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末年,在玄言诗盛行的背景下,陶渊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以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开拓了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而盛唐时期的王维对这一题材有所继承和创新。本文在简述二者田园诗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从内容、艺术手法、精神追求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二人田园诗的异同。
一、陶诗与王诗的相同之处
东晋时期,对官场生活厌恶的陶渊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用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而到盛唐时期,独特的时代气象和诗人的游历生活使得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其中,王维以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其在唐代的文学地位。观陶、王二人之诗歌,可视其风格上的共同特点。
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詩话》中评价:“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观王维诗歌作品,可见陶渊明对其创作的影响。如《田园乐》(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其五)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可见陶渊明“五柳”的隐逸精神和“桃花源”的尘世理想对王维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的田园诗除创作题材相同以外,诗歌创作时使用的意象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日暮归鸟的意象的使用。此外,他们都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摆脱世俗纷扰归隐的向往,都写出了坚守田园的愿望。但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二者在田园诗的具体创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陶诗与王诗的相异之处
(一)内容上的不同
二者虽都描写田园风光,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在关于劳动体验和对农民的描写上存在不同。
1.关于劳动体验的不同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着重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他的诗中写农家最淳朴的耕种生活。在离开官场,隐居之后,随着归田日长,诗人从“复得返自然”的愉快中转向为生计考虑,从浪漫走回现实,认识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出世感,多了烟火气,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耕种、果腹等问题使诗人早出晚归、焦头烂额,发出“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的感慨。虽劳动辛苦、生活艰难,但诗人乐在其中,认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是崇尚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和对其的热爱与珍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维对农家生活的描写。王维评陶渊明因“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终致尽失“公田数顷”,而因家贫“屡乞而多惭”,认为此举乃犯“不识时务,忘大守小”,并不认同陶渊明的归隐方式,这种思想使他最后选择亦官亦隐。与陶渊明先仕后隐不同,亦官亦隐的选择使王维无需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更不需要亲自耕种。缺少直接的劳动体验,使他不屑于写农家粗俗的生活,所描述的大多是山水美景和隐居田园时的闲情逸致的生活。他喜欢把农家的生活文人化乃至诗人化,诗歌呈现出一种清闲、秀丽的风格。而相比陶渊明对农忙的感同身受,王维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而没有直接的劳动体验。如《新晴野望》中“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又怎会有陶渊明“戮力东林隈”的感慨。
2.对于农民的描写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由于陶渊明有亲历的劳动体验,使得他与农民有着更亲密的接触、更深厚的感情。而王维是以知识分子的立场体验田园生活,诗中并无陶诗那样对农民详细的描写和交流体验。正如其所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他的田园诗中多是对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偶有农民劳动场景的描述也不过是为抒情做的点缀。
而陶诗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使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成为区别于其他田园诗的标志。同时,陶诗飘逸的性格和山野之趣交相辉映,让人对于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诗词歌赋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不同
1.白描与彩绘—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无论对田园风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陶渊明总是善于捕捉最具特征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加以随意的点染,他并不着意摹写物象,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轻松随意,却又真情洋溢。诗的外表平淡,却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使用白描的方法,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用动词写出画面感、色彩感,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田园的画卷。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中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融合。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仿佛呈现出一幅彩绘的画卷,有明显的色彩感。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春园即事》里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积雨辋川庄作》里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句里用白水、碧峰、红桃、白鹭、黄鹂这几个带有颜色的字眼,增添了诗中的色彩美。色彩的美丽更添画意盎然之感,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呈现了一幅精妙的构图。
此外,王维诗作中的空间感很强。如《春中田园作》里处处有明确的方位感,“屋上”“村边”方位名词的出现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淇上田园即事》里“淇水上”“东野”“桑柘外”“闾井间”空间的设置,加上《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色彩感的设置,使得诗歌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彩绘画卷。这种色彩的时空分布体现出了一种时空错置的美感,借助空间的作用让美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其中注入中国文化的本色。
