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从属于社会科学。而体育教学是在一定课程标准下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得到体质和意志的增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培养,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这已经不符合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相反,人文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灌输,已经成为高等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文章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现实意义与路径上的探究,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现实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3-01
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中为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关爱生命健康与发展而设立的课程,在各学科中起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高等教育从各方面的丰富与发展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也不断在拓展自己的教学领域,涉及到更广泛的空间。从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标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相对于其它教学理念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有更大的优势作用。这从相对科学的角度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注重人文性与综合性的培养,并将其充分发挥到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1.社会发展需求。
简单来说,人文精神就是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不仅追求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至此人文精神也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将人文精神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等的人文修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事实上,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所倡导的人本观念,关注生命与健康发展都是社会精神文化所需要极力倡导的。
2.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强健体魄,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健全发展。身体的发展需要科学的体育知识指导与实践,而体育意识、品德意志的培养就需要人文精神的灌输与培养。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单一枯燥,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没有多层次的体育教育培养机制,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教学目的性过强,内容竞争化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想有效改善这样的局面,就要突破固有局限,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路径
1.明确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
人文精神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文理念;其次,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体现和谐理念。人文精神和教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很高的要求。首先就要变革传统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理念,将人文精神摆在突出位置。高校在具体执行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人文精神的具体概念,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专业特点设定不同形式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在不同的体育实践当中践行人文理念。
2.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引,要将人文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就要求高校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将体育课程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当更加广泛的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风格增设部分选修课程,例如,现代新兴的健美操、轮滑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在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人文理念得以传播。另外,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资源,调动全方面力量,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兴趣班、社团或者其它体育活动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平台。再则,高校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针对社会体育状况及需求设置人文体育教育课程,调整教学难易程度。此外,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灵活性,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允许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合作下为大学生建造一个终身体育、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优化体育教学软硬件环境。
教学环境与设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更受到这个因素的制约。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完备的体育运动设备将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带来更好的效果,从而更易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由此可见,一方面,高校需要适当增加在体育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从基础设施到思想活动性指导,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要做好全发面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大力加强体育人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或者大力引进专业人才。
4.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体育教学大多以理论和动作指导进行,但是新时期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追求的主要教学方式,高校需要改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否则将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育模式。对于此等情况,高校在体育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上都要融入人文精神,不断创新,探索新思路。例如各种启发式的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其合作意识等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将更多的人文素材融入到教材之中、课程之中。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体育教学增添新活力。
5.强化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方方面面的评价标准,而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学课程的修改与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根据教学结果划分等级、优劣,但这是不科学的。新课改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首先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向从结果到过程都要进行不同层次分析的复合型评价体系转变。此外,将人文精神作为评价的一项标准,做到多层次、全面性、公平性。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有权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以此来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现实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3-01
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中为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关爱生命健康与发展而设立的课程,在各学科中起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高等教育从各方面的丰富与发展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也不断在拓展自己的教学领域,涉及到更广泛的空间。从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标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相对于其它教学理念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有更大的优势作用。这从相对科学的角度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注重人文性与综合性的培养,并将其充分发挥到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1.社会发展需求。
简单来说,人文精神就是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不仅追求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至此人文精神也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将人文精神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等的人文修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事实上,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所倡导的人本观念,关注生命与健康发展都是社会精神文化所需要极力倡导的。
2.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强健体魄,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健全发展。身体的发展需要科学的体育知识指导与实践,而体育意识、品德意志的培养就需要人文精神的灌输与培养。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单一枯燥,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没有多层次的体育教育培养机制,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教学目的性过强,内容竞争化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想有效改善这样的局面,就要突破固有局限,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路径
1.明确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
人文精神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文理念;其次,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体现和谐理念。人文精神和教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很高的要求。首先就要变革传统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理念,将人文精神摆在突出位置。高校在具体执行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人文精神的具体概念,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专业特点设定不同形式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在不同的体育实践当中践行人文理念。
2.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引,要将人文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就要求高校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将体育课程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当更加广泛的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风格增设部分选修课程,例如,现代新兴的健美操、轮滑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在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人文理念得以传播。另外,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资源,调动全方面力量,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兴趣班、社团或者其它体育活动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平台。再则,高校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针对社会体育状况及需求设置人文体育教育课程,调整教学难易程度。此外,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灵活性,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允许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合作下为大学生建造一个终身体育、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优化体育教学软硬件环境。
教学环境与设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更受到这个因素的制约。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完备的体育运动设备将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带来更好的效果,从而更易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由此可见,一方面,高校需要适当增加在体育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从基础设施到思想活动性指导,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要做好全发面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大力加强体育人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或者大力引进专业人才。
4.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体育教学大多以理论和动作指导进行,但是新时期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追求的主要教学方式,高校需要改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否则将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育模式。对于此等情况,高校在体育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上都要融入人文精神,不断创新,探索新思路。例如各种启发式的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其合作意识等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将更多的人文素材融入到教材之中、课程之中。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体育教学增添新活力。
5.强化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方方面面的评价标准,而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学课程的修改与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根据教学结果划分等级、优劣,但这是不科学的。新课改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首先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向从结果到过程都要进行不同层次分析的复合型评价体系转变。此外,将人文精神作为评价的一项标准,做到多层次、全面性、公平性。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有权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以此来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