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学生;两极分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26—01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但是,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班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地遨游,尽享数学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并且深得老师的喜爱,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数学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原本就很脆弱的知识基础无法加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极。智力条件和生理发育程度等固然是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但在课堂教学等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极力避免两极分化,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1.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的偏差是形成两极分化最直接的原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热闹起来了,教师闪到了一边,学生们动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各得其所,不亦乐乎。参与争辩的学生梳理了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而更多的学生却仍然停留在原先的起点,没有任何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偏差,客观上造成了“抓大放小”或“抓小放大”,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土壤。
2.学习环境、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是形成两极分化的基础。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相当复杂,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甚至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上也各具特点。热闹课堂上的主角是那些生活经验更多、表现欲望强烈的骄子们,而那些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父母文化层次也不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欠佳,基础知识薄弱,缺少对他人观点正误的辨別能力,不会倾听。更有甚者,因为课内教师无暇顾及,便开起小差,久而久之,丧失学习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3. 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趣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刚入学,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能够帮助孩子及时消化没有领悟的知识,但他们苦苦教了两年、三年后开始厌烦,再加上不管自己如何教,孩子的成绩仍不见起色时,就放松甚至放弃在家中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于是又形成另一条恶性循环。
二、减小班级两极分化的对策
1.加强个别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才能,教师要在摸清学生底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等。
3.加强方法指导。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以及利用工具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缩小两极分化。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26—01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但是,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班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地遨游,尽享数学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并且深得老师的喜爱,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数学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原本就很脆弱的知识基础无法加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极。智力条件和生理发育程度等固然是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但在课堂教学等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极力避免两极分化,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1.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的偏差是形成两极分化最直接的原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热闹起来了,教师闪到了一边,学生们动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各得其所,不亦乐乎。参与争辩的学生梳理了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而更多的学生却仍然停留在原先的起点,没有任何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偏差,客观上造成了“抓大放小”或“抓小放大”,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土壤。
2.学习环境、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是形成两极分化的基础。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相当复杂,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甚至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上也各具特点。热闹课堂上的主角是那些生活经验更多、表现欲望强烈的骄子们,而那些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父母文化层次也不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欠佳,基础知识薄弱,缺少对他人观点正误的辨別能力,不会倾听。更有甚者,因为课内教师无暇顾及,便开起小差,久而久之,丧失学习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3. 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趣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刚入学,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能够帮助孩子及时消化没有领悟的知识,但他们苦苦教了两年、三年后开始厌烦,再加上不管自己如何教,孩子的成绩仍不见起色时,就放松甚至放弃在家中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于是又形成另一条恶性循环。
二、减小班级两极分化的对策
1.加强个别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才能,教师要在摸清学生底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等。
3.加强方法指导。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以及利用工具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缩小两极分化。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