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校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致使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存在严重短缺,其中主要因素在于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培养机制,使得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
  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做到能够服务于一线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且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由传统的“窄深型”转变为“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形式,改变了原有的专业知识覆盖面狭窄的状况。
  笔者认为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真正自主地选修课程,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提供较大选课余地。对同一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侧重点,高校应该本着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教学培养方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改变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学生对自己专业定向迷茫、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质量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问卷调查显示47.3%的在校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感到不满,主要表现如下:课程设置理论课和基础课程学时过多,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践课程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必修课程过多,自选课程较少,多数人处于被动学习;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专业实践机会,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由于长期对课程的统一规定,使得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明显不足:过于注重课程的传统性、继承性,而对社会发展、市场需要反应迟钝;过于注重课程的稳定性、科学性,而对新思想、新知识的反应迟钝;过于注重学科的专业性、系统性,而对课程的整合与分化重视程度反应迟钝。同时,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又脱离了工程实践的需求,现代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也是严重不足。为此,高校要对建筑工程类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进行大幅度调整,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体系结构,淡化部分专业课程,加强知识更新和课程的综合性、新颖性。
  笔者认为高校要通过对建筑工程类专业全部课程进行整合,淡化和减少陈旧过时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已知和探求未知,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好地继续学习打好根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昨天的知识体系已远远满足不了今日的需要,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沿用制度,动态发展,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相对老套的课程设置安排;改变教学内容增添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改变主干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增加同学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
  
  3 教学方法不先进
  教学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再也不能沿袭“一本教材、一个教案”年复一年地使用制度;再也不能沿袭“一个案例、一个数据”年复一年地讲述制度;再也不能沿袭“一套试卷、一个模板”年复一年的考试制度。专业教材内容滞后严重制约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行的课堂总体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对培养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重视不够。高校要打破教师“一言堂”,学生“处被动”的局面,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高校若要实现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针对建筑工程类特点适当增加工程实践操作管理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刀真枪”的实习氛围,以真实化模拟培养学生对具体某一岗位的熟悉程度。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定期将本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领略到科研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享受从中带来的巨大乐趣。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
  目标定位
  所谓应用型,就是培养出的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的,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重点高校的研究型、学科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是介于两者之间,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又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方法。这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并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笔者认为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静看动。应该及时地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为自己的目标做好导航,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正确定位,及时纠正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 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的先导是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高校采用更适合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
  笔者认为,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在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这是不现实的,生长在“学习型社会”里的我们,应该尽早转变教育理念,正确对待教育,对待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求。
  
  3 方案设计
  一是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把生活与生产紧密结合,突出应用型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服务,高校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宽广度。
  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实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接受专业知识,既生动又逼真,易于理解,便于知识记忆,为高校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提供有效途径。这一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了专业训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组织部分优秀学生承担企业工作量,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不仅如此,还需要定期邀请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在校师生做专业讲座,使高校师生不被变成“井底之蛙”,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利用有限资源,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车间、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建立校企实训基地,为学生就业服务做保障。
  结合高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特点,建立“32学结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建立生产实验、实训基地,使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可定期组织同学到合作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生产中的最新动态,为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做好保障。
  在高校录取建筑工程类专业新生时,采取“订单式”模式,通过根据用人单位的自身条件,对定向生源进行量体裁衣,量化考核,既做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达到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毕业后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应付自如。对学校而言,对日后招纳新生源有利;对企业而言,新员工短期便可适应岗位,有利于企业发展。
  因此,对高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在进行校企联合办学上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可谓一个良策,在满足学生实习训练,为学生实践操作教学提供平台的同时。坚持将目标能力与素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一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
  企业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科研设置、科研项目建立校企技术后盾,为企业生产服务做保障。
  由于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均是已毕业多年的中老员工,青年技术骨干较少,加之,很少有企业为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中老技术工程师虽有多年来在工作实践积累的经验,但对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力不从心”,致使企业内部运转困难,有些企业中甚至存在着企业花费大笔资金从国外进口的机械设备竟然无人可以操作使用,使得大量资金浪费,大件设备闲置。所以,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同时即可解决此类问题,高校教师可利用其科研项目、科研技术、科研设备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惑,为解除企业生产路上的障碍出一份力量,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尽一份力量。在生产空闲之余,企业可以邀请高校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培训,既省去聘请的费用,又使员工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三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剖析,发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进步等问题。在对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中制定了教育理念、目标定位、方案设计等相应改革措施。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摸索和创新。高校要结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科学进步,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动态变化,不断加强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建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校发展,又适应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越南.浅谈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教学方法的转变[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
  [2]李雪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9.
  [3]沈小璞,方高倪,张红亚.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6(17):1-5.
其他文献
文章根据西拉木伦河流域防洪工程的建设内容,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新增的水土流失区域,按水土流失的形式、危害和治理难易程度,划分为水土流失类型区。针对不同类型区水土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经过预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此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改革传统的讲授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养
一 案例简介    何某,男,华南某师范院校学生。大一的时候他的一篇标题为“大学头一遭‘烦恼事”’的博文引起好友的注意。“……早上6点半,这时我还正在睡梦中。忽然耳边传来一阵乒乒乓乓的声响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一睁开眼睛头就开始痛起来,于是非常生气地说:‘谁一大早搞什么啊!吵死人!’这时从阳台传来小A的声音,他大声嚷嚷地说:‘还早呢?太阳都晒到屁股上啦!’接着继续把洗脸盆盥洗杯什么的摔得乒乓响,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