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许昌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杨改莲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张淑伟
罗山县第一中学校长 李 林
固始县实验小学校长 孙云发
获嘉县黄堤镇中心学校校长 贠荣水
正视职称评审“老大难”问题
主持人:很多教师都将职称评审视为“老大难”问题,各位认为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杨改莲:指标限制太死,特别是高级指标。对于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来说,担负的教育任务也相对较多,也是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的地方,例如我们许昌市一中教育集团,承担了几乎许昌市1/3的初中教学任务。因为指标限制,老师们不能及时解决职称,很苦恼,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职称评审政策应根据一线工作实际定一个标准,够条件自然晋级,教学成绩不好、不够条件的坚决不能聘用。要用实际工作衡量,不能用同样的指标限定。
张淑伟:职称评审之所以被老师们视为“老大难”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僧多粥少、条件生硬。职称晋升的指标有限,而符合基本条件人数较多,这就存在较大的竞争,就会出现部分教师连年申报、多年未果的现象,使他们感叹评职称难。职称评审的条件重学历、重科研,使那些兢兢业业在一线实干、教学实绩突出,但没有“像样”科研成果的老师感到难。
李林:一是分配的指标不合理。目前,有些学校,相对同类学校来说骨干教师多,但分配的职称名额却很少。有些教师尽管条件很过硬,但在“众多对手”面前只能“甘拜下风”。有的教师年年等指标,年年与高一级职称擦肩而过。“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伤心”,这是不少教师的心声。特别是一些名校,人才济济,上述问题尤为突出。
二是一些长期在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由于缺乏个人专业成长的环境和机遇,导致缺乏晋升职称的一些“必备条件”,如论文、课题结题证书等,于是出现评职称难的问题。
三是近年来,评上高级职称后的教师工资上涨幅度较大,所以,人们对晋升职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在职评过程中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现象,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对照职评条件想方设法找关系,甚至弄虚作假。对外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内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和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评职称难不仅是一些教师个人的“老大难”,也是令众多校长伤脑筋的事。
孙云发: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基层工作,待遇较低,他们提高工资的唯一途径是评上高一级职称,所以,改革应该从有利于调动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促进中小学教师业务发展去着眼。由于受指标限制,有的老师到快退休才能评上中级,我们呼吁放开指标限制,特别是中级指标要放开,够条件的都应该自然升上,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贠荣水:评价避重就轻,忽略了教师的实际付出;推荐有失公允,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岗位进退办法死板,阻碍了教师的申报热情。
改革职称制度势在必行
主持人:职称评审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切身利益,因此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但由于职称评审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改革职称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次国家全面推开职称制度改革,各位作何评价?
杨改莲:关于公务员晋职改革、校长实行职级制等早有讨论并已逐步付诸实践。这应该是提高国家公务员及校长工作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次国家全面推开职称制度改革,我认为很切合基层实际,定会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认同感,使之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职业,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张淑伟:很有必要,也更贴近实际。但我不清楚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目的何在?是模糊评价标准还是忽视不同学段的差异?
李林:我认为很有必要,早就应该改革了。我认为,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体现了尊重弱势群体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职评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评审过程中的偏差,彻底扭转职评中的不正之风。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在过去的职评中,所参评的材料必须与本人学历证书专业一致或相近,这一点,让一部分教师很受委屈。因为有的学校因工作需要,硬性安排教师担任与本人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科教学,有的一教就是多年,甚至成了这个学科的教学骨干,但就是因为专业不对口,再多的证书也没有用……这样,大大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在职评中,把岗位的实际贡献放在第一位,灵活处理岗位与学历的关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确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这次全国职称制度改革过程中,将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较之过去是一大进步。但我认为依然无法改善“高级后”现象。因为,有不少教师职称一到手,就消沉下来,甚至以种种理由不在一线教课了。我认为应该将职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直至N级。这样,每位教师晋升上一个级别后,还会努力争取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工作依然更加努力。就像玩网络游戏一样,只要坚持,积分就不断上涨。
孙云发:中小学是人一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兴趣培养、做人品德、性格和创新能力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的。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大学教授小,呼吁尽快落实中小学评聘正高待遇。 让评价标准回归合理
主持人: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其中一条就是要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大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体现这些内容?