2.语言的不同
语言上,陶诗“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自由洒脱、平淡朴实,对景物细节的描写不多,注重宏观的意境及自身感情的抒发。正如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云:“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而王诗语言清雅,诗句更为精致工整,写景细致入微,注重画面的结构,并且王维喜欢以禅入诗,往往用佛教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用佛家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如《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三)精神追求的不同
王维的处世观、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式都体现出其受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度濡染,写山水田园能从感性的自然山水里找到静谧的本质,又能超越山水景象而达到精神上的心无挂碍的禅境,追求人生理想的同时在田园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陶渊明先仕后隐,坚定了归隐的信念,在他的田园诗中更多的是对远离官场生活的庆幸和回归田园的欢喜。
(四)内心探索的不同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田园诗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虽然在文化内涵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但是在细节方面还有一定的不同。二者在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的共同身份上,又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内心探索流派。
陶渊明的风格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内心的过程,他通过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不断地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解构和再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象,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标签。在陶渊明的诗作当中,常常能看到许多对于自身从玄学角度出发的思考、在儒道之间的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但他从未沉溺其中,以相对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纠结的过程。在陶渊明不同的诗作中,能够看到其对不同事件的取向性反应。《咏贫士七首》带有强烈的自喻色彩,《酬刘柴桑》又对生命與时间进行了思考,在这些诗作当中,矛盾徘徊的正是陶渊明自己。
而王维田园诗的风格是一种更加倾向于自我内心的展现,更加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并非是消极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出了诗人强大的内心,更体现出诗歌文化强大的包容能力。王维的诗作不仅仅是田园人物、事物的意象,更体现了文人诗情。他所描述的是诗化的田园、诗化的人物。王维的诗风也经历过一定的转变,从初期充满儒家思想的仕途之诗到亦官亦隐的禅师,从中不仅能够看到王维对自身人生观的探讨,更能够看到对当时环境的痛苦挣扎与反思吸收。儒释道合一对王维的诗作用典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在那个时期的独有环境刻在诗人身上的生活印记。
三、总结
田园诗作为我国诗歌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代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后人在延续其题材创作中,既对其有所继承,又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具体的创作中有所区别,对其有所开拓创新。由于这种所处环境、经历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陶渊明和王维在思想上会有一些差异,从而使得他们在田园诗的表达上不尽相同。
一、陶诗与王诗的相同之处
东晋时期,对官场生活厌恶的陶渊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用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而到盛唐时期,独特的时代气象和诗人的游历生活使得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其中,王维以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其在唐代的文学地位。观陶、王二人之诗歌,可视其风格上的共同特点。
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詩话》中评价:“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观王维诗歌作品,可见陶渊明对其创作的影响。如《田园乐》(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其五)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可见陶渊明“五柳”的隐逸精神和“桃花源”的尘世理想对王维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的田园诗除创作题材相同以外,诗歌创作时使用的意象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日暮归鸟的意象的使用。此外,他们都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摆脱世俗纷扰归隐的向往,都写出了坚守田园的愿望。但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二者在田园诗的具体创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陶诗与王诗的相异之处
(一)内容上的不同
二者虽都描写田园风光,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在关于劳动体验和对农民的描写上存在不同。
1.关于劳动体验的不同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着重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他的诗中写农家最淳朴的耕种生活。在离开官场,隐居之后,随着归田日长,诗人从“复得返自然”的愉快中转向为生计考虑,从浪漫走回现实,认识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出世感,多了烟火气,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耕种、果腹等问题使诗人早出晚归、焦头烂额,发出“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的感慨。虽劳动辛苦、生活艰难,但诗人乐在其中,认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是崇尚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和对其的热爱与珍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维对农家生活的描写。王维评陶渊明因“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终致尽失“公田数顷”,而因家贫“屡乞而多惭”,认为此举乃犯“不识时务,忘大守小”,并不认同陶渊明的归隐方式,这种思想使他最后选择亦官亦隐。与陶渊明先仕后隐不同,亦官亦隐的选择使王维无需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更不需要亲自耕种。缺少直接的劳动体验,使他不屑于写农家粗俗的生活,所描述的大多是山水美景和隐居田园时的闲情逸致的生活。他喜欢把农家的生活文人化乃至诗人化,诗歌呈现出一种清闲、秀丽的风格。而相比陶渊明对农忙的感同身受,王维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而没有直接的劳动体验。如《新晴野望》中“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又怎会有陶渊明“戮力东林隈”的感慨。
