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批评视角下解读诗歌《我找到了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在新批评视角下解读巴勒斯坦女诗人法德娃·图甘创作的诗歌《我找到了她》,分析其语言、形式、结构以及思想内涵,力图对整首诗做出全面、客观的解读。
  关键词:新批评;真我;苦难;宁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一、新批评
  新批评产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状态。虽然在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其所倡导的立足于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在诗歌领域,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文学本体论:这一观点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独立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与目的。因此,作品应该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文本应该成为阐释的唯一证据来源。基于此,新批评家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即意图谬论和情感谬论。这种对于文本自身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就是新批评所倡导的“文学本体论”。
  2.结构——肌质论: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如果我们以分析诗歌文本为例,那么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就是结构,它给予诗歌秩序和方向。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肌质中的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它更依赖于字词的言外之意,如暗示、联想、引申意义和映射意义。同时文学语言所传递的语气、态度和感情,也成为丰富肌质的重要因素,而肌质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文学文本得以提供文学作品所必须的复杂性。
  3.语境理论: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落与它们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确定了该词、句、段落在上下文的意义。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穿插纵横,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4.细读法: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的详尽分析和解释。它要求我们要用放大镜来读每一个字词,捕捉文学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新批评在诗歌批评中常用到一些术语,如悖论、含混、反讽、张力以及比喻性用语,这些语言手法相互作用,丰富了文本意义。
  二、在新批评视角下解读诗歌《我找到了她》
  诗歌《我找到了她》是阿拉伯世界最优秀的先锋派作家之一——巴勒斯坦女诗人法德娃·图甘(???? ?????)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译文如下:
  在晴朗美好的一天,我找到了她;在长久的失落之后,我找到了她;那是郁郁葱葱的新土;丰腴滋润,花团锦簇;我找到了她,太阳透过椰枣树;在绿草如茵的园圃里播撒;它金色的花束;四月令人惊异的慷慨;有爱情、温暖和春天的艳阳。
  在长久的失落之后,我找到了她;那是鲜嫩长青的枝条;鸟儿飞向它的筑巢;它用浓阴癖护小鸟。
  有一天风暴从它身边经过;雷霆在它周围轰响,撼摇;在雷的淫威下,它微微倾斜;在雷霆面前,它软软地弯下了腰;咆哮的飓风平静下来;枝条又挺立,恢复以往的容貌;叶片翠绿,光泽闪耀;柔韧的躯干不曾在;风的手下折碎;它一如往常;仿佛灾难未曾来到;为遇见的每一美好事物欢笑;为繁星闪烁;为微风轻吟;为太阳;为云中甘霖。
  在晴朗美好的一天,我找到了她;在长久的失落、长久的寻觅之后;那是清澈、宁静的湖泊;假如人群中的狼;在它纯洁的心上吮舔;命运的风将它作践;它会暂时浑浊;然后依然晶莹纯洁;仍然是月光脸庞的镜面;蔚蓝和光明的泳场;指路星辰的浴池。
  我找到了她,风啊,刮吧;随你怎样,去用乌云遮盖天的容颜;岁月啊,旋转吧;就像早已注定的那般;无论是含笑的艳阳天;还是阴霾密布的昏暗;我的光都不会熄灭;往事里所有的阴影;在我生命中黑沉沉伸延;裹上一个夜,又一个夜;然后远去了,葬在昨天的深渊;在我找到了自己那天。
  诗歌的标题《我找到了她》,首先就让读者产生了疑问,文中的“我”到底在寻找谁?这一疑问,在诗的最后一句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即“在我找到自己那天”,也就是说,作者要找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只看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读者一定会感到奇怪,“我找到了我自己”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表面上看这个说法是存在矛盾的,然而这种说法的实际意思是,我寻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内心,寻找到了那个本真的自己。通观全诗,第一节开头提到“长久的失落”,第二节中的“风暴”、“雷霆”“撼摇”、“倾斜”,最后一节的“阴霾密布的昏暗”和“往事里所有的阴影”让我们领悟到诗人曾经历经的困难苦难,内心曾在苦闷、彷徨、混乱中挣扎,而后面“晴朗美好的一天”、“清澈宁静的湖泊”这些短语,让我们明白诗人要寻找的并不是“自己”这个血肉之躯的实体,而是曾经内心的那份宁静、坚定与淡然。由此我们得知,本诗的核心张力可能就是那个走失的自己与本真自我之间的张力,是不断经历苦难与“我”不放弃寻找之间的张力。