杨改莲:对师德的评价,学生家长最有发言权,应该以每期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家长学生反馈的情况为评价标准。不能仅限定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受到纪律处分情况等。实际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感受,都应该成为师德评价的有效参考。实绩,应该以每年的教学成绩、学校各种评比获奖情况为主要参考,不能只看获得的省市级奖项,特别是省级以上奖项。因为省级以上奖励,老师们能得到的寥寥无几。实践经验则可以参考工作年限。
张淑伟: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确实必要。但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体现公平,一是把教师职称(职务)的评聘权直接赋予学校,由学校根据上级精神细化考核评聘实施细则,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评聘结果公开透明,并接受同行的监督。二是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监督和监管职能,对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问责。避免目前行政机关直接组织职称评审,差额淘汰神秘化,让申报的基层教师惴惴不安,甚至导致教育腐败现象的发生。
李林:我认为,学校应该把职评标准与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大家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创优争先。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综合考评,并计入教师档案。让大家发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既能激励大家不断改进工作,以积极的心态晋升职称,又能在落聘时不怨天尤人,重新反思自己,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孙云发:在评审条件方面,应该多样化、实际化,比如10个条件只要够6个条件就行,这些评审条件不能单纯地限制论文、课题、优质课等,而应该有更加宽泛的评审内容,让教育工作者干出来的成绩在评审上得到认可。
在具体岗位上体现工作实绩
主持人:“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面对教师诸如此类的抱怨,各位认为职称评审如何更好地与岗位相结合?如何更好地与工作实绩相结合?
杨改莲:首先是职称评审标准要接地气,切合教师的工作实际。其次是分配指标不能搞一刀切,不分地域、不分学校,指标比例一个标准,高级占多大比例、中级占多大比例,超了就不分指标。这样的话,老教师不退休,指标无空缺,成长起来的年轻优秀教师就无法评职称,不仅工资受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自信心,挫伤这些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留住优秀人才安心从教。
李林:我认为,把师生的评价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学校每学期可评选“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岗位突出贡献者”“教研教改积极分子” “教学优胜奖” “教学进步奖”等。将这些工作实绩纳入职评制度中,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贠荣水:职称评审标准基于素质教育层面考虑,基层评价标准基于应试教育的多,这中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对工作成绩的认可不能统一。只有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基层,才能更好地解决职称评审与岗位、与工作实绩相结合的问题。
确保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主持人:为了让职称制度更好地落地,真正做到“实至名归”,各位所在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得力举措?
杨改莲:我校在职称评审中不仅依据上级文件公布的职称评审条件,还制订了符合我校实际的量化积分方案。根据工作中创造的业绩积分排序,实际实施中效果很好。依据实际工作业绩、积分排序评审,杜绝了人情,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很适合教师这个群体。
张淑伟: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职称评审推荐的标准公开,具有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学校根据上级职称评审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草拟职称评审推荐方案,然后组织老师充分讨论、修改,最后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通过后方能实施。二是在量化积分过程中,让符合基本条件的参评者参与监督,对积分结果无异议的签字确认。这样符合条件的老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是积分结果和过程资料向全体开放,接受全员监督。
李林:我们学校在以往组织的职评过程中,虽然无力改变原有制度中大的条条框框,但有一项坚持得很好。那就是对申报晋升职称的教师的师德和工作态度进行民意测评,测评的分数占相当比例。当然,我们的测评过程力求严谨、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每一次的测评结果都能令广大教师心服口服。这对不踏实工作、试图投机取巧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我们学校,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是:不让老实人吃亏,也不让投机者占便宜。
孙云发:我们学校在职称评审上坚持积分制,综合考虑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学历、获得奖项、发表论文、优质课、课题和教学成绩以及班级考评等诸多因素,按积分高低排序评比。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评定方法对教师较为公平合理。
贠荣水:我们学校重视民主测评,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测评考核师德师风、工作实绩;注重公示告知,将评审对象、评审条件、评审结果告知每位教师,主动接受监督。实践证明,这也是可行的。
(责 编 再 澜)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许昌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杨改莲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张淑伟
罗山县第一中学校长 李 林
固始县实验小学校长 孙云发
获嘉县黄堤镇中心学校校长 贠荣水
正视职称评审“老大难”问题
