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如果孩子们从我的生活中经过,可是无论在记忆中还是在心坎上都没有留下痕迹,那么就是对我最大的惩罚。——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实习时,遇到学生红柳。她是一个极富个性,独立、沉默寡言的学生,课上很少主动发言,但偶尔表达,观点却独树一帜。她,很快走进我的教育视域,但我多次主动攀谈,都吃了闭门羹。临别之际,红柳主动递来一个信息——一本同学录,示意要我留言。了解不深,我随笔写下“世界上真有红色的柳树吗?!”
下午,我吃完饭照例来到教室。不经意之间,红柳来到我的身旁,说道:“老师,世界上真的有红色的柳树,您知道吗?”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下愣住了,我确实不知道有这种柳树。此时,红柳已悄然坐了下来,我问:“能给老师说一下吗?”“红柳长于北方,特别能抵抗疾病,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话至此,红柳水灵灵的眼睛湿了,显然人名和树名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小女孩自小体弱多病,父亲为挽救女儿跑遍了各大医院,终于从病魔的虎口中挽回了女儿的生命。正是这段经历,父亲以生命力顽强的“红柳”为女儿的名字。
此后,红柳的心门顿开,和我畅叙许多“心灵事件”。我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原来我的每次接触,红柳都以她独特的方式予以回应,冷冰冰的外表里面蕴含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只是我读不透、读不懂乃至误读这种若即若离的心灵回应。我太囿于外显的一句一对的师生交流,而忽略对内隐心灵独白的应有倾听,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短平快,而忽视了瓜熟蒂落的守望。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师生之间交流的断缺,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心门是敞亮着的,而我们教师的心门紧闭着,以至固守一隅、画地为牢。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在教师教学生涯里,不可避免的会遇上冰冷木然的学生,屡教不改的学生,沉默不语的学生,顽抗到底的学生,甚至“不可救药”的学生。我们常是或“围”,不由分说,当头训斥,群起而攻之;或“追”,穷追猛打,生吞活剥,蛮力强为;或“堵”,严防死守,寸步不离,絮聒不休;或“截”,为求证据,半路杀出,不择手段。凡此种种,屡见不鲜,“围追堵截”的结局常是学生心伤,教师心冷,师生之间“背对背而无法心连心”,隔着十八重门。反思“红色柳树”事件,给我这样的启示: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和自己的心永远是火热的,这是教书育人最质朴的人文底线。一方面要坚信学生有向善之心。相当一部分教师直面“问题学生”的教育,教而不化,收效甚微乃至产生负面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在对坚信学生的心是热的、是向善的理念上定力不够,持力不足,心力不诚。常是经几轮粗枝大叶的教育轰炸后,弃之不顾,让其自生自灭,失去对学生善性应有的深切关照和叮咛开导。其结果是,教师原先辛苦汇聚的教育之力,陷入“行百步而半九十”的功亏一篑境地。另一方面,要导引学生的向善之心。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心灵导引要力避一味正面强攻,应绕过“马其诺防线”,采取从主线入手,从侧面迂回,从细节突破,从背后攻心的策略。从主线入手,当直面“牵丝攀藤”的学生事件时,应条分细缕,分清来龙去脉,首握事件的性质、起因、问题、核心人物、范围,做到大局在胸,心中有谱,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达成“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佳效。从侧面迂回,对棘手事件,不单一正面强攻,而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虚实相间,绕过敏感地带,旁敲侧击,欲擒故纵,克服火急火燎心态,给师生彼此预留“缓冲地带”。在语言上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在时机上须见机行事,见缝插针,胆大心细,看准火候,一击命中。从细节突破,教师要有关键性细节决定成败的心弦,克服粗枝大叶的急躁冒进心态,细心排查,选好突破口,以求四两拨千斤。红色柳树事件就是凭借“名字”这一细节开启师生交流的心门,从而一投石激起千层浪。从背后攻心,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结还要自己解。教师要善于“攻心”,“能攻其心,则反恻自消”,让学生对过错有认同感,口服心服,最忌“屈打成招”,因为“一个被迫认识错误的人不会改变其原有的观点”。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耕犁“灵魂”的事业,其触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对学生精神家园的熏养,不仅无形且弥远,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不言而喻,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一位从不犯过错的圣人,但教师必须终其一生不断涵育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鹏峰中学)
(责任编辑:张瑞芳)
如果孩子们从我的生活中经过,可是无论在记忆中还是在心坎上都没有留下痕迹,那么就是对我最大的惩罚。——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实习时,遇到学生红柳。她是一个极富个性,独立、沉默寡言的学生,课上很少主动发言,但偶尔表达,观点却独树一帜。她,很快走进我的教育视域,但我多次主动攀谈,都吃了闭门羹。临别之际,红柳主动递来一个信息——一本同学录,示意要我留言。了解不深,我随笔写下“世界上真有红色的柳树吗?!”