2.对于农民的描写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由于陶渊明有亲历的劳动体验,使得他与农民有着更亲密的接触、更深厚的感情。而王维是以知识分子的立场体验田园生活,诗中并无陶诗那样对农民详细的描写和交流体验。正如其所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他的田园诗中多是对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偶有农民劳动场景的描述也不过是为抒情做的点缀。
而陶诗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使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成为区别于其他田园诗的标志。同时,陶诗飘逸的性格和山野之趣交相辉映,让人对于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诗词歌赋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不同
1.白描与彩绘—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无论对田园风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陶渊明总是善于捕捉最具特征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加以随意的点染,他并不着意摹写物象,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轻松随意,却又真情洋溢。诗的外表平淡,却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使用白描的方法,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用动词写出画面感、色彩感,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田园的画卷。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中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融合。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仿佛呈现出一幅彩绘的画卷,有明显的色彩感。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春园即事》里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积雨辋川庄作》里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句里用白水、碧峰、红桃、白鹭、黄鹂这几个带有颜色的字眼,增添了诗中的色彩美。色彩的美丽更添画意盎然之感,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呈现了一幅精妙的构图。
此外,王维诗作中的空间感很强。如《春中田园作》里处处有明确的方位感,“屋上”“村边”方位名词的出现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淇上田园即事》里“淇水上”“东野”“桑柘外”“闾井间”空间的设置,加上《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色彩感的设置,使得诗歌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彩绘画卷。这种色彩的时空分布体现出了一种时空错置的美感,借助空间的作用让美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其中注入中国文化的本色。
2.语言的不同
语言上,陶诗“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自由洒脱、平淡朴实,对景物细节的描写不多,注重宏观的意境及自身感情的抒发。正如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云:“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而王诗语言清雅,诗句更为精致工整,写景细致入微,注重画面的结构,并且王维喜欢以禅入诗,往往用佛教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用佛家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如《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三)精神追求的不同
王维的处世观、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式都体现出其受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度濡染,写山水田园能从感性的自然山水里找到静谧的本质,又能超越山水景象而达到精神上的心无挂碍的禅境,追求人生理想的同时在田园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陶渊明先仕后隐,坚定了归隐的信念,在他的田园诗中更多的是对远离官场生活的庆幸和回归田园的欢喜。
(四)内心探索的不同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田园诗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虽然在文化内涵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但是在细节方面还有一定的不同。二者在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的共同身份上,又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内心探索流派。
陶渊明的风格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内心的过程,他通过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不断地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解构和再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象,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标签。在陶渊明的诗作当中,常常能看到许多对于自身从玄学角度出发的思考、在儒道之间的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但他从未沉溺其中,以相对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纠结的过程。在陶渊明不同的诗作中,能够看到其对不同事件的取向性反应。《咏贫士七首》带有强烈的自喻色彩,《酬刘柴桑》又对生命與时间进行了思考,在这些诗作当中,矛盾徘徊的正是陶渊明自己。
而王维田园诗的风格是一种更加倾向于自我内心的展现,更加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并非是消极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出了诗人强大的内心,更体现出诗歌文化强大的包容能力。王维的诗作不仅仅是田园人物、事物的意象,更体现了文人诗情。他所描述的是诗化的田园、诗化的人物。王维的诗风也经历过一定的转变,从初期充满儒家思想的仕途之诗到亦官亦隐的禅师,从中不仅能够看到王维对自身人生观的探讨,更能够看到对当时环境的痛苦挣扎与反思吸收。儒释道合一对王维的诗作用典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在那个时期的独有环境刻在诗人身上的生活印记。
三、总结
田园诗作为我国诗歌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代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后人在延续其题材创作中,既对其有所继承,又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具体的创作中有所区别,对其有所开拓创新。由于这种所处环境、经历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陶渊明和王维在思想上会有一些差异,从而使得他们在田园诗的表达上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