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了解财务危机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不论对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或是对投资者合理投资、债权人妥善选择合适的债务人、证券交易所更好地对市场进行监管及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策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困境;公司失败
一、选题背景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企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营管理不善、未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国家新政策的出台等原因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二、相关概念
(一)财务危机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这一概念定义不一,公司失败、企业倒闭、公司破产等说法众多。公司失败是指未履行债务义务,未按期支付债券利息及归还本金,签售空头支票,移交公司给受托人,三个连续会计年度亏损。企业倒闭是一个总的称呼,广义上来说,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债款,优先股股利及未能按期支付账款给供应商,或者企业账单已经透支或企业法定形式上破产。
(二)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总体来说,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可以大体上归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状况中,一般选取包含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在内的五大类财务指标来进行企业财务危机研究分析。其中比较广泛采用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随着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将董事会、股东、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指标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来。其中比较广泛采用的非财务指标有: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国有股比重等。
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危机现状
综合看来,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规模较小、信用政策过于宽松、融资渠道狭窄、资金资源等匮乏、分散生产和经营、规模效益较差等特点,加之面临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的经营环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革新止步不前,核心竞争产品的缺失;(2)恶性竞争加剧;(3)应收账款回收期长,无法及时收回,坏账过多;(4)存货积压,仓储与管理成本骤增,资金储备不充分,可用现金匮乏;(5)社会责任的承担匮乏(化工污染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根深蒂固;(5)成本费用、材料浪费严重,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无秩序);(6)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均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甚至由于供求的极度失衡引发了让人深思的“民工荒”现象,埋下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空间的缩小及内部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原材料价格上升,利润空间骤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原材料、能源等的供应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加之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空间的骤缩。
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低。现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仍旧实行相对国外来说比较零散的生产制度,缺乏配套的生产格局,由此伴随而来的便是高昂的单位产品成本,丧失了利用规模可带来的成本优势效益,直接成为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隐患。
自主创新能力低。客观来说,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仍旧属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新的技术或是设备基本要从国外花费大量的资金成本引进。想要在风起云涌的剧烈竞争中占据有利的鳌头地位,就必须大力进行技术革新,鼓励自主创新,彻底摆脱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创新型。
盲目多元化。多元化经营一直是很多高层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资本、能源、规模等的限制,盲目的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不但不能促使非核心产品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人财物等资源的分散,管理难度增大,削弱了核心竞争优势产品的力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直接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内部控制机制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匮乏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库存存货的核算上,缺乏合理的计价方法等。内部控制机制的缺乏,造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为企业财务危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正是由于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存在以上诸多财务危机现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企业具体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已成必然。
四、具体对策
实行全球化战略,转移生产国界。现今,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大企业所熟知的热点词,它是指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针对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一财务危机起源,我国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将生产机构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国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如越南,老挝,泰国来应对。
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是指产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长期按照一定的生产节拍进行某一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一般认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来自“规模”,即提高产量,使每一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即是所说的规模经济。大规模因其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导致了员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进而通过影响生产效率、废品率等最终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这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另一有力举措。
注重研发,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繁荣发展,技术密集型越来越顺应时代的要求。与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相比,其具备以下优点: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是有利于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远离财务危机,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砝码。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极力杜绝以下情况的发生: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进而导致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陷入财务危机中。(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
[2] 尚洪涛.基于Fisher判别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ST危机预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困境;公司失败
一、选题背景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企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营管理不善、未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国家新政策的出台等原因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二、相关概念
(一)财务危机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这一概念定义不一,公司失败、企业倒闭、公司破产等说法众多。公司失败是指未履行债务义务,未按期支付债券利息及归还本金,签售空头支票,移交公司给受托人,三个连续会计年度亏损。企业倒闭是一个总的称呼,广义上来说,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债款,优先股股利及未能按期支付账款给供应商,或者企业账单已经透支或企业法定形式上破产。
(二)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总体来说,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可以大体上归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状况中,一般选取包含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在内的五大类财务指标来进行企业财务危机研究分析。其中比较广泛采用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随着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将董事会、股东、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指标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来。其中比较广泛采用的非财务指标有: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国有股比重等。
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危机现状
综合看来,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规模较小、信用政策过于宽松、融资渠道狭窄、资金资源等匮乏、分散生产和经营、规模效益较差等特点,加之面临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的经营环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革新止步不前,核心竞争产品的缺失;(2)恶性竞争加剧;(3)应收账款回收期长,无法及时收回,坏账过多;(4)存货积压,仓储与管理成本骤增,资金储备不充分,可用现金匮乏;(5)社会责任的承担匮乏(化工污染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根深蒂固;(5)成本费用、材料浪费严重,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无秩序);(6)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均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甚至由于供求的极度失衡引发了让人深思的“民工荒”现象,埋下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空间的缩小及内部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原材料价格上升,利润空间骤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原材料、能源等的供应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加之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空间的骤缩。
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低。现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仍旧实行相对国外来说比较零散的生产制度,缺乏配套的生产格局,由此伴随而来的便是高昂的单位产品成本,丧失了利用规模可带来的成本优势效益,直接成为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隐患。
自主创新能力低。客观来说,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仍旧属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新的技术或是设备基本要从国外花费大量的资金成本引进。想要在风起云涌的剧烈竞争中占据有利的鳌头地位,就必须大力进行技术革新,鼓励自主创新,彻底摆脱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创新型。
盲目多元化。多元化经营一直是很多高层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资本、能源、规模等的限制,盲目的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不但不能促使非核心产品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人财物等资源的分散,管理难度增大,削弱了核心竞争优势产品的力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直接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内部控制机制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匮乏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库存存货的核算上,缺乏合理的计价方法等。内部控制机制的缺乏,造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为企业财务危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正是由于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存在以上诸多财务危机现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企业具体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已成必然。
四、具体对策
实行全球化战略,转移生产国界。现今,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大企业所熟知的热点词,它是指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针对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一财务危机起源,我国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将生产机构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国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如越南,老挝,泰国来应对。
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是指产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长期按照一定的生产节拍进行某一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一般认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来自“规模”,即提高产量,使每一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即是所说的规模经济。大规模因其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导致了员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进而通过影响生产效率、废品率等最终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这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另一有力举措。
注重研发,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繁荣发展,技术密集型越来越顺应时代的要求。与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相比,其具备以下优点: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是有利于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远离财务危机,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砝码。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极力杜绝以下情况的发生: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进而导致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陷入财务危机中。(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
[2] 尚洪涛.基于Fisher判别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ST危机预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