宪法”。编写者对和平和民主的热爱充满全书,因此它不只是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也大受欢迎,迄今为止已经再版了很多次。
  另外,在教科书的使用方法上政府也做了引导。比如社会课的教科书,书的最后附有一篇名为《致教师及家长》的注意事项,里面写道:“请不要把这本书当作以前的教科书使用。您不妨把它当作是一本教育孩子们的参考书。另外,请不要逐条解释这本书的内容,更不要让孩子们去背诵任何内容。”这跟以前的教育方法简直是天壤之别。

与政府死磕的日教组


  日教组全称“日本教职员组合”,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日本教职员工组成的民间组织,目的也是为日本的教职员工谋权益。
  1947年,日教组在美国的指示下成立,成员数短时间内就达到了50 万,巅峰时期全日本86.3% 的教职员工都属于这个组织,涵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小、公私立学校。这种力量完全可以左右整个日本教育界的走向,而刚好,日教组也不是个低调的主儿。
  日教组追求民主、平等,主张改变现有秩序,行为一般比较激进。日教组主张教育应该“宽松化”,少上课,多体验,不能完全看重学习成绩。前面提到的社会课就是符合日教组理念的课程。实际上日本在战后初期也确实这么做了,但几十年后问题就出现了。不少家长反映自家的小孩汉字写不好,算术也不会,连家乡和历史名人的名字都说不上来。但日教组认为,学习指的并不是知识的量,而是可以自主判断行为的能力。   日教组还要求教给孩子们真实的历史。前几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在东亚各国闹得沸沸扬扬,而事实上,那本被国际社会批评的教科书的实际使用率极低,尚不及1%。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战争中需要日本当帮手,于是日本政府开始有了再度组建军队的迹象。日教组马上宣传“不要让学生们上战场!年轻人啊,不要再次拿起枪!”表示要跟政府对着干。
  有意思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教组和朝鲜的联系开始热络起来,派出了好几次访问团,并且大力赞美金日成的领导和朝鲜的教育制度。当时日教组的负责人槙枝元文公然宣称自己最尊敬的人就是金日成,因为此事他还被朝鲜赠予了一枚一等亲善勋章。
  为了避免再度发生战争,日教组反对象征君主权力的“日之丸”国旗和《君之代》国歌。出于相同的目的,GHQ在接管日本之后就全面禁止了“日之丸”和《君之代》。但到1952 年GHQ 结束占领日本时,文部省出现了重新启用“日之丸”和《君之代》的迹象。这下子日教组着急了。双方经过多年的拉锯战,最终日本政府于1999年通过了《国旗国歌法》,把它们分别正式定为国旗和国歌。当时日教组和政府的矛盾极度激化,这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事件上。1999年10月,广岛的一位高中校长在学校毕业典礼的当天自杀。细究原因,最可信的说法是:文部省要求在典礼上升国旗、唱国歌,而学校的教职工却极力反对,夹在中间的校长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了自杀。
  后来,日本政府对外公布,所有义务教育机构的教师以后都相当于国家公务员,也就是说教师都应该受政府统一管理。日教组很快提出抗议,他们觉得这是活脱脱的独裁政治,压迫教师的自由也就是在压迫学生学习的自由。
  紧接着,日本政府又开始对日教组推崇的社会课下手。政府说,社会课的民主教育虽然很好,但是里面应该多增加一些道德教育,而且得多介绍日本的历史和地理。这一下可不只是激怒了日教组这种民间教育组织,连之前一直不作声的教育界学者都坐不住了。他们觉得,搞道德教育在之前已经有过很惨痛的教训了,政府这是在倒行逆施。
  早在1953年,日本政府就在和美国政府官员的会谈中表示,日本有增强防卫能力的需要,但在此之前有几股阻碍势力,其中很大的一股就是教育方面。日本人当时接受的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拿起武器”的教育,而受到这种教育影响最深的恰好又是担任国家防卫的青少年们,因此有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和美国在会谈中达成一致之后,日本国内很快就开始了防卫力量的建设。先是建立警察预备队,接着是自卫队,再到后来发展出了陆海空三军,这实质上已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了。
  当然,日教组不会坐视不管。但这次,政府下了狠招。为了打压日教组,政府强调,所有教职工在教育现场都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能有倾向性,违反这个规定的将受到严厉惩罚。接着在1956 年,政府又扔出了一枚更大的“炸弹”,那是一部简称为“地教行法”的法案。
  “地教行法”之所以是炸弹,是因为这部法案要把地方的教育行政整合起来,加强对政府的从属。也因为这部法案,日本国内爆发了战后教育史上最强烈的抗议,数不清的教育组织发出批判的声音。这给了政府非常大的压力,但“地教行法”还是被强行通过了。值得一提的是,宣布“地教行法”通过的当天,政府在国会临时出动了500多名警察来维持秩序。
  1958年,政府终于为“道德教育”划出单独的时间,规定全国中小学每周必须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接受道德教育。日教组在这时依然站出来抗议政府。当年9月初,文部省在东京召开了一个道德教育的讲习会,结果日教组的成员直接用蛮力去阻拦开进会场的巴士,最后在会场警卫的防卫下讲习会才得以召开。