主持人:很多教师都将职称评审视为“老大难”问题,各位认为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杨改莲:指标限制太死,特别是高级指标。对于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来说,担负的教育任务也相对较多,也是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的地方,例如我们许昌市一中教育集团,承担了几乎许昌市1/3的初中教学任务。因为指标限制,老师们不能及时解决职称,很苦恼,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职称评审政策应根据一线工作实际定一个标准,够条件自然晋级,教学成绩不好、不够条件的坚决不能聘用。要用实际工作衡量,不能用同样的指标限定。
张淑伟:职称评审之所以被老师们视为“老大难”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僧多粥少、条件生硬。职称晋升的指标有限,而符合基本条件人数较多,这就存在较大的竞争,就会出现部分教师连年申报、多年未果的现象,使他们感叹评职称难。职称评审的条件重学历、重科研,使那些兢兢业业在一线实干、教学实绩突出,但没有“像样”科研成果的老师感到难。
李林:一是分配的指标不合理。目前,有些学校,相对同类学校来说骨干教师多,但分配的职称名额却很少。有些教师尽管条件很过硬,但在“众多对手”面前只能“甘拜下风”。有的教师年年等指标,年年与高一级职称擦肩而过。“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伤心”,这是不少教师的心声。特别是一些名校,人才济济,上述问题尤为突出。
二是一些长期在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由于缺乏个人专业成长的环境和机遇,导致缺乏晋升职称的一些“必备条件”,如论文、课题结题证书等,于是出现评职称难的问题。
三是近年来,评上高级职称后的教师工资上涨幅度较大,所以,人们对晋升职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在职评过程中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现象,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对照职评条件想方设法找关系,甚至弄虚作假。对外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内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和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评职称难不仅是一些教师个人的“老大难”,也是令众多校长伤脑筋的事。
孙云发: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基层工作,待遇较低,他们提高工资的唯一途径是评上高一级职称,所以,改革应该从有利于调动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促进中小学教师业务发展去着眼。由于受指标限制,有的老师到快退休才能评上中级,我们呼吁放开指标限制,特别是中级指标要放开,够条件的都应该自然升上,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贠荣水:评价避重就轻,忽略了教师的实际付出;推荐有失公允,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岗位进退办法死板,阻碍了教师的申报热情。
改革职称制度势在必行
主持人:职称评审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切身利益,因此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但由于职称评审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改革职称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次国家全面推开职称制度改革,各位作何评价?
杨改莲:关于公务员晋职改革、校长实行职级制等早有讨论并已逐步付诸实践。这应该是提高国家公务员及校长工作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次国家全面推开职称制度改革,我认为很切合基层实际,定会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认同感,使之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职业,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张淑伟:很有必要,也更贴近实际。但我不清楚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目的何在?是模糊评价标准还是忽视不同学段的差异?
李林:我认为很有必要,早就应该改革了。我认为,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体现了尊重弱势群体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职评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评审过程中的偏差,彻底扭转职评中的不正之风。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在过去的职评中,所参评的材料必须与本人学历证书专业一致或相近,这一点,让一部分教师很受委屈。因为有的学校因工作需要,硬性安排教师担任与本人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科教学,有的一教就是多年,甚至成了这个学科的教学骨干,但就是因为专业不对口,再多的证书也没有用……这样,大大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在职评中,把岗位的实际贡献放在第一位,灵活处理岗位与学历的关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确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这次全国职称制度改革过程中,将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较之过去是一大进步。但我认为依然无法改善“高级后”现象。因为,有不少教师职称一到手,就消沉下来,甚至以种种理由不在一线教课了。我认为应该将职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直至N级。这样,每位教师晋升上一个级别后,还会努力争取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工作依然更加努力。就像玩网络游戏一样,只要坚持,积分就不断上涨。
孙云发:中小学是人一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兴趣培养、做人品德、性格和创新能力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的。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大学教授小,呼吁尽快落实中小学评聘正高待遇。 让评价标准回归合理
主持人: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其中一条就是要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大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体现这些内容?
