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史上的陕北高原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地貌、文化层面的双重“分水岭”,具有鲜明的地缘文化特征.同时,由于革命圣地延安坐落于此,使陕北高原兼有了现代政治的象征意义,成为一种集地理、文化、政治于一体的特殊景观.因而,陕北毫无争议地成为1949年后美术家们所朝圣的核心区域,并由此催生了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油画题材中的陕北高原多聚焦于红色政权发源地延安,涌现出许多以之为描绘对象的作品,较为典型的油画作品有钟涵《延河边上》、蔡亮《延安火炬》、靳之林《南泥湾》、杜键《在激流中前进》等.这类主题鲜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陕北高原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地貌、文化层面的双重“分水岭”,具有鲜明的地缘文化特征.同时,由于革命圣地延安坐落于此,使陕北高原兼有了现代政治的象征意义,成为一种集地理、文化、政治于一体的特殊景观.因而,陕北毫无争议地成为1949年后美术家们所朝圣的核心区域,并由此催生了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油画题材中的陕北高原多聚焦于红色政权发源地延安,涌现出许多以之为描绘对象的作品,较为典型的油画作品有钟涵《延河边上》、蔡亮《延安火炬》、靳之林《南泥湾》、杜键《在激流中前进》等.这类主题鲜明的作品多聚焦于延安及相关革命事件.美术家对陕北高原地貌、文化、精神及其生态的深入关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油画创作者们.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回顾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地区新兴版画的活动状况,整理了该时期天津市立美术馆馆藏木刻第一手史料,试图在此基础上还原该时期天津地区版画艺术生态,详细考察天津市立美术馆在木刻作品的收藏展示、相关知识推广、艺术家创作平台拓展、公众影响等方面的具体作为,以揭示说明身为社会教育机构、艺术运动助推器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对推动新兴木刻在津发展以及地区民众审美认知转变作出的贡献,找寻其在现代木刻史上应有的位置,进一步拓宽早期中国新兴版画活动的研究视角.
以往关于陈烟桥的研究多集中探讨鲁迅对陈烟桥的影响或陈烟桥版画的艺术特色,较少涉及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及漫画和理论创作,也未关注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核心.本文将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木刻、漫画、理论创作视为一个整体,发掘被以往研究遗漏的细节与作品,试图呈现陈烟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作,并标示其创作转变的节点,进而指出,在充满动荡与灾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通过视觉图像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激励士气,生动诠释了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
乌切罗处在中世纪末与文艺复兴初期,因此其作品呈现出将晚期哥特式和透视法这两种艺术趣味和绘画方法融于一体的时代特点.从他的艺术中可以看到15世纪中期佛罗伦萨的工作坊制度的传承,以及艺术赞助机制对画家风格选择的影响.乌切罗身上既包含了对更早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其对新的视觉样式的不断探索,他通过对客观自然的追求,推动了15世纪绘画技巧的理性探索.本文将分期探讨乌切罗从工作坊学习至晚年创作《林中狩猎》不同阶段的艺术活动,探寻乌切罗作品背后空间表现和视觉样式的追求.
本文从当下油画发展的现状,对油画创作中所面临的当代转型问题进行了思考.文中从艺术语言、文化属性和美学精神三个方面论述了作为视觉艺术的油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所应面对的探索方向.同时,作者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总结了个人在油画创作中的思考,指出油画创作应该从自身文化与当下现实去发现问题,表达中国艺术家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观念与文化自信.
对文艺工作者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描写,没有生活的艺术就像一口枯井,是无源之水.现实主义创作取材于社会现实,反映各阶层人民生活,通过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材料技法,以形象的真实性、具体性、典型性来感染人、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人物画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其艺术敏感和独特眼光去深切感受现实,而不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创作,笔者的工笔重彩人物创作正是围绕现实主义题材有感而发的作品.
中国新兴木刻传统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影响新加坡.在这一影响下,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现了木刻版画创作的繁荣,主要创作者来自南洋美专及赤道艺术研究会,用木刻反抗殖民、关爱劳工阶层、抗议社会不公、反映当地生活,体现了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新加坡因此成为新兴木刻运动在海外产生最大影响的地区,研究这段少为人知的历史,可以从世界视野中考察中国木刻版画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认识新兴木刻运动的生命力.
朱世伟的这一批纸上作品几乎全是以贵州本土传统文化活动“地戏”为题而展开.rn地戏是贵州安顺地区流传了600多年的民间祭祀戏剧,以演出时头戴文武人物面具,身穿军阵战裙,手持刀枪剑戟为主要特征.地戏面具由表现人物身份角色的面容、头冠、耳翅以及诸多装饰图案组成,大约有将帅、道人、丑角还有动物四种类型面具,其中又有武将、文将、老将、少将以及女将等“五色相”的面相,形象有狰狞有妩媚,有刚猛亦有凶悍,有嬉戏也有娴静,剧情故事人物角色皆来自中国传统话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演义》等.地戏在古代又是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的碰撞与交流,使得中国的文艺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杂语共生”的背景下,中国画的当代演进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既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传统,也不能是“拿来主义”的生搬硬套.对于当代画家来说,中国画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理念还存在尚需挖掘的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画的意境和时代感表现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题.许多学者与画家认为当代中国画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写意性”的消解与“时代感”的生硬,而在作品中达到审美“现代性”与“写意性”的有效贴合似乎是当代中国画解决创新问题的一
绘画的历史久矣,变化无数,但有一条圭臬可以永远信奉的,那就是绘画的工匠精神.莱顿把对骑士精神的崇拜用于艺术创作,并转化它为“绘画艺术的骑士精神”,为绘画的工匠精神提供了从精神到实践的艺术模式.埃德蒙·布莱尔·莱顿(Edmund Blair Leighton,1853-1922)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活跃于英国的杰出油画家.莱顿一生绘制了大量的肖像、人物、风景作品,显示出其卓越的绘画才能.就题材而言,特色鲜明的是他有关骑士题材的画作.这一内容的作品不仅数量超越了他同时代所有画家的总和,而且作品质量也
张謇的立宪改良主义思想萌芽于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之道,在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过渡为君主立宪,在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后转向民主共和.政体的选择、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方面内容,统一于张謇立宪改良主义思想的框架之内.张謇的立宪改良主义道路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与西方大异其趣,中国数千年来孕育的独特人文图景难以套用西方模式.张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立宪践行者,值得今人深入解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