教授的教科书


  战后,政府和民间围绕着教育问题的掐架此起彼伏。其中有一个叫家永三郎的人,他凭一己之力和日本政府斗了大半辈子。
  家永是东京教育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日本国内研究日本思想和文化史的专家,还曾经给当时的皇太子明仁讲过课。他从1952年开始独立编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但是由于政府对教科书的审查标准一再修改,家永的几次申请都没有通过。最让家永不能忍受的是,政府在批语中反复强调“不能把日本的民族形象写得太灰暗”、“不能把‘731’部队写进教科书”(“731”部队是指抗日战争和“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从事细菌战研究和人体实验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不当”等,这让亲身经历过战争的家永无法从道义上接受。一怒之下他把政府告上法庭,罪状就是“政府对教育的干涉违犯了保障学术自由的宪法”。而这官司一打就是32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的史上耗时最久的民事诉讼。
  实际上在日本,政府和民间人士在法庭对峙不算是新鲜事。之前提到的日教组和政府之间的暴力冲突有好几次也闹上了法庭。但这些都是以刑事案件来处理的,而且因为是教职工们先挑起冲突,所以民间人士一直以来都是坐在被告席上。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职工诉讼政府的行为违犯了宪法和教育法的案例,依然有好几例胜诉。家永的这次诉讼跟日教组不同的是,政府罕见地坐在了被告席上。
  家永的第二次诉讼于1970年7月开庭。经过漫长的审判,法官认定家永胜诉。这次胜诉赢得相当艰难,因为在这之前,家永的大部分诉讼请求都被驳回了,所以虽然只能算作“部分胜诉”,但仍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开庭当天很多民众自发地在法院门口列队欢迎家永,闭庭之后很多家永的支持者还在附近的律师会馆集会,分享喜悦的心情。
  在这次家永胜诉之后,日本的教科书审查确实放宽了,学校在选择教科书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1974年,家永把当初审查没通过的书稿公之于世,书名是《审查不合格日本史》。
  (摘自《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1》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有删节)
其他文献
一说到科举,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甚至将二者完全划上等号。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僚选拔制度,科举自隋唐创制,到明清渐臻完备,历时千余年,其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均几经嬗变,终成作茧自缚之态,在上世纪初轰然崩塌。唐代:科举成就的唐诗辉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进士赵嘏对唐太宗利用科举制度收揽人才的感叹。据说,唐太宗站在皇宫的正(南)门上,悄悄地望着一干神色喜悦的进士,
期刊
曾任新加坡总理、新加坡最高领导人,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于2015年3月23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李光耀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他政治地位与作为,还因为他身上的中国血统——其曾祖父是客家人,于1862年从广东大埔南下。在那个年代,很多客家人迫于生计,远下南洋务工淘金,及至扎根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下南洋”是一场持续多年蔚然壮观的移民潮,与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
期刊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山西省赤桥村,居住着一位名叫刘大鹏的举人。刘大鹏曾经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他坚持写了50年日记,存世200余册,成为今天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的重要历史资料。  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以刘大鹏留下的日记为核心材料,完成了一本微观史著作《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她在书中描绘了刘大鹏作为儒者、孝子、商
期刊
解读民国时期的烟云往事,在旧文资料与藏品中来回“穿越”,有时会觉得那时的名人有一种“范儿”:大抵是发自骨子里的特有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还有礼仪。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民国时期的广告也就大不一样了,其中涉及的人与事也是好看又耐读。袁世凯与烟草广告上的“爱国军”  天津是曾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历史上闻名的中国新式陆军成就了天津小站。清光绪元年(1875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淮军将领周盛传
期刊
趁一次川北之行,顺道谒拜了嘉陵江边重镇新政的离堆,因其上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鲜于氏离堆记》。此崖刻在20年前我曾一睹真容,20年过去了,每每造访这方水土,心里就不由得涌起再去瞻仰的强烈愿望。这不仅因为我在8年书法的练习中,一直对“颜体”顶礼膜拜,更在于颜真卿不屈的人品。真可谓“书如其人”。  史载,背靠嘉陵江水的新政在唐、五代、宋时期都曾设县,是一个标准的水码头。明清时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依
期刊
在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中,堪萨斯大学队和密苏里大学队的相遇,每一次都能产生比赛之外的情感摩擦。对于这两州的人们来说,两所大学之间的篮球、棒球和橄榄球比赛还有一个名称:边境之战。此种比赛,比起己队迎战其他对手,更需显露爱恨,全情投入。  之所以得名“边境之战”,则要从两州在拓殖和内战中的宿怨说起。笔者曾在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市居住数月,深感这个小城的居民对这段历史的珍视。在美国南北战争结
期刊
公元1910年10月,天气颇冷,31岁的他自上海出发,逆长江而上,到达成都。  他本是来教书的,在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堂,教算学、化学等科。  其间经历清王朝灭亡、辛亥革命之巨变,时局动荡之下,他也曾短暂离开,一待局势稍稍稳定,便又速速归来。因为他已沉醉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邃之中,用一具从故乡美国带来的4x5寸干板照相机,拍下300余幅照片,将巨变之下依然存有千年宁静,偶尔才会紊乱片刻的成都
期刊
人类与烟草植物首次接触发生在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趟过白令海峡,并抵达美洲大陆。这片大陆就是烟草的原产地。自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与烟草的关系不断演变,烟草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吸烟行为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吸烟带来的生理刺激使得人们对它心驰神往,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类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人类社会对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深恶痛绝。  事实上,除了社交功能,烟草进入人类
期刊
乾隆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之一,当了60年皇帝,活到了89岁。他在位期间,大清帝国经过其祖、父辈近百年的努力,根基稳固、欣欣向荣,正处于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持续“盛世”时代。在他的治下,清朝取得了文治武功的成就,终其一生,鲜有不顺心之处,所以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但是,二百多年来乾隆的身世一直没有个明确清晰的说法,他出生在哪里,他的亲生母亲又到底是谁?  这还要从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说起。 
期刊
一只茶碗的千年之旅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风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来不绝的佛寺内,来自东瀛岛国的一位留学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只让日本后世都魂牵梦绕,视若无价之宝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一种陶瓷工艺)建盏(即天目瓷,属黑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着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内所折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