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朱世伟的这一批纸上作品几乎全是以贵州本土传统文化活动“地戏”为题而展开.rn地戏是贵州安顺地区流传了600多年的民间祭祀戏剧,以演出时头戴文武人物面具,身穿军阵战裙,手持刀枪剑戟为主要特征.地戏面具由表现人物身份角色的面容、头冠、耳翅以及诸多装饰图案组成,大约有将帅、道人、丑角还有动物四种类型面具,其中又有武将、文将、老将、少将以及女将等“五色相”的面相,形象有狰狞有妩媚,有刚猛亦有凶悍,有嬉戏也有娴静,剧情故事人物角色皆来自中国传统话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演义》等.地戏在古代又是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世伟的这一批纸上作品几乎全是以贵州本土传统文化活动“地戏”为题而展开.rn地戏是贵州安顺地区流传了600多年的民间祭祀戏剧,以演出时头戴文武人物面具,身穿军阵战裙,手持刀枪剑戟为主要特征.地戏面具由表现人物身份角色的面容、头冠、耳翅以及诸多装饰图案组成,大约有将帅、道人、丑角还有动物四种类型面具,其中又有武将、文将、老将、少将以及女将等“五色相”的面相,形象有狰狞有妩媚,有刚猛亦有凶悍,有嬉戏也有娴静,剧情故事人物角色皆来自中国传统话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演义》等.地戏在古代又是一种军阵仪式,有驱鬼唱神、祭祀亡魂、鼓舞军志功能,随明代屯军移民沉积在贵州安顺地区,当时或许含有“寓兵与农之深意”,后来逐渐与本地各种巫术仪式结合而具有了驱邪纳吉的功能,成为逢年过节绕村入户祈福禳灾的必要节仪,遂演化为安顺地区的民间文化活动.地戏面具形象及其扮演时的舞者形象往往成为当代艺术家再现历史风物时候的选择.
其他文献
现代版画会是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兴起以后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美术社团之一,其由校内群体而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后续发展乃至现代美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现代版画会放置于20世纪上半叶美术社群与美术展览、出版等现代性多维视角下,讨论该社团在鲁迅指引下的文化自觉与生存策略.在此基础上,侧重讨论在20世纪上半叶到“到民间去”的文化思潮对现代版画会产生的影响和它所作出的反映,阐释其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最终指出,现代版画会以地方经验和区域文化作为实践的舞台,以群体意志着力探究和呈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姑苏版”指的是雕版印刷以及木刻版画艺术在明朝后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世称姑苏版.[1]就“姑苏版”的内涵而论,笔者与国内多数学者看法一致,认为“姑苏版”,专指明清时期苏州印制的木刻版画作品,涵盖书籍插图、木版年画等,亦可称“苏州版”.“姑苏版”木刻版画中的“仿泰西笔法”则是一种特殊的类型.
版画创作是一个思想观念与创作性劳动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平版画是我从事艺术创作以来一直采用的创作样式,我对它特有的颗粒肌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情有独钟,其制作过程的不确定性也是最有趣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多样的技法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尤其套色技法可以制作出细腻而又丰富的色彩画面,在艺术语言上跟我的某种审美认知高度契合.通过平版画,可以激发出我对材料本身可能性的探索欲望,也可以在观念的变换中寻找到与其相契合的表现语言,呈现心中对于社会生活微妙的感知
一、缘由rn“美育”一词源自席勒的“审美教育”与康德的美学体系,是基于“恢复感性,消除启蒙理性的片面和专制,由此克服人性的分裂”而提出的.[1]其初衷旨在突出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别,即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那么,美育的目的则应该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持续且长久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德性作用,不断以美的方式完善自我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统回顾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地区新兴版画的活动状况,整理了该时期天津市立美术馆馆藏木刻第一手史料,试图在此基础上还原该时期天津地区版画艺术生态,详细考察天津市立美术馆在木刻作品的收藏展示、相关知识推广、艺术家创作平台拓展、公众影响等方面的具体作为,以揭示说明身为社会教育机构、艺术运动助推器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对推动新兴木刻在津发展以及地区民众审美认知转变作出的贡献,找寻其在现代木刻史上应有的位置,进一步拓宽早期中国新兴版画活动的研究视角.
以往关于陈烟桥的研究多集中探讨鲁迅对陈烟桥的影响或陈烟桥版画的艺术特色,较少涉及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及漫画和理论创作,也未关注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核心.本文将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木刻、漫画、理论创作视为一个整体,发掘被以往研究遗漏的细节与作品,试图呈现陈烟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作,并标示其创作转变的节点,进而指出,在充满动荡与灾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通过视觉图像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激励士气,生动诠释了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
乌切罗处在中世纪末与文艺复兴初期,因此其作品呈现出将晚期哥特式和透视法这两种艺术趣味和绘画方法融于一体的时代特点.从他的艺术中可以看到15世纪中期佛罗伦萨的工作坊制度的传承,以及艺术赞助机制对画家风格选择的影响.乌切罗身上既包含了对更早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其对新的视觉样式的不断探索,他通过对客观自然的追求,推动了15世纪绘画技巧的理性探索.本文将分期探讨乌切罗从工作坊学习至晚年创作《林中狩猎》不同阶段的艺术活动,探寻乌切罗作品背后空间表现和视觉样式的追求.
本文从当下油画发展的现状,对油画创作中所面临的当代转型问题进行了思考.文中从艺术语言、文化属性和美学精神三个方面论述了作为视觉艺术的油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所应面对的探索方向.同时,作者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总结了个人在油画创作中的思考,指出油画创作应该从自身文化与当下现实去发现问题,表达中国艺术家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观念与文化自信.
对文艺工作者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描写,没有生活的艺术就像一口枯井,是无源之水.现实主义创作取材于社会现实,反映各阶层人民生活,通过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材料技法,以形象的真实性、具体性、典型性来感染人、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人物画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其艺术敏感和独特眼光去深切感受现实,而不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创作,笔者的工笔重彩人物创作正是围绕现实主义题材有感而发的作品.
中国新兴木刻传统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影响新加坡.在这一影响下,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现了木刻版画创作的繁荣,主要创作者来自南洋美专及赤道艺术研究会,用木刻反抗殖民、关爱劳工阶层、抗议社会不公、反映当地生活,体现了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新加坡因此成为新兴木刻运动在海外产生最大影响的地区,研究这段少为人知的历史,可以从世界视野中考察中国木刻版画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认识新兴木刻运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