杨改莲:对师德的评价,学生家长最有发言权,应该以每期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家长学生反馈的情况为评价标准。不能仅限定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受到纪律处分情况等。实际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感受,都应该成为师德评价的有效参考。实绩,应该以每年的教学成绩、学校各种评比获奖情况为主要参考,不能只看获得的省市级奖项,特别是省级以上奖项。因为省级以上奖励,老师们能得到的寥寥无几。实践经验则可以参考工作年限。
张淑伟: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确实必要。但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体现公平,一是把教师职称(职务)的评聘权直接赋予学校,由学校根据上级精神细化考核评聘实施细则,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评聘结果公开透明,并接受同行的监督。二是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监督和监管职能,对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问责。避免目前行政机关直接组织职称评审,差额淘汰神秘化,让申报的基层教师惴惴不安,甚至导致教育腐败现象的发生。
李林:我认为,学校应该把职评标准与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大家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创优争先。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综合考评,并计入教师档案。让大家发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既能激励大家不断改进工作,以积极的心态晋升职称,又能在落聘时不怨天尤人,重新反思自己,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孙云发:在评审条件方面,应该多样化、实际化,比如10个条件只要够6个条件就行,这些评审条件不能单纯地限制论文、课题、优质课等,而应该有更加宽泛的评审内容,让教育工作者干出来的成绩在评审上得到认可。
在具体岗位上体现工作实绩
主持人:“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面对教师诸如此类的抱怨,各位认为职称评审如何更好地与岗位相结合?如何更好地与工作实绩相结合?
杨改莲:首先是职称评审标准要接地气,切合教师的工作实际。其次是分配指标不能搞一刀切,不分地域、不分学校,指标比例一个标准,高级占多大比例、中级占多大比例,超了就不分指标。这样的话,老教师不退休,指标无空缺,成长起来的年轻优秀教师就无法评职称,不仅工资受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自信心,挫伤这些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留住优秀人才安心从教。
李林:我认为,把师生的评价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学校每学期可评选“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岗位突出贡献者”“教研教改积极分子” “教学优胜奖” “教学进步奖”等。将这些工作实绩纳入职评制度中,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贠荣水:职称评审标准基于素质教育层面考虑,基层评价标准基于应试教育的多,这中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对工作成绩的认可不能统一。只有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基层,才能更好地解决职称评审与岗位、与工作实绩相结合的问题。
确保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主持人:为了让职称制度更好地落地,真正做到“实至名归”,各位所在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得力举措?
杨改莲:我校在职称评审中不仅依据上级文件公布的职称评审条件,还制订了符合我校实际的量化积分方案。根据工作中创造的业绩积分排序,实际实施中效果很好。依据实际工作业绩、积分排序评审,杜绝了人情,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很适合教师这个群体。
张淑伟: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职称评审推荐的标准公开,具有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学校根据上级职称评审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草拟职称评审推荐方案,然后组织老师充分讨论、修改,最后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通过后方能实施。二是在量化积分过程中,让符合基本条件的参评者参与监督,对积分结果无异议的签字确认。这样符合条件的老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是积分结果和过程资料向全体开放,接受全员监督。
李林:我们学校在以往组织的职评过程中,虽然无力改变原有制度中大的条条框框,但有一项坚持得很好。那就是对申报晋升职称的教师的师德和工作态度进行民意测评,测评的分数占相当比例。当然,我们的测评过程力求严谨、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每一次的测评结果都能令广大教师心服口服。这对不踏实工作、试图投机取巧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我们学校,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是:不让老实人吃亏,也不让投机者占便宜。
孙云发:我们学校在职称评审上坚持积分制,综合考虑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学历、获得奖项、发表论文、优质课、课题和教学成绩以及班级考评等诸多因素,按积分高低排序评比。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评定方法对教师较为公平合理。
贠荣水:我们学校重视民主测评,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测评考核师德师风、工作实绩;注重公示告知,将评审对象、评审条件、评审结果告知每位教师,主动接受监督。实践证明,这也是可行的。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