下午,我吃完饭照例来到教室。不经意之间,红柳来到我的身旁,说道:“老师,世界上真的有红色的柳树,您知道吗?”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下愣住了,我确实不知道有这种柳树。此时,红柳已悄然坐了下来,我问:“能给老师说一下吗?”“红柳长于北方,特别能抵抗疾病,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话至此,红柳水灵灵的眼睛湿了,显然人名和树名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小女孩自小体弱多病,父亲为挽救女儿跑遍了各大医院,终于从病魔的虎口中挽回了女儿的生命。正是这段经历,父亲以生命力顽强的“红柳”为女儿的名字。
此后,红柳的心门顿开,和我畅叙许多“心灵事件”。我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原来我的每次接触,红柳都以她独特的方式予以回应,冷冰冰的外表里面蕴含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只是我读不透、读不懂乃至误读这种若即若离的心灵回应。我太囿于外显的一句一对的师生交流,而忽略对内隐心灵独白的应有倾听,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短平快,而忽视了瓜熟蒂落的守望。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师生之间交流的断缺,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心门是敞亮着的,而我们教师的心门紧闭着,以至固守一隅、画地为牢。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在教师教学生涯里,不可避免的会遇上冰冷木然的学生,屡教不改的学生,沉默不语的学生,顽抗到底的学生,甚至“不可救药”的学生。我们常是或“围”,不由分说,当头训斥,群起而攻之;或“追”,穷追猛打,生吞活剥,蛮力强为;或“堵”,严防死守,寸步不离,絮聒不休;或“截”,为求证据,半路杀出,不择手段。凡此种种,屡见不鲜,“围追堵截”的结局常是学生心伤,教师心冷,师生之间“背对背而无法心连心”,隔着十八重门。反思“红色柳树”事件,给我这样的启示: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和自己的心永远是火热的,这是教书育人最质朴的人文底线。一方面要坚信学生有向善之心。相当一部分教师直面“问题学生”的教育,教而不化,收效甚微乃至产生负面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在对坚信学生的心是热的、是向善的理念上定力不够,持力不足,心力不诚。常是经几轮粗枝大叶的教育轰炸后,弃之不顾,让其自生自灭,失去对学生善性应有的深切关照和叮咛开导。其结果是,教师原先辛苦汇聚的教育之力,陷入“行百步而半九十”的功亏一篑境地。另一方面,要导引学生的向善之心。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心灵导引要力避一味正面强攻,应绕过“马其诺防线”,采取从主线入手,从侧面迂回,从细节突破,从背后攻心的策略。从主线入手,当直面“牵丝攀藤”的学生事件时,应条分细缕,分清来龙去脉,首握事件的性质、起因、问题、核心人物、范围,做到大局在胸,心中有谱,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达成“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佳效。从侧面迂回,对棘手事件,不单一正面强攻,而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虚实相间,绕过敏感地带,旁敲侧击,欲擒故纵,克服火急火燎心态,给师生彼此预留“缓冲地带”。在语言上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在时机上须见机行事,见缝插针,胆大心细,看准火候,一击命中。从细节突破,教师要有关键性细节决定成败的心弦,克服粗枝大叶的急躁冒进心态,细心排查,选好突破口,以求四两拨千斤。红色柳树事件就是凭借“名字”这一细节开启师生交流的心门,从而一投石激起千层浪。从背后攻心,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结还要自己解。教师要善于“攻心”,“能攻其心,则反恻自消”,让学生对过错有认同感,口服心服,最忌“屈打成招”,因为“一个被迫认识错误的人不会改变其原有的观点”。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耕犁“灵魂”的事业,其触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对学生精神家园的熏养,不仅无形且弥远,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不言而喻,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一位从不犯过错的圣人,但教师必须终其一生不断涵育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鹏峰中学)
(责任编辑:张瑞芳)