  诗的第一节中,在晴朗美好的一天“我”找到了“她”,在长久的失落之后,“我”找到了“她”。“晴朗美好的一天”与“长久失落之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既感受到诗中的“我”在寻找到“她”之后灿烂如艳阳般的心情,也向我们暗示了寻找过程的艰辛。在接下来的几行,诗歌接连使用“郁郁葱葱的新土”、“花团锦簇”、“绿茵如草”、“金色的花束”这些自然意象,表明了“我”重生之后的旺盛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节中,诗歌选用的意象皆柔和而温暖,“椰枣树”被誉为阿拉伯人的母亲,在沙漠中给予了阿拉伯人最大的恩惠,“爱情”——世间最为神秘和美好的感情,“艳阳”——灿烂而又温暖人心的自然馈赠,这些柔和的意象代表着“我”所寻找并且已经找到的那个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自己。
  诗的第二、三节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展现。第二节一开始用暗喻将“我”比作“鲜嫩长青的枝条”,这意味着“我”曾是一个青春活力但也未经风雨的柔弱少年,愿意用浓荫庇护鸟儿筑巢,充满爱意和我温暖。可是第三节突然话锋一转,打破了之前塑造的风和日丽的场景,转而来之的是狂风暴雨。“风暴的淫威”、“轰响的雷霆”、“咆哮的飓风”这三个自然现象暗示着“我”所经历的突如其来、不在掌控之中的挫折和困难。这一节是全诗中使用动词最多的一节。鲜嫩长青的枝条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淫威下先是“撼摇”和“倾斜”,而后“弯下了腰”,最后又“挺立”,这一连串的动词描写了“我”从害怕困难到面对困难,最后战胜困难的历程,使用这些动词意在强调“我”从软弱到强大的过程,也像读者说明了“我”是如何丢失自己的,又为何寻找自己,即在人生的挫折困难中迷失方向,失去了自我。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词之后,“叶片翠绿”、“光泽闪耀”、“繁星闪烁”、“微风轻吟”“云中甘霖”这些美好的四字短语又营造出了电闪雷鸣之后的宁静祥和之景,寓意着“我”在暴风雨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通透豁达,内心平和而美好。   诗歌的第四节,是“我”真正顿悟的开始。在第四节的开头,诗人又一次说“在长久的失落,长久的寻觅之后,“我”找到了“她”。“我”所要找的“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一次似乎给出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解释——“那是清澈、宁静的湖泊”。是的,风会让湖面泛起涟漪,但是很快就消散不见;鱼儿会让湖面溅起水花,但很快归于平静。而“我”所要找的那个“她”正如同这平静的湖水,清澈透亮,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下来诗人用“狼”这一凶猛的动物来比喻让自己受到伤害的敌人,用“风”这一变幻莫测的自然意象来象征世事的无常。诗人假设,“人群中的狼”很可能还会“在它纯洁的心上吮舔”,“命运的风”还会“将它作践”但是这一次,“我”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暂时浑浊”,然后“依然晶莹剔透”。这说明,“我”开始明白,人生的风雨是不可避免的,总会有敌人和灾难的存在,但此时的“我”已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苦难难改初心,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最后几句中“月光脸庞的镜面”、“蔚蓝和光明的泳场”、“指路星辰的浴池”这些愈发宏大而美好的意象暗示着经历过斗争与煎熬后的勝利,更加辉煌耀眼。
  最后一节,是整首诗的高潮,“我”从迷茫到通透,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方向。“我”甚至有勇气向“风”、“乌云”、“岁月”这些不受人意志所掌控的东西发出呐喊和挑战,“风啊,刮吧”,“岁月啊,旋转吧”,“随你怎样”这样略带蔑视的语气是我们在前几节中没有看到的。“无论含笑的艳阳天/还是阴霾密布的昏暗/我的光都不会熄灭”,过去所有的悲痛、耻辱、苦难都化为勇气,“往事里所有的阴影”都已经远去“藏在昨天的深渊”,也就是说,在“我”找到自己那天,苦难已经过去,不再害怕风雨肆虐,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希望就在前方。
  以上我们逐节考察完了诗歌的形式元素,接下来我们将从整体性的角度把握这首诗。首先作为题目的“我找到了她”,在文中反复出现,回环往复,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到“我”找“她”的艰辛以及“我”找到“她”的喜悦,因为只有来之不易的东西才会反复被强调,只有重要的事才会经常挂在嘴边。接下来,我们会注意到诸如“郁郁葱葱的新土”、“金色光束”、“爱情”、“春天的艳阳”、“鲜嫩常青的枝条”等这些美好温暖的意象要远远多于“雷霆”、“飓风”、“狼”这些残暴的意象,这是对文中“我”的心态的真实反映。题目运用的是过去式“我找到了她”,而不是现在进行时“我正在找她”,因此“我”沉浸在已经胜利的喜悦中,享受着真我的平静与坚定,可以对过去的苦难淡然一笑,挥手再见。继续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就会注意到,诗中对于动词的运用是很少的,更倾向于大面积使用形容词结构来描绘景色,唯一一处紧密地使用动词是出现在第三节。这与本诗的基调与主题是相符合的,“我”所要找的“她”就是那个平静、淡然、坚定的自我,如果过多使用动词,会加快诗的节奏,破坏作者想要塑造的宁静的意境。
  这首诗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全诗以理性之线贯穿情感脉络。开头作者就交代了“我找到了她”这个不争的事实,随后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作者使用了很多意象来描述我所找的“她”的特性。第三节,借用自然界的现象作者交代了“我”的经历,交代了“我”要找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在暴风雨中迷失。第四节诗歌更进一步,“我”在找到自己的同时也看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风浪不可避免,但也只是过眼烟云,终会消散,只有美好宁静才是永恒。最后一节,是全诗的精华,“我”不再畏惧,呐喊出了心中的力量,“我”找到了方向,更加坚定和自信。五节诗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我找到了她》旨在告诉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面对如恶狼般凶险的敌人,不要气馁,要对未来坚定信念,保持内心的宁静镇定,因为邪恶横行不了多久,苦难改变不了一颗坚定的心。正如诗歌最后几行所言:“不论是含笑的艳阳天/还是阴霾密布的昏暗/我的光都不会熄灭”。
  综上所述《我找到了她》这首诗歌尽管看似简单平淡,但是在分析过它的有机整体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形式因素所透露出的复杂性。我们可以说,从新批评的角度看,《我找到了她》是一个精心打造的文学文本,是一件具有完整意义的艺术品,其主题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
其他文献
安娜?卡列尼娜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她美丽、聪慧、敢作敢为.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故事的结局是匆忙的,安娜在火车飞奔的恍
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长期关注战后日本社会中人的荒诞、异化等现代社会问题.长篇小说《他人的脸》刻画了现代社会中被疏离的主人公的困境.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回
摘 要:《源氏物语》是日本一部极具影响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源氏与各种女性爱情纠葛与爱情悲剧地描述,表现了贵族阶级奢华糜烂的生活,也表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时代特征。当然,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书中的男性与女性、贵族阶层、时代特征,更具有悲剧性和客观性。[1]《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写实小说,在日本和世界的文学界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源氏物语;社会性别;创作意图;多重性  作者简介:张锦(1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哈代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苔丝也是近代欧洲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性人物。在这本书中,哈代将苔丝这个充满个性的女性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且书中多个意象、隐喻的高超运用,使得去探索苔丝命运悲剧的必然性很有意义。书中多处也以小见大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状况。本文主要将从苔丝个人、家庭、社會等多个方面论述苔丝命运的必然结局与社会现实。  关键词:隐喻;原罪;悲剧的必然
摘 要:美国批评家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提出的理论,从一种独特的心理学视角阐发了关于文艺传统与创新的观念。作者不完全同意“一个诗人促使另一个诗人成长”的理论,认为前辈作家对于后人的影响可能具有消极意义,即前人的巨大的诗歌成就可能使后人产生巨大的心理焦虑,而成为其创新途中的障碍,后人不得不通过“误读”的方式偏移前人影响的辐射。而这一理论恰好也深深打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烙印。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
摘 要:最近几年,国际发展一体化趋势逐步明显,国际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而文学的跨国探讨和研究更是不断深入,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国美美国文学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美国文学;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杨洁,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就职于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I1
摘 要: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称誉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流传,他书写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其成名作,那是正处于沙皇俄国时期,一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同时也讲述的是贵族妇女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却在冷漠和自私面前,最终导致自己卧轨自杀的下场。所以,安娜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无疑说是一个悲剧,在黑暗社会的压力下,相爱的人难以支撑,矛盾会不断激化,最终的结局是可悲的。  关键词:安娜;沃伦斯基
摘 要:艾米丽·勃朗特在她写的《呼啸山庄》一书中,将凯瑟琳这一具有双重人格色彩的独特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极致,在凯瑟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叛逆与顺受、原始与文明、激情与寂寞的多种性格形象。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悲剧形象;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依然没有摆脱